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儒、道、禅三家思想相互融化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其中,道家超越制度礼法提出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老子》和《庄子》这两部道家重要经典,讨论先秦道家审美意识,结合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生”的原则、“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以及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说明道家的美学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基础。

  • 标签: 自然
  • 简介:叶恭绰(1881-1968)是北洋政府初期“交通系”的第二号首领,也是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文艺发展的重要人物。叶氏思想源自东塾学派,注重修德治学以及经世致用,认为文艺乃“表心胸之蕴蓄”。“洪宪复辟”事件中,叶氏与“交通系”其他成员在袁世凯(1859-1916)的胁迫下成为最重要的推手,事败后遭到舆论的唾弃。此一事件无疑对叶氏的人生观与艺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着重关注叶氏对历史上几位“大节有亏”人物的书法作品的评价,探讨“洪宪复辟”后其艺术审美衍变

  • 标签: 叶恭绰 东塾学派 审美观衍变 洪宪复辟 交通系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审美素质的教育也在实践中渐渐成熟发展起来。好的审美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艺术的道路上审美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是启发灵感创造美,实现美的最佳手段,是适应社会需求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技能之一。所以这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配合时下的设计环境和教学环境使审美教育的过程有基础理论支持和特色教学。

  • 标签: 平面设计教学 教育的过程 审美教育 设计作品 设计审美 主观能动性
  • 简介:蒙古族传统服饰是草原文化的独特载体,是悠久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也是草原先民留给当代蒙古人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涌入草原大地,青年一代蒙古人的审美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了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危机。文化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服饰审美念的变革是服装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无视这一点必然沦于抱残守缺的境地。如果要在工业时代绽放出服饰独特的个性风采,必须要深深植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汲取民族服饰的艺术营养并将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有机融合为一体。这样,我们就能设计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应万变,万变而不离文化根基'的特色化现代服饰。

  • 标签: 服饰 文化人类学 改良 传承
  • 简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审美,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及社会中的美好元素,从而提升体会美、创造美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当前大学生审美与情趣的提升。本文阐述了美术教育的基本含义,介绍了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性,探讨了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上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大学美术教育 审美观念 有效应用
  • 简介:潘之恒是晚明一代名士。他精通戏曲,与许多家班女乐有着密切的来往,在他的《亘史钞》《鸾啸小品》等书中记录了大量他与家班女乐的来往,以及他对女乐表演的品评。从《亘史钞》《鸾啸小品》中的相关史料入手,探析潘之恒与吴越石、邹迪光、吴用先、汪季玄等文人家班和藩王家班中女乐的交往,分析潘之恒重情、尚雅的戏曲审美念。

  • 标签: 潘之恒 家班女乐 重情 尚雅
  • 简介:西域楼兰残纸之发现,诚乃中外交通、历史、语言、地理、宗教、种族等研究之重要史料。此外,楼兰残纸之书体书风至有关于吾国中古书法史之研究,尤其是汉末至柬晋三百年间,书法史之发展集中于书体、书风之衍变,考其衍变途径,实与漠魏统治阶级之升降及两晋政治文化中心之转移有关,如河西与江左,俱为汉文化保存之区域,亦为书法发展之胜地。楼兰毗邻河西,而与江左悬隔。楼兰残纸与江左书风之所以能近似,盖东西文化之传播使然也。本文综合楼兰古国之残篇,参阅旧史,抽绎漠魏书学之谱系,兼论魏晋书体之渊源耳。

  • 标签: 楼兰 魏晋 地域 草书 残纸 新书体
  • 简介:戏曲是民族审美的综合载体,现代戏是戏曲现代转化的核心环节。在现代戏的创作中,相对于文本、表演、流派等方面的融古通今,在舞台的视觉表现系统上却出现了审美异化,其根源正是割裂了中国“戏墨同体”的意象审美传统,偏离了中华“写意传神”的艺术创造精神。戏曲现代视觉审美体系的建构要解决意象与具象、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秉承形式本体的实验精神,依托表导演的艺术创造,吸纳视觉艺术的当代成果。

  • 标签: 戏曲 戏墨同体 现代性 意象审美 审美异化 审美体系
  • 简介:在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空间隐喻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事实是,艺术不仅具有上层建筑性,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并且发生作用,艺术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叠合性与疏离性,这是我们理解艺术的双重属性的重要维度。然而,这个空间隐喻实则是更具开放性的,审美和艺术在当代社会发挥着基础性的功能,这恰是该空间隐喻在文化经济时代所呈现出的新的审美图景。

  • 标签: 审美 资本 空间隐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意识形态
  • 简介:文章以日本的食品包装设计现状为大的基础背景。选取其审的大米包装为例。以臼本目前的社会环境现状、日本民族特点为出发点。从外观和材质方面分析日本的大米包装。论述日本大米包装的美。

  • 标签: 日本大米包装 民族特点 简约
  • 简介:米芾崇老庄、尚晋风,同时受到苏东坡等同时代书家的影响。本文认为米芾书法审美中呈现出自然超逸、简约玄淡等特点,其书法实践高度体现了'理性自由'的审美意趣,一定程度上与老庄哲学思想相契合。

  • 标签: 米芾 行书 老庄思想 审美
  • 简介:一群壮族年轻人为了保护和传承壮语文化发起了“壮语新歌”运动,壮语新音乐应蕴而生.壮语新音乐是传统的壮歌与流行的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特性,本文试以美学理论与方法为核心,从壮语新音乐的审美特点、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两方面进行入手,结合民族音乐学知识来分析它的审美价值.

  • 标签: 壮语新音乐 审美特点 审美价值
  • 简介:生态电影研究自发轫以来,逐渐形成了生态电影史、生态电影类型、生态电影的哲学本体、生态正义、跨国生态电影研究等数个研究范式。但是生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对其审美特征的研究却长期处于缺位的状态。本文试图论证生态电影审美研究的必要性,探讨其学科定位及其主要研究对象。

  • 标签: 路径 生态电影 审美研究 学科定位 研究对象
  • 简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念和审美能力,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美育的实施有助于形成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正确审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抵制陈腐风气。美好的精神人格应该是感性解放的人格,也应该是具有高尚的人类情感和理想精神的人格。美育的作用,正是通过审美体验的活动而完成对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

  • 标签: 美育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 受教育者
  • 简介:舞蹈表演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我国的舞蹈表演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且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特点也使得我国舞蹈种类繁多,舞蹈表演形式多样。对舞蹈而言,究其根本就是舞者通过自身肢体语言来表现某种感情和思想,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对于这种肢体语言表现形式,审美主要集中于动作姿态、舞蹈表现力、舞者神情、背景乐与舞蹈的契合度等,本文中笔者分别对中国舞蹈表演的审美要求进行阐述。

  • 标签: 审美要求 动作姿态 舞蹈表演 舞蹈表现力
  • 简介: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以《海岳名言》为古代书法评论的一个独特样本。重点解析“一笔书”“字之八面”“自然”与“古雅”等审美概念,探究米芾的书法审美标准构架及其时代意义,阐述书法审美标准与书法本体论、书法审美理论的逼辑关系。

  • 标签: 米芾 一笔书 字之八面 古雅 书法审美标准
  • 简介: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国家教育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校音乐院系响应国家号召,加强校内音乐院系的教育方案的改革。声乐教学是高校音乐院系的主要教授课程,也是培养专业能力的必备课程,更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现今,声乐教学作为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加强声乐教学课程建设,是提高音乐院系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声乐教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研究声乐教学与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 标签: 声乐教学 审美教育 意义 关系 措施
  • 简介:随着时代特征的发展,综合材料也是当今艺术变革的产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必然性。从综合材料中又衍生出许多的分支,本文将从古今中外艺术家的作品中通过综合材料与绘画技法的运用,总结出几种综合材料绘画技法并从中衍生出来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 标签: 综合材料 坦培拉绘画 油画 审美价值
  • 简介:《包楞调》是一首极具鲁西南地方韵味的民间歌曲,也是彭丽媛的成名作之一。该民歌来源于山东菏泽地区民间古老歌舞艺术“担经”。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包楞调》是经过数位艺术家不断打磨整理创作出来的,它既具有“一楞成衬”的语言风格、爽朗欢快的节奏曲调、灵活多样的旋律变化、“拖、甩、挎、脆”的演唱风格等艺术特色,也具有山东韵味的地域美、“一楞多衬”的风格美等审美特点。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古代民歌无花腔”的学术空白。

  • 标签: 《包楞调》 音乐特 审美特点
  • 简介:安多藏戏产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观念价值、美学思想等,作为一个延续至今从未断裂的古老传统,其生命力法则急需总结。本文对安多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及其传承谱系略做梳理,尝试呈现安多藏戏'生成—存续—传习'的生命力法则,以期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遗产的理论建设和保护实践。

  • 标签: 安多藏戏 温巴顿 表演程式 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