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那边有一间房。如果还要围上一圈专家,去评论它,那可能建筑家要看它的造型,艺术家要看它的装饰,文学家要看它的审美,史学家要看它的年代,哲学家要看它的宇宙观,民俗学家呢?要看它的功能。在民俗学的民居研究中,"功能"一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房屋的构造及其用途,二是盖房人与住房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由

  • 标签: 民俗学 民居建筑 日常生活 住房 民间 装饰
  • 简介: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经历了民族风俗志式描述、经济-社会史研究、新经济-社会史研究及当前在新文化史及交叉学科影响下走向独立化与多元化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日常生活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阐述与理解个体经验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动向主要集中于身份认同、个体与群体的生存经验、民族主义想象及妇女史与性别史研究等层面。为了使日常生活史避免沦为社会科学理论的脚注及流于琐碎叙事,除了以问题意识收拢日益分散的研究主题外,可在史料来源、研究对象、研究地域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

  • 标签: 日常生活史 经济-社会史 新文化史 认同 经验
  • 简介:治疗天花是清人一生中性命攸关的大事。在延医诊治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医家轮番登场,书写着时人的日常生活,不同形式的医病关系,展露出的是当时的社会观念与人们的心路历程

  • 标签: 日常生活 清人 形象 医学 心路历程 社会观念
  • 简介:西方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挣在美国,住在英国。”意思是说美国商业发达.是一个挣钱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地方。英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多得益于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而英国良好的环境保护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日常生活习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总是以它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着它的自然环境。英国是一个小岛国,

  • 标签: 环境保护 生活习俗 英国 自然环境 享受生活 生态保护
  • 简介:木炭是秦汉时期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燃料,并没有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在日常生活方面,木炭的使用者主要是特权阶层与富人阶层。秦汉时期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燃料依然是薪柴。秦汉时期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从整体上并没有出现所谓燃料危机。历史研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分析史料切忌以偏概全。

  • 标签: 秦汉 燃料 木炭 薪柴 日常生活
  • 简介:蒋维乔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新式知识分子,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痛苦转型的时代,而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上海,也处于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转型的状态。本文以蒋维乔的日记为线索,讨论随着身份的转型、生存空间的改变,其日常生活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 标签: 过渡时代 知识分子 日常生活 上海 蒋维乔
  • 简介:在现代社会,电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人们通过电视获取生活信息、模仿生活样式,电视藉此促使人们的消费、闲暇、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电视与西藏乡村日常生活为基本研究内容来探究电视在西藏乡村日常生活变迁中的作用。

  • 标签: 西藏 电视 日常生活
  • 简介:地名是人们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空间建立特定联系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群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名观,形成'土名'和'正名'并立、'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共存的现象。对地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政治文化逻辑。福州历史上的城门名、街巷名和弄堂名,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地名生产与变动机制:城门名由官方主导,传递着正统的价值观,起着维护政治权威和强化官方统治的作用;街巷名则是官方与民间长期博弈的领域,呈现出'正名'与'俗名'二元并存和互相竞争的态势;弄堂名是'土名'的世界,官方无意也无力对'土名'的生产和使用加以干涉。福州地名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的政治逻辑的理解。

  • 标签: 福州 地名 俗名 土名 地名政治
  • 简介:1920年代以后,以球类为代表的西式休闲体育开始渐次超越学校之推展场域,继而走进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同社会阶层对于体育迥然有异之观感的背后,是经济地位之差异所致。上流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体育运动带有精英之特点。对于以记者、警察为代表的机关事业单位群体,体育运动的用途体现的是统制性面向。对于以工人为主的社会底层群体,体育运动成为避免工人嫖赌以及增加工作效率的规训方式。

  • 标签: 天津 休闲体育 日常生活
  • 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恢复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号称“胡风”一洗殆尽。其实并不尽然。无论是明代的制度建设,还是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蒙元遗俗的影响,风俗确乎存在着因袭难变的一面。风俗因袭难变的面相,转而又可证明“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非存在着统一性,且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存在着一种双向交融的倾向。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蒙、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 标签: 明代 日常生活 蒙元 遗俗 文化交融
  • 简介: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观,地方性知识指涉文化的丰富性和实践智慧的多样性。怀有对民族文化的深情观照,是开拓中国人类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可选之道。通过村庄文化的地方性聚焦,人类学考察发现地方性知识是村民面对自身生存环境并与周遭情境互动所创造的实践智慧。村庄时空轴线上存在的地方性知识的事实,可抽象出被认为是精神气质的系统,其本质是回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世界。就村庄持续发展而言,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兼容状态的构建,已成为新时代民族日常生活世界再构的"地方性"旨归。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吉县 回族聚居村 日常生活世界 人类学
  • 简介:联邦德国档案馆藏清末德国驻天津使馆若干档案,保留了那个时期天津的若干物价与商业资料,使我们得以窥知当时神秘的外国人在华的消费习惯、生活水准,以及汇率与物价变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弥补了一般中文史料之不足。

  • 标签: 联邦德国档案资料 清末外侨 物价 日常生活
  • 简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比较视野 现代社会 国际 合法性危机
  • 简介: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常常伴随着传统社会认同模式的式微,使建立在货币经济上的消费认同不断增强。作为一个正在变迁中的乡村社区,浙北c村村民通过对中心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进行消费象征意义上的想象与模仿,从而实现地方性的现代认知并达成自我认同。萌芽于农耕文明土壤的乡土式消费主义,与集体主义、“面子”观、从众心理、奢侈惯习等多元传统,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建立在现代消费基础之上的新认同方式,既有着建构自信与明晰自我的积极方面,也潜伏着助长非理性物欲的消极倾向。

  • 标签: 农村工业化 C村 消费想象 消费认同 象征
  • 简介:'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个现代公园和民国时期最主要的公园。作为新兴城市公共空间,政府和士绅意图以之教化和规训民众,而民众和社团则将其作为展演的舞台。公园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空间和想象空间,成为民国时期苏州市民体验现代性的场所。

  • 标签: 民国 苏州公园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一、儒家讲自觉,道家讲自然和儒家相比,道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理解是不同的。儒家讲自觉,道家讲自然。自觉跟自然不同,譬如说今天讲座所安排的这个场域,布置得很自然舒适,那么你在这里自然坐得安安稳稳,不必通过多少自觉。但如果空调坏了,屋子里热起来人感到不舒服,那时候就需要自觉,想到是为参加课程而来,就对自己有所要求才

  • 标签: 思想运用 道家思想
  • 简介: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王安石初字介卿改字介甫之说,不确。“介卿”当为昵称,而非王安石之字。王安石因封爵长安郡开国侯,故人或称“长安公”。仁宗皇佑二年(1050),王安石兄弟客居杭州,曾谒范仲淹,与其子范纯仁交游颇密。《唐百家诗选》编於嘉佑五年、六年间(1060--1061)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宫任上,而非苇牧判官。神宗熙宁元年至二年(1068-1069),王安石曾参预编修《英宗实录》。

  • 标签: 改字 长安公 范仲淹 《唐百家诗选》 《英宗实录》
  • 简介:<正>人的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人的工作.并将培训作为提高员工素质的主要途径,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酒店业而言,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事工种各自不同.从业人员流动性

  • 标签: 培训管理 培训工作 培训需求 员工素质 培训人员 探析
  • 简介:经过二十年的繁荣与喧嚣,大众旅游开始与国民休闲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从需求侧的旅游行为和消费特征来看,去符号化的特征越来越趋于显化,都市旅游尤其如此。

  • 标签: 都市旅游 符号化 日常叙事 休闲 消解 大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