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在《语言科学》创刊一周年之际,本刊曾推出《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一文.此后每年,为加强学风建设,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规范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语言科学》都会重新发表《规范》的修订版,与学界同仁共勉。

  • 标签: 《语言科学》 学术规范 刊发论文 科学研究工作 学风建设 学术自由
  • 简介:本文提供了非自然叙述和相关术语的基本定义及非自然叙述的例子,讨论了非自然叙述的范式及其对小说双重诗学的需要。本文描述了非自然的虚构世界,并探讨了其本质。然后从非自然叙述的视角讨论故事的不同方面,分析非自然的故事、序列和时间,继而探讨一些非自然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形象对叙述理论的重要性。

  • 标签: 人物 虚构世界 序列 故事 时间 非自然叙述
  • 简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这一维度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需要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语用规律的学习与内化。这一点也是我们目前需要特别关注的。

  • 标签: 古诗词教学 语言建构 教学策略 系统工程 语用规律 学生
  • 简介:文章首先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正确理解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流程,区分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这两个概念。然后以李白诗歌《静夜思》的七种英译为例,阐述了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旨在早日揭开汉语古诗中的概念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神秘面纱。

  • 标签: 概念隐喻 翻译隐喻 隐喻翻译 《静夜思》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培训汉语非母语学习者理解不规范普通话能力的听力课程,举例说明课程的结构和实际操作。该课程首先介绍汉语方言分布的情形幷讨论一些与方言有关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普通话,包括山东普通话、四川普通话、上海普通话、香港普通话、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等。文中比较各种地方普通话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与规范普通话的差别,也提供各种地方普通话的实例和听力材料。在结论中,作者强调此课程的目的是培训高年级学习者的听力,绝对不鼓励他们学说不规范的普通话。外籍人士想要彻底地了解中国各地受方言影响的普通话,自然要在相关地区居住一段时间,但作者从上课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种课程应该能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华语运用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听懂各种不规范的普通话做一些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与华人沟通。

  • 标签: 地方普通话 语言运用 听力教学 方言
  • 简介:本文采用苏珊·S.兰瑟等学者提出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方法,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女作家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类文本、叙述模式、叙述声音、情节等方面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叙事特征以及叙事对女性书写主体的建构。女性跨文化书写通过文本的越界再现女性跨文化体验的越界体验,女性作者以多种文类互文书写跨文化体验,在文本间融合想象与现实,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采取多重叙述声音呈现自我与他者的对话,通过他性认识自我;采用半私下型叙述与男性叙事规约协商,建构女性权威,重构现代女性主体。

  • 标签: 中国叙事 多重叙述声音 文本间性 半私下型叙述 女性主体
  • 简介:本文运用CiteSpace分析方法对近20年国内外生态翻译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外生态翻译研究较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而国内相关研究一直呈螺旋式上升趋势;②国外研究热点少,集中于口译教学、选择适应和生态,而国内研究热点较丰富,包括三维转换、生态翻译环境、翻译伦理、公示语和翻译适应选择论等;③生态翻译研究国际发文量和质都需要提升,而国内CNKI期刊、会议和博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生态翻译研究文献集中于口译教学、选择适应和生态体系三大主题,并呈现稳定的科研态势;④国内外生态翻译研究跨学科的理论性探讨相对较少,而应用性阐释占绝对优势;⑤生态翻译研究需要基于翻译实践归纳提炼理论,理论需要理性演绎和观察验证,如此翻译实践才会具有生命力。

  • 标签: 生态翻译学 CiteSpace分析 研究前沿与热点
  • 简介:问:沃尔顿教授,您好!在国际论辩研究界,您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著作等身”。就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极为罕见的多产性而言,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您的研究生涯,大概一点不为过,完全名副其实。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有这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成果,您希望给国际论辩研究留下什么样的学术遗产?答:就我个人而言,过多地谈论一个人在其学术研究领域的遗产这个话题,是一个错误。我只不过是在一个时期,致力解决论辩研究领域的一个问题。我的目标是找到有效的办法和工具,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 标签: 论辩理论 沃尔顿 道格拉斯 访谈录 修辞学 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