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这个关于纽约新近(或者说新近世界知名)绘画的涵盖十一位艺术家的调查展.其策展宣言用这样令人疑惑的理念开头:“尽管全球化让我们注意到了欧洲和美国之外的艺术生产……大都市的艺术能量仍在辐射。”难道这家机构的策展人的责任不是发掘最高品质的艺术并为其带来关注,无论它来自何方:或是在那些意料之中的地方搜寻被忽视的角落?

  • 标签: 绘画 纽约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剧场观念观念剧场——这两个中心语与定语调换位置的短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意义,不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话剧创作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当下戏剧创作思潮的演进过程。剧场观念:注重剧场性、追求舞台呈现效果的创作立意剧场是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起来产生审美效果的艺术空间,也是从创作到接受、从艺术到市场的最终环节。

  • 标签: 剧场性 创作思维方式 艺术空间 演进过程 创作思潮 舞台呈现
  • 简介:凝视,一动不动面对画面,许久。离画布几步远,坐在椅子上。我看到画室里的张祖英常态中的凝视。不知在静止中他脑海中流动的思绪,也不知他在审视中如何判断他的画面结构和色彩布局。我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专注和游离。我理解,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素养的组合,如同我此时在笔下一样凝聚创作的精神。这就是创作,就是灵魂的探出,把所有感知和情感汇聚的时刻,旁若无物,只有画面,关注着画面的构成和线条的交错。然后,这个色块和那个色块连接,组合成自己崇尚的恒定的"美"。毋庸置疑,绘画创作是审美情趣的展现,审美情趣是人格追求的表露,语言可以言不由衷,但创作不可能永远自欺欺人,它一定是为人格调的定位和情感理想追求的必然。张祖英就是如此严谨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正如他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潇洒地玩一把一样。

  • 标签: 张祖英 画面结构 人格追求 色块 对我说 物欲横流
  • 简介:"青春"与"青年"在使用中如果没有特别的修辞指向,这两个词可以看作是同义词,可以随意通用而不至于产生歧义。"青春"相较于"青年"而言,其引申的和比喻的意义才是其在修辞上的关键。"青春"在"年轻人"或"年岁小"——人们对"青年"作为一个人生命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一致的,但其开始的时间起点大致是一个人成人的年龄,即18周岁,而截止的年龄则要么是

  • 标签: 生命阶段 现代性 信念系统 中国当代美术 共名 备选项
  • 简介:现在“画画”的聊美术史,很少能聊到俄罗斯了!一般说国外就是欧美,顺便用猎奇的眼光说说非洲。如果聊中国美术史基本是讲皇帝的画院和文人画,顺便用“博大”的胸怀说说民间。这其实是“强势文化”留下的遗风。

  • 标签: 俄罗斯 中国美术史 绘画 强势文化 文人画 画画
  • 简介: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博大精深,讲究角色塑造、讲究唱念做打、讲究形式美感,既反映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鲜明。戏曲的虚拟性、象征性、夸张性和中国水墨人物画夸张变形的写意手法在艺术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在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取向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很讲究虚实,讲究计白当黑。戏曲中以虚带实的表演,道具和布景的简单处理,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使艺术家的表演更加突出丰满,这与国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在

  • 标签: 戏曲人物 水墨人物画 角色塑造 写意手法 形式美感 计白当黑
  • 简介:我和绘画结缘较晚,高中阶段开始知道画画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专业,而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怀着对艺术的美好懂憬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我选择了走这条路。没有童子功的我,想画好画,除了需要好的悟性,更重要的是勤习苦练。有幸考上中国美术学院,在这所艺术殿堂里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包罗万象,我对艺术的理解之门也从此打开,艺术不仅仅是关于美的图式,艺术是有思想的生命力的表现,可以多种形式呈现,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录像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而架上绘画只是艺术范畴中非常小的一块。

  • 标签: 架上绘画 观念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 高中阶段 兴趣爱好 心灵自由
  • 简介:“黄叶村遗作展”于1988年11月3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后,立即轰动首都画坛。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重点宣传,方毅、吴作人、刘开渠、沈鹏、赖少其、亚明等知名人士对画展都给予了极高赞誉,美术理论家孙克、薛永年皆著文高度评述。《人民日报》在《读黄叶村遗作展》一文中写道:遗作展以山水为主,观者无不惊服。深通书画的方毅同志看后,连声说:‘张张都是国宝。’……他的山水厚重葱郁,气力丰富。

  • 标签: 黄叶村 中国美术馆 赖少其 美术理论 沈鹏 刘开渠
  • 简介:探索建筑和绘画共通的接续传统的诗意体验最理想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想法,写一遍,画一遍,再盖一遍;智性、情感、体验浇铸成铁板一块,如此便是淋漓尽致。这个夏天我们去看了几个美术馆,印象最深的,是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和位于瑞士伯尔尼的保罗克利中心,两个馆都是RenzoPiano的设计。

  • 标签: 塔希提岛 瑞士巴塞尔 高更 创作过程 智性 瑞士伯尔尼
  • 简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的诗赋家、书法家和绘画家。他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两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在我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虽然顾恺之在绘画艺术上将中国以线造型的方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最主要的贡献却是在绘画艺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他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等著名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 标签: 顾恺之 绘画艺术 迁想妙得 传神写照
  • 简介:传统观念绘画定义为:用笔刷将颜料涂抹在画布上的反复动作,一句短语包含了一幅绘画生成的诸多个元素:材料、笔触、动作、过程……而其中的每一个元素自现代主义诞生后就不断地受到各种实验性尝试的挑战,以至于在当代语境里,再谈由绘画的传统性引发的话题都会被看作是绘画何去何从的焦虑。

  • 标签: 绘画艺术 传统观念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舞蹈表演作为舞蹈学科中技术性较强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对表演观念进行理论式总结。就其研究现状来看,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舞蹈表演创作研究较多;而针对舞蹈表演观念的理论研究却稍显薄弱。而对舞蹈表演观念的研究,多以借鉴音乐与戏剧等其它艺术门类为主,尚未建立自身独立的研究方法。本文以舞蹈表演观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它的含义、特征和使用途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不断提高舞蹈表演者的自身素养,完善舞蹈表演理论提供参考。

  • 标签: 舞蹈表演 剧场性 假定性
  • 简介: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以文人画意趣融入山水画中抒发自身的主观情致的画家,尤以米芾为最,其凭借极深的文学修养、轻松自然的笔墨情趣,倡导一种属于文人画家的绘画美学,推动着文人画的发展。他提出的“率真”“借物写心”等观点和独创的“米氏云山”,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和山水画技法的演变影响重大,渐渐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意义。

  • 标签: 米氏云山 米点皴 水墨意趣 南方山水
  • 简介: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 标签: 西藏绘画 写实 壁画 唐卡
  • 简介:作者简介崔振宽,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 标签: 绘画作品 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家协会 陕西省 作者简介 协会会员
  • 简介:本文分析传统绘画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意义,论述传统绘画对学生在学校阶段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并通过对历史名画作品进行分类,来佐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标签: 传统绘画 传统文化 意境 继承
  • 简介:绘画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各部分的关系表明含义的语言,因此绘画不是随意地模仿或拷贝彼此没有关联的孤立的碎片。学习绘画需要建立一种比较性的观看方式,这样位置、长度、角度、色调等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精确的衡量。我们从许多次观察中收集视觉信息,然后进行组织、合并和理解。”绘画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观看和思考方式的问题。从如何想,到如何看,然后才有了不同的发现,最后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对自己的艺术实践的总结以及对他人作品的典型性分析与假设,可以揭示出被色彩掩盖的明度值变化的丰富性,以及由于它的不同变化的归类组合,而对画面的其他组成元素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 标签: 绘画 明度 观看方式 视觉信息 艺术实践 组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