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博物馆馆员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律的养成,对工作尽心尽责;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同事宽容与谦和,在精神上提升人的内涵与境界;对用户尊重与关怀,使用户使爱自尊和平等。博物馆员个体人格魅力的积累和整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从整体上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重塑了博物馆的人文形象。本文阐述博物馆员通过自我完善,具有良好的素质,从而影响观众心灵,产生正能量。

  • 标签: 博物馆 馆员 人格魅力
  • 简介:狷者和狂者一样追求文学风格与人格的统一。姜夔是一个典型的狷者,几乎具备了狷者各方面的特点。他洁身自好、恬淡寡欲,孤僻阴郁,又洒脱不羁,其词也相应地呈现出清空的特点:"清"表现为意象洁净、素淡、清冷;"空"则更表现为意象疏朗,描写空灵蕴藉,不留滞于物,其词可以说达到了清空的极致。他锐感深情,于旧日情人,于个人身世、于国家时世始终不能忘怀,情怀怨抑;表达现实感受,往往流露出无限低回骚怨的情绪;而离别和漂泊的骚怨情绪时而从心底喷涌而出,其怨情相当强烈,是一种不同于辛弃疾等狂者的清怨。姜夔多才多艺,耽于书卷翰墨,志趣高雅,他不写应景应酬、歌功颂德之类的泛泛之作,既不追求奇险,也不流于率易,很少用僻典,能熟事虚用,表情没有半点粗气,曲折深远,引人遐思。此雅是一种狷士应有的清雅,堪称雅的极致。姜夔词风亦以清刚为人所称,此种风格固然与他对江西诗派的接受有关,但也可说是其狷士气骨的体现。

  • 标签: 清空 清怨 清雅 清刚
  • 简介: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它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的道德素质的社会作用。“德者,国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道也。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道德建设 道德素质 国家软实力 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 道德情操
  • 简介:<正>"清",一个审美韵味非常浓的概念。哲学意义上的"清"主要指的是"气"之清浊的"清",由此延伸到人的道德与才性之"清",进而转化为审美艺术之"清"。在先秦,它指人的正直高洁,具有美德之义。魏晋尚清淡,更崇尚人格的清真、清纯、率真。刘熙载的《释名》曰:"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蒲松龄在《清韵居记》中说:"清不必离尘绝俗也,一无染着即为清。"认为"清"有自然朴拙之意、有纯净明澈之意,是与"污浊"相对应

  • 标签: 聊斋志异 王六郎 熙载 才性 孟生 审美艺术
  • 简介:以往审美人格研究往往从美育发端,着眼于审美人格的培养与教育。美学意义上的审美人格却更加惹人注目,引人深思。中国美学史以审美人格的培养为宗旨,狂、狷、逸这三种人格在古代文人中大放异彩,极具魅力,它们是对正统中庸人格的反叛,呈现出儒道对峙与互补的丰满与复杂。

  • 标签: 审美人格 文人
  • 简介:<正>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这是相当正确的论断。但社会现实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源泉不会自动流溢出来成为诗歌作品,它必须经过诗人之"开掘",诗人之"沟渠",诗人之"拦截",诗人之"积蓄",诗人之"翻腾",诗人之"吸取",诗人之"过滤",最后才能成为诗歌作品。在此,诗人作为创作的主体之人格就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从而影响诗歌作品之面貌与品质。同样的社会生活质料,在不同人格的诗人那里,会变幻出主题不同、蕴

  • 标签: 诗歌作品 诗歌选 诗歌创作 社会现实生活 人格类型 创作动机
  • 简介:新近一期《金融博览》刊载了甘阳谈论道德重建的文章。甘阳认为,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对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这是媒体的夸大,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我们中国人在道德问题上的一些基本想法值得反思。如果道德行为需要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一定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可能说建立一个新道德就建立一个新道德。但是,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不断地革命加上改革,总是在动荡中,或者说是在变动中。这就使得所有人都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变的,包括道德

  • 标签: 道德重建 当代中国 道德底线 道德基础 道德问题 道德行为
  • 简介:城市经验是世俗经验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经验的表达,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城与市在古代,各有不同的功能。到了现代,“城市”合称。从词语构成来看,“城”不选择“郭”、“墙”、“邑”,而是选择“市”,可见现代“城市”淡化了城的防御意味,但加强了城的商业意味,“市井”的连用更可以看出世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 标签: 城市小说 困境 道德 城市经验 中国文学 词语构成
  • 简介:近期作家韩少功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革命后记》一书,从《革命后记》的字里行间,不难品读出韩少功的理论抱负。这部新作在对情绪化、非左即右的舆论执念保持必要警惕的同时,重绘思想地图,并以此为据来为那段晦暗不明的历史寻求新的观念定位。书中有一长篇对话,主要谈论权力约束问题,纵横于历史、当下,寓意良深。

  • 标签: 权力约束 牛津大学出版社 道德 制度 观念定位 约束问题
  • 简介:现年48岁的李洱因两部长篇小说奠定了文坛地位:《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庭里最优秀的成员之一;尤其《花腔》,被评论界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正果”,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推向海外;而写出两部作品的李洱,彼时还不到40岁。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道德 作家 《花腔》 长篇小说 先锋文学
  • 简介:初读《美国语文》,首先是新奇,其次是惊讶。教了几十年“中国语文”,对过于工具化的、支离破碎的中国语文印象深刻,而打开整本的《美国语文》,一看目录就觉得美国历史扑面而来。虽然从“五月花号”开始,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当下美国,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和巨大的创造力以及雄厚的国力产生的影响力,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感到惊叹。

  • 标签: 美国历史 中国语文 宗教 道德 神话 移民国家
  • 简介:西方情节剧电影结合情节剧和电影之长,在对社会道德宣传方面有其特色:在立场上善恶分明;在手段上形象夸张;在内容上强调道德情感,因此西方情节剧曾经在引领时代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时期给无数观众带来了精神慰藉。

  • 标签: 西方情节剧电影 道德观 好莱坞
  • 简介:<正>一、乔治·艾略特简介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于1819年11月22日在英国华威郡出生。她在1841年结识了自由派的思想家查尔斯·布雷和海纳尔。受到他们的思想影响,艾略特逐渐对宗教产生质疑。她不信服上帝,但对一切虔诚于宗教思想的教徒给予深厚的同情和理解,但她还不能完全抛弃基督教和上帝。在她的作品里,上帝和基督教不时充盈着质疑和信赖两种情绪。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她阅历的增加,艾

  • 标签: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宗教思想 维多利亚时代 亚当·比德 金钱至上
  • 简介:小说《赎罪》是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无论是在文本结构上还是伦理价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作者运用了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采用"戏中戏"嵌套结构,将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伦理道德困境表现出来。无论是布里奥妮对自由追寻过程中的道德冲突,还是罗比在战争中经历的善恶冲突,都反映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受到多元化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产生的道德选择的困境。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不确定性 道德困境
  • 简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至今都已进入耳顺或知天命之年,孙颗是其中始终敏锐着并不断与时俱进的一位。他是较早写知识分子家族史和命运史的,这有三部曲式的长篇小说为证(《雪庐》、《烟尘》、《门槛》),在当时是颇具前沿性的几部作品。他一直忙于公务,在沉潜较长时间之后,令人意外地抛出了书名为《思维八卦》的思辨性散文集,涉及经济、金融、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在写作中痛且快乐地“体验着迷乱和顿悟不断交织的过程”,记录了他对外部社会和精神世界探索的踪迹。

  • 标签: 长篇小说 生活实际 现代道德 五十年代 与时俱进 知识分子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改革文学致力于建构一种二元对立式的道德化写作模式。这一道德化叙事的形成与特定社会时局的影响紧密相连,也离不开时代语境转换下社会大众潜意识的支持,同时透露出一代作家、批评家期望以文学担负起历史责任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这一写作模式的批评形成对改革文学的另一种"主流"评价,从而使改革文学显现出与时代"错位"的尴尬。这一现象正凸显了当代历史叙述的内在悖论和冲突性难题。

  • 标签: 改革文学 道德化写作 新启蒙
  • 简介:歌舞伎是日本独有的戏剧形式,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歌舞伎的主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写贵族与武士阶级世界,一类是表现民众生活。本文通过列举在日本人心目中最有份量、最经典的作品“劝进账”,来分析日本人国民道德精神中的“忠孝仁义”的形成。

  • 标签: 歌舞伎 劝进账 道德 忠义
  • 简介:当代苏联文学的一个黄金时段,也许并不像流行的文学史教科书所叙述的那样——或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降的“解冻”岁月,或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始的“改革”年代,而是在“解冻”与“改革”之间。准确地说,应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段。这一时期,有不少文学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被改编成电影,被译成多种外文,走出苏联,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精品。这些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何以生成?这些力作之警醒人心的伦理向度,这些精品之形塑性灵的道德能量,应该是构成其生命力内核的一个重要基因。

  • 标签: 苏联文学 “解冻”与“改革”之间 伦理向度
  • 简介:在现代文学史中,鲁迅、沈从文分别深入地审视了权欲、情欲这二种人性欲望。鲁迅利用长者为中心的权欲结构批判了日常生活的专制性,体现了中国社会从宗法制度到现代民主的过渡;沈从文从道德失衡导致的情欲畸变的角度批判了城市生活的阉寺性,对日常生活进行的道德批判,则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犹豫。

  • 标签: 抽象权力 情欲图景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