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基于武汉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的问卷调查,利用ArcGIS工具,采用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构建总量职住比、独立系数、外出通勤率和外来通勤率的综合职住指标体系,对武汉市职住空间特征和职住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以向心城镇化发展为主,人口和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城市居住以中央活动区为中心呈现出向外居住用地比重逐渐降低的特征;就业表现出向心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次级就业中心还未形成,但就业聚集区开始向外扩散;虽然武汉市具有形成多中心结构的地理基础,但当前单中心城市结构特征明显;城市通勤以步行和传统公共交通为主,大多组团通勤都发生在邻近组团内;主城区职住失衡状况不明显;新城组群独立性较强,与中心城区联系松散。

  • 标签: 职住空间 职住特征 职住空间匹配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 简介:空桐氏,是殷商始祖契的子孙,殷商时分封于今河南省虞城县境内。武王伐纣灭商后,被强制迁徙于六盘山地区,成为从属于周的重要殷商旧族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戎侵夏,秦国兴于秦陇之地,遂霸西戎,掀起了各民族、氏族之间新的迁徙、融合浪潮,空桐氏遂从六盘山区继续西迁,最终融入到华夏族、西戎诸族当中。

  • 标签: 殷商 山地 西迁 小考 遗民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本文利用《翁心存日记》等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本次水灾的主要天气成因为梅雨期偏长、雨量偏多。其灾害程度一般。对常熟区域社会对水灾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直接受灾的农民能迅速对灾害做出反应,驱动社会力量的动员。官府和士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目的,组织赈济。无论官赈和民赈,皆操于胥吏之手,使得赈济的效率低下,而鸦片战争亦使得该年灾害的社会赈济更加困难和复杂。江南区域社会存在的赈济体系能使灾害损失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制度及事件对区域响应机制的运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清代 长江三角洲 历史气候 水灾 社会响应
  • 简介:本文通过三个层面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划分和探讨,并提出了发挥回族体育文化功能的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力度,使回族传统体育得以发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 标签: 回族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批发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梳理,将批发业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60年代,依附于区位论的批发业区位研究,学者受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影响,流行用与批发贸易相关的指标来测量城市中心性;二是20世纪70-90年代,对批发业区位进行专门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程度加深:同时,通过研究批发业来探讨城镇体系的文献也较为多见;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批发业的空间优化,并与现代物流业紧密结合。我国对批发业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批发市场方面,且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上,对批发市场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批发市场的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同时,批发市场货流空间的研究、批发业交易功能与物流功能的空间分离关注较少。

  • 标签: 批发业 空间 形成机制 研究综述
  • 简介: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人文地理学 空间 滨海旅游 综述
  • 简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性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 标签: 流动人口 城市 就业空间 空间集聚 关联研究
  • 简介:中国有10个民族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统称为穆斯林。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民族人口构成相差悬殊;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穆斯林主体居住在农村,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穆斯林人口教育水平进展较快,高学历人才增加迅速;从事的职业以务农和经商为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穆斯林部分民族人口呈负增长、女性人口教育不重视、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重视。

  • 标签: 穆斯林人口 人口特征 人口普查
  • 简介: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本文从理论基础、方法论、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回顾了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研究首先厘清了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通勤行为、就业可达性测度等方面总结了职住关系测度的方法论,并对居住—就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职住关系研究内容进行比较与述评,并展望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 标签: 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 简介: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的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化存储的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的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的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的优势,及其突出的空间区位性,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整体保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划分民间文化空间演示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数字化过程应该保留语境信息,而空间思维模式所营造的多种演示模型将会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民间文化 数字化 空间 GIS
  • 简介: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基因 文化基因再现 景观基因控制
  • 简介:在分析区域空间体系发展变化与轨道交通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研究重点关注两者的关联性要素:城市多样性、土地开发密度与混合度、分区规划与城市更新、交通规划体制。通过对轨道交通建设如何影响区域内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影响交通方式、交通需求进行深入的阐述,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协调机制、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整合)来审视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

  • 标签: 区域空间 城市规划 轨道交通 导向型
  • 简介:本文对回族经堂语中方位词“上”、语气助词“着”及倒序式的造词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与元明时期的“汉儿言语’’存在着极为相似的情况。所谓“汉儿言语”,是指由于受蒙古语言影响,在元代以元大都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汉语口语。从经堂语与元明“汉儿言语”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方面,可以对其语言形成年代进行观察。

  • 标签: 经堂语 汉儿言语 语法形式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改变青年人格形象,塑造“新青年”作为救国和建设新社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新青年”应是一个平等的、理性自主的、意志自由的、有德性的、富有情感的主体,其人格应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中完善,在价值取向上应将实利和重道结合起来,在人生态度上应取进取精神.“新青年”人格理想虽也是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统一,但已将对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放在主导地位,开始超越传统人格说中理想人格就是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向着人格之真和自由之境迈进.因此,“新青年”人格观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人格观的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人格观的诞生.

  • 标签: 陈独秀 新青年 人格精神 传统人格说 现代性
  • 简介:国外高铁建设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严重落后于建设实践。在对国外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高铁诱发的空间经济效应为切入点,将国外评估高铁空间经济效应的理论与方法归纳为成本一效益、新经济地理学、可达性、可计算一般均衡与Logit离散选择模型五类,认为从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多维空间尺度效应、受影响的经济部门、站点周围土地利用形式、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关系以及总体效应等方面。最后指出可从实地调查、案例对比及综合研究等方面强化国内的相关研究。

  • 标签: 高速铁路 空间经济效应 国外经验
  • 简介: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 标签: 空间联系 多中心城市结构 流空间 沈阳
  • 简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这样,语文教学就应发挥文学“兴、观、群、怨”的功能,以诵读、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为内核,把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强化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 标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 教学分析 空间 时间 思维
  • 简介: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 标签: 社区体系 公正配置 可获 双焦点椭 圆模式
  • 简介:依据1995年、2003年、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图,借助于ArcGIS技术平台,综合运用GlobalMoran'sI指数、分形理论模型法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空间整体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但工业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增高的趋势,显示出工业空间具有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演变特征;2工业空间总体扩展方式为向外扩展,但具体呈现出"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交通轴向扩展"的特点;3工业空间演化呈现郊区化显著、多中心分布以及工业多次搬迁且不连续性的特征。在上述综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自然因素、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企业改制重组、城市规划以及交通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扩展的驱动力。

  • 标签: 工业空间 城市功能空间 驱动力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