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维吾尔鼓吹乐,是指纳格拉和苏乃依的合奏音乐,是维吾尔传统音乐中重要的器乐种类。主要分布在新疆境内的各个维吾尔聚居区,即塔里木盆地四缘的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所辖的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辖的库尔勒市、轮台县、且末县、若羌县、尉犁县;吐鲁番一哈密盆地的吐鲁番地区及哈密地区的哈密市、伊吾县;伊犁河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乃至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区的大、中城镇。

  • 标签: 维吾尔族 鼓吹乐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简介:赫哲与那乃是同宗同源的跨界民族,其鱼皮造型艺术具有特有的原真性和独异性,本文主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探讨了赫哲与那乃在分开一百多年中,鱼皮造型艺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于鱼皮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赫哲族 那乃族 鱼皮造型艺术
  • 简介:“灰姑娘”型故事在中国西南民族间广泛流传,并带有典型的西南民族文化特征。文章由纳西“灰姑娘”型故事文本出发,运用母题学、普罗普故事形态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纳西“灰姑娘”型故事的母题和故事衍化等进行多维度研究,挖掘出“灰姑娘”型故事反映出的纳西生计方式、审美观念、情感心理、社会制度和婚姻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 标签: “灰姑娘”型故事 母题学 故事衍化 文化内涵
  • 简介:关于人类起源,各说不一。无论是单一起源还是多地起源,通过迁徙、定居,人类历史进入了衣耕时代。绝大多数族群落地生根,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形成各自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从而出现各自的习俗、惯例和制度等,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形成了自然态多元音乐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又新增了文化群落和相应的音乐品种;当今人类有意识地保护多元音乐文化,形成了人工态多元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教研不仅应继续关注原生体和自然态多元音乐文化,而且要关注新生体和人工态多元音乐文化。

  • 标签: 族体 族性 自然态 人工态
  • 简介:本文涉及到的“朝鲜歌谣”主要指朝鲜过境迁移至中国境内后所创作的歌曲。中国朝鲜的创作歌谣,以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时所带来的朝鲜传统音乐艺术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谣1艺术,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和创造了新的现代歌谣艺术,本文将对朝鲜歌谣进行体裁特性类型分析,同时,将捋清朝鲜歌谣艺术的传统与传承关系,分析朝鲜歌曲独特的艺术特色,阐明其感情、风格、艺术特征。

  • 标签: 朝鲜族 创作歌谣 体裁 艺术特征
  • 简介:结社是民国时期美术运动的重要现象之一,该时期云南有影响力的美术社团应首推'雪社'。该社源于丽江地理位置、汉文化积淀以及抗日战争的背景,旨在用书画服务社会,而非通过展览表明学术立场、艺术观点。'雪社'画家的创作深受岭南画派影响,融合、折中多种文化,形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画特色。

  • 标签: 雪社 纳西族 汉文化 岭南画派
  • 简介:蒙古三弦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各地区,并形成自身的演奏特色。蒙古三弦无论是独奏、伴奏还是合奏,都鲜活生动地体现了蒙古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 标签: 蒙古族 三弦 演奏法 风格
  • 简介:赫哲是拥有七千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间歌曲具有浓厚的原生态气息和文化特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当中,赫哲民间歌曲经历时代变迁,与历史紧密相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 标签: 赫哲族 民间歌曲 变迁
  • 简介:笔者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调研锡伯萨满舞的生存状态,发现锡伯舞台化的萨满舞依旧保持原始的粗犷风格,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锡伯先民的文化内涵。故笔者依据萨满舞蹈符号特征,结合萨满舞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捕捉萨满舞者身体动态引发的文化表达和情绪情感。

  • 标签: 锡伯族 舞蹈 萨满舞 萨满歌
  • 简介:作为我国蒙古舞蹈艺术的奠基人之一,贾作光先生一生践行"为人民而舞"的理想信念,编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蒙古舞蹈作品,其中《鄂尔多斯舞》和《海浪》获得"20世纪华人经典舞蹈"的殊荣。贾作光蒙古舞蹈编创的审美模式在新中国蒙古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典范性,从而形成这一时期蒙古舞蹈编创的审美特征。本文结合贾作光经典作品,从审美观念、主题审美特征、语言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不仅对其个人艺术成就从审美层面进行总结,更确证贾作光创作实践对当时乃至当今蒙古舞蹈创作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确证其具有时代范式的标杆地位。

  • 标签: 蒙古族舞蹈创作 贾作光 审美特征
  • 简介:竹笛是维吾尔民族乐队中的组成乐器。由于历史发展、地理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种种限制,使得人们并没能广泛的认识维吾尔民族乐队中的竹笛,对其在民族乐队中所起到作用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因此,将竹笛放在乐队中来观察其在乐队中的作用,获得理性的认识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参加维吾尔民族乐队的排练和演出等多种方式研究得出竹笛在维吾尔民族乐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领奏和旋律演奏作用,不仅引领管乐声部走向,在乐器组合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 标签: 竹笛 维吾尔族 民族乐团 作用
  • 简介:蒙古传统服饰是草原文化的独特载体,是悠久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也是草原先民留给当代蒙古人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涌入草原大地,青年一代蒙古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了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危机。文化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服饰审美观念的变革是服装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无视这一点必然沦于抱残守缺的境地。如果要在工业时代绽放出服饰独特的个性风采,必须要深深植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汲取民族服饰的艺术营养并将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有机融合为一体。这样,我们就能设计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应万变,万变而不离文化根基'的特色化现代服饰。

  • 标签: 服饰 文化人类学 改良 传承
  • 简介:达斡尔曲棍球运动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广泛性和民间性,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以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开展曲棍球的基点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曲棍球动态发展状况的研究,并利用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达斡尔曲棍球推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为曲棍球运动的后备人才建设提供新的培养模式。

  • 标签: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曲棍球 人才 培养模式
  • 简介:今天重提“民族音乐”话题,是因为教育与研究的新生代自身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陌生度更高,r并且面临“民族”体与性、“民族音乐”的变化。即原生体由于中性化而虚幻化或需要重构,新体不断涌现;与体变化相应出现了混生音乐。为此,民族音乐教学需要确定对象和范围;民族音乐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建构课程标准;民族音乐研究需要关注体、性和音乐的变化。

  • 标签: 民族音乐 原生族体 新生族体 混生音乐 族性
  • 简介:一、蒙古传统居住文化概述蒙古包是逐草而居的蒙古人特有的居住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呼伦贝尔概要》中记载了蒙古包的特点:'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避风雪,可防虎狼。'蒙古包为穹庐顶,原材料只有木料和牲畜鬃毛两类。起支撑作用的是松木、杨木等木料。罩毡材料为羊毛,围系材料为驼鬃、马尾等,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 标签: 现代建筑 蒙古包 蒙古族 察哈尔文化 传统居住文化
  • 简介: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 标签: 蒙古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画 传播 美学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前,南传佛教音乐与“索”调这一对重要的布朗传统音乐类型,曾经见证了传统社会里僧、俗文化长期的紧密联系及族群/宗教/地域认同原生文化格局。从历时性角度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关系经历了多重社会与文化转型:“解构”——前三十年,紧密联系遭致解体,佛教音乐在艺术形态和基本内容上大体恢复原有的状态,“索”调则有了异常明显的变化;“重构”——其后二十年,两个乐(文)种之间产生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对立意义,新“索”传遍各布朗地区,滋生出新的社会关系以及区域/民族认同因素;“建构”——新世纪以来,官方与民间合力,“布朗弹唱”进入国家“非遗”,起到进一步强化和建构民族/国家认同及民族自治区域文化体系的作用。共时性层面上,则出现了宗教认同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等多个认同层面之间并存、冲突和调适的状况。

  • 标签: 音乐与认同 布朗族 佛教音乐 布朗弹唱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需求和目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热,这对当前音乐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教育影响、现状、问题、解决对策几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黑龙江达斡尔族 中小学音乐 教育
  • 简介:服饰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物化地展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与思想观念,是民族认同与民族心理的重要表征。传承和保护传统蒙古服饰文化是草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乌兰牧骑作为群众文化专业团体,应在演出和宣传中不断汲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营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把对蒙古服饰的传承与保护视为己任并提高到推广草原文化的高度。

  • 标签: 蒙古族服饰 文化资源 乌兰牧骑
  • 简介:1949年之后,由朝鲜人身份转换成的朝鲜融入中国社会,以公民和少数民族的身份参与到国家的各项建设当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朝鲜舞蹈作品创作者们,正是以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态为背景,在相应的艺术语境下,创作出大量作品。本文以专业文艺团体的朝鲜舞蹈作品创作为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案例,从“选择民间样式”“关注政治形势”“表现人民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陈述,旨在探讨朝鲜舞蹈作品创作者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即1949年至1966年期间,是如何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

  • 标签: 朝鲜族舞蹈 作品创作 专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