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的办学形式(包括官学、私学、寺学)、训蒙教材、教学内容等,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研究可分为起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兴盛(二十一世纪以来)三个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各阶段敦煌训蒙文献研究的特点:第一阶段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形式主要侧重对文献发掘、辑录和校勘。第二阶段则成果较丰硕,有跋文、有文献的校释、有专题性质的论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第三阶段的研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和内容、成果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标签: 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 二十世纪末 述论 教学内容 八十年代
  • 简介:敦煌文献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大量俗语词,从这些俗语词中可以发现许多传世文献不栽的新词新义,这是从事敦煌吐鲁番文献语词研究的主要目标。此外,敦煌吐鲁番文献俗语词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词义发展脉络、丰富古书通假材料,并可以佐证前代语言学家成说,这在汉语史研究中同样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即考释了四组敦煌吐鲁番俗语词,并从中揭示出其丰富的汉语史价值。

  • 标签: 敦煌吐鲁番文献 语词 汉语史
  • 简介:本文结合传统与现代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语义场理论、语境理论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敦煌文献”中奴婢称谓词之词义、词形、词变、词用等四个面向进行归纳、分析与诠释,俾能清楚呈现其词汇特色。

  • 标签: 敦煌文献 奴婢 称谓词 词义 词形 词变词用
  • 简介:敦煌文学以讲诵、演唱、传抄为其基本传播方式。讲经文、变文、因缘、俗赋、话本等以讲诵为主,一些文人诗也通过讲诵传播;曲子词、佛曲、民间俗曲等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播。同一篇作品在敦煌写本中有大量的复本,是其通过抄写传播的标志之一;同时,一些抄本工整规范,校勘认真,就是写本时代的“书籍”,是作为标准范本而流传的。

  • 标签: 敦煌文学 讲诵 演唱 传抄
  • 简介:敦煌研究院藏敦煌遗书68号,原拟名《职官花名册》,关于其归属学者有不同意见。杨森先生考证其为北魏禁军军官籍簿,张金龙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最有可能属于西魏北周时期河西地方军的基层军官薄籍。有一点无须争议,这件《职官花名册》对于研究军官制度有着重要价值,所以值得为其归属多费一些探讨。受两位先生启发,加之对南北朝时期军官制度的了解,笔者认为这件《职官花名册》属于道武帝皇始、天兴以后的北魏前期地方军队军官籍簿。

  • 标签: 敦煌研究院 职官 基层军官 北魏前期 南北朝时期 敦煌遗书
  • 简介: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利用敦煌汉藏对音材料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成绩卓著。目前已经刊布研究的汉藏对音材料,由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时的5种增至20多种。在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全浊声母是否送气、喻三喻四是否有别、精见二系是否合流、鱼虞二韵是否混淆、阳声与入声韵尾是否脱落、浊上变去等声韵调问题上,汉藏对音材料都不失为重要的参考资据。

  • 标签: 敦煌文献 汉藏对音 唐五代西北方音
  • 简介:一、概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政府被迫调动包括河西、陇右以及北庭、安西等西北各地的精锐部队入援内地,西北边防空虚,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乘机进攻,逐步占领了陇右及河西地区。其中,吐蕃何时占领敦煌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由于直接资料较少,学者们只能通过间接资料和其它有关文献进行研究,推测成分较大,故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一致的意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有多种,如大历十二年(777)、建中二年(781)、贞元元年(785)、贞元二年(786)、贞元三年(787)及贞元四年(788)等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标签: 历史文化研究 吐蕃 敦煌 述要 国内 西北边防
  • 简介:本文将敦煌文献中所存的十七件《下女夫词》分为三个系统,并对其文本情况和写本本身反映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察,对学界长期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 标签: 《下女夫词》 敦煌 婚礼习俗
  • 简介:汉字类化是目前汉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汉魏六朝碑刻中存在大量的类化字,值得深入探讨。从本质上讲汉字类化是一种过度类推,容易造成汉字系统的混乱。但汉字类化可以为解释字形、考释疑难字、补正辞书释义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汉代及其后的文字"假借"现象,不少可以从类化的角度加以说明,对于认识汉字性质也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汉字类化 汉魏碑刻 文献整理
  • 简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合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 简介:敦煌研究文库(主编:郑炳林、樊锦诗)公维章《涅檠、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郑炳林、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李应存、史正刚《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 标签: 民族出版社 敦煌学研究 兰州大学 研究所 著作 敦煌写本
  • 简介: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拉萨下密院金马年铜釜,釜内壁有藏文铭文。本文将对此铜釜上的铭文进行释读,并对铭文记载的人物进行考证,进而根据关键人物的事迹和铜釜藏历纪年,推定出铜釜的准确年代。

  • 标签: 敦煌研究院 甘丹寺铜釜
  • 简介:敦煌写本P.3081《七曜日吉凶推法》是敦煌时日宜忌文书中颇具特色的一篇,以七曜日为纲进行占卜,内容切近民众生活,七曜名称皆用康居语音译:蜜日、莫日、云汉日、嘀日、营没斯日、那颉日、鸡缓日。文章在对文书进行录文的基础上,将其与P.2693《七曜历日》以及印度的《宿曜经》进行对比研究,并且结合其中涉及的“七曜占五月五日直”的占卜对唐代的“五月五日禁忌”进行初步考察,从而揭示该文书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敦煌文书 占卜 七曜 禁忌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为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从最新调查的材料“伴虎行脚僧图”入手,对其形成和演变以及与“玄奘取经图”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有其重要意义。

  • 标签: 伴虎行脚僧图 玄奘 开封繁塔
  • 简介:2012年8月20日至8月24日,由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美术史研究室主办的“敦煌·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日本神户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成员由来自神户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等16个单位的23人组成,并有来自日本其他大学和研究所的旁听者10余人参加。整个会议由论文发表和实地考察两部分组成。

  • 标签: 敦煌研究院 国际研讨会 丝绸之路 研讨会综述 京都大学 兰州大学
  • 简介:本文主要考定了敦煌写本S.6029残卷是敦煌写本《刘子》之一种,进而广泛收集各种《刘子》版本,对其进行释录校考,并对关于敦煌写本《刘子》的写卷概况及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回顾,以期推动该课题研究的深入。

  • 标签: 敦煌 《刘子) 校释
  • 简介:关于敦煌文献中的《太公家教》残片的辩识,笔者有《敦煌写本(太公家教〉残片拾遗》一文发表,该文以《俄藏敦煌文献》为重点调查对象,认定了《太公家教》写卷8件。此后笔者在调查《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甘肃藏敦煌文献》等敦煌文献时又认定了《太公家教》写卷6件,另有《俄藏敦煌文献》之Дχ3111号和Дχ42.51号2件,本文即对这8件藏品略作介绍,并就其与已认定的《太公家教》写卷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敦煌蒙书 太公家教残片 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