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汉日领属关系双主语句中的NP_2同为一价名词,在小谓语VP的语义选择特征和大主语NP_1的语义扩散激活功能的共同作用下,有时可以省略。汉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可以有条件地变换成语义基本等值的名词谓语句。而日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只有当NP_2是抽象名词时,才可以变换为语义基本等值的句末名词句。汉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可以用来表示感叹,句式变换后,只有惯用组合作谓语的非典型性名词谓语句可以表达感叹语气;日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本身不能表达感叹语气,但NP_2是抽象名词的双主语句可以变为带有感叹语气的句末名词句。

  • 标签: 领属关系双主语句 一价名词 句法特征 非典型性名词谓语句 句末名词句
  • 简介:“即使……也”句式实际包含4个小句,其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A,B;即使C,也D(A—B蕴涵关系,A—C让步关系,B—D类同关系,C—D转折关系)。其中A、B可以明说,也可以分别由“即使C”、“也D”预设。蕴涵关系具体表现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让步关系表现为否定或偏离。转折关系是隐含的,来自对基于蕴涵关系的预期的背离。该句式的逻辑意义为:无论A还是C(=~A),都D(=B)。其中,D是语义焦点。“即使……也”还广泛用来连接主语与谓语或状语与中心语,其语义结构都一样。

  • 标签: 即使……也 语义结构 预设 蕴涵 让步 类同
  • 简介:摘要词语的语义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语义色彩的偏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语内部色彩的历史变化,对因组合而引起的词语色彩偏移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组合结构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中性词语,以图对词语色彩的研究有所贡献。

  • 标签: 中性词语 感情色彩 偏移
  • 简介:内容简介:新加坡华语是汉语在海外的典型代表。要了解汉语的域外变体与变异,新加坡华语是不二之选。语法变异研究既是社会语言学的前沿领域,也是薄弱环节。《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通过对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的系统描写和语法变项的定量统计,总结语法变异的层次、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事件演化即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 标签: 事件演化 物性结构 题元角色 语义模型
  • 简介:文章认为,“当”“然”于东汉时期开始共现,表示“应当/应该+这样”的意思。经过“有命题意义的表达〉动词副词[成词:伴有其他用法]〉句子副词〉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至民国时期发展为话语标记。“当然”类话语标记是先经历词汇化,成词后再语法化为话语标记的。

  • 标签: 当然 话语标记 语法化
  • 简介:摘要学习英语如果不了解英语语言的内部规则,必将影响准确地表达,小学生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准确、系统地掌握语言。因此,小学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景、画图画、编童谣等多种手段,形象、有趣地开展语法教学。

  • 标签: 现状 原则 策略
  • 简介:在全面总结官话方言“搁”多种功能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搁”的语义演变,发现“搁”经历了与“放”、“着”等其他“放置”义动词平行的语义演变,“放置义〉处所/处所源点/经由/方向/终点”和“放置/添放义〉工具”都是汉语中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搁”所处的句法结构、其后相关部分的省略以及它所支配的宾语的扩展等,都对它的语义演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官话方言 放置义动词 “搁”语义演变
  • 简介:动趋式“V+开”基于驱动一路径图式,最初用于空间域中,关注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发生的路径变化,具体呈现为扩散向、脱离向和水平离开向位移特征,凸显内在源点和外在源点,分别对应变形位移与刚性位移。根据路径的“形量”、“距量”、“向量”、“标量”与“参量”等五维量度,以及驱动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返身与外向、垂直向/水平向/其他向等方向性特征,分析了“开”从空间到时间、状态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中产生的诸多语义类别。并结合共时与历时语料,探讨了“V+开/开剩开去”在语义类别、使用频次、出现先后顺序等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 标签: 驱动一路径图式 “开”组趋向补语 认知域 泛化 虚化 隐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法构式有其自身的语用及结构意义,是语言得以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理解创新性语言表达的源泉。本文的研究表明,语法构式还可以在特殊语境下临时改变构式中某一词项的意义、词性或语法功能,产生绝无仅有的语言表达,而且还能确保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特殊语境下的语言创新成为可能,这充分表明语法构式在语言运用上的起着极其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具有基因性质的作用。

  • 标签: 语法构式 创新表达 特殊语境 动补结构 基因
  • 简介:语气成分意义空灵,且含有断言惰性,素来较难把握。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如何在动态语义理论视角下更精确地刻画语气成分的语义-语用贡献,为语气成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认为,语气成分(句类、语气词及语调等)不参与句子命题义组合,却影响其话语义,在语义-语用界面上对句子的语境改变潜能进行限制。基于语言事实,本文阐明语气成分能够对哪些语境构成要素施加影响,将语气成分的意义拆解成若干针对语境要素的有序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统一的语义-语用互动模型。最后,本文以“吧”的语气分析为例,展现动态语义理论对于汉语语气成分研究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语气 语气成分 动态语义 语义-语用界面 语境改变潜能 语用制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一项实证研究考察325册国际汉语教材中高频超纲词的覆盖率及语义透明度。结果表明:高频超纲词的覆盖率高于词汇大纲高级“附表”词的覆盖率,这对于提升教材文本的词汇覆盖率有重要作用。高频超纲词在语义透明度的各个类别都有分布,其中“完全透明”类占绝大多数。“完全透明”类高频超纲词主要有四种内部组合模式。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在词表研制及修订方面,可适当吸收覆盖率较高且语义透明度为非“完全透明”类词语;在教材编写方面,可把“完全透明”类高频超纲词编入课文,但无需编入生词表;在词汇教学方面,不同语义透明度类别词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 标签: 高频超纲词 覆盖率 语义透明度
  • 简介:在后方法时代这个大教育背景下,探讨了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问题。通过观察汉语教学的课堂,列举分析了8种不同语法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适宜性,之后从语法的解释力、使用限制、组配和谐度、互动性和个性融入5个方面提出了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最后强调要重视理解性的语法教学和互动协商等任务式语法教学方法的运用。

  • 标签: 后方法时代 汉语语法教学 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
  • 简介:该文以Kress和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入手,通过分析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的微博头像以及一张典型性的节日图像,探讨'外交小灵通'如何利用图像进行新媒体下的公共外交,构建亲民性的政府形象。

  • 标签: 外交小灵通 视觉语法 亲民性
  • 简介:话题化结构限制在生成语法中一直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信息结构假设(BCI)认为提取难度与提取所在构式的背景化程度或认知激活程度有关。汉语中的复杂名词短语、属格语位于句首位置时,容易成为关注焦点,因此这些构式中的成分比较容易提取,从而形成所谓主宾不对称现象。双宾构式、及物性构式中宾语能否话题化由事件参与者在语言加工者认知中的激活程度来决定,而认知激活程度又由动词词汇义和构式义共同决定。汉语话题结构中的提取限制主要由构式的信息结构特征决定。

  • 标签: 话题化 提取 信息结构 移位限制
  • 简介:以往研究认同闽南方言持续体标记或来源于“著”或来源于介词结构。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实方言的全面考察,认为闽南方言存在A、B两类持续体标记,A类选择非表客观存在主要表主观倾向的句子;B类选择表客观存在的句子。A、B两类最初形式分别是“处”、“在处”。它们分别源于指代词“只/许处”和介词结构“在+只/许处”。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是在“动宾结构‘在+只/许处’一动词‘在处”’这一演变链的催化下产生的。两类持续体标记产生时都处于半虚化之中,后来都彻底虚化为持续体标记“咧”。其中,“在处”语法化为“咧”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持续体标记“咧”又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演化,最后大都演变为语气词。文章同时讨论了“咧”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各个阶段在闽台各地闽南方言中的语音表现。

  • 标签: 闽南方言 持续体标记 句类 指代词 介词结构 语法化
  • 简介:[kuan^21]是贵州锦屏县一个很有特色的方言词,使用频率高,含义丰富。它可以表示普通话反身代词“自己”和“各自”的意义,也可以表示普通话副词“另外”“已经”“竟然”“原本”“倒是”等意义。文章认为,[kuan^21]是西南官话代词“各人”合音的结果,其反身代词用法是本源,副词用法由反身代词语法化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西南官话 贵州锦屏方言 反身代词 副词 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