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即使……也”句式实际包含4个小句,其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A,B;即使C,也D(A—B蕴涵关系,A—C让步关系,B—D类同关系,C—D转折关系)。其中A、B可以明说,也可以分别由“即使C”、“也D”预设。蕴涵关系具体表现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让步关系表现为否定或偏离。转折关系是隐含的,来自对基于蕴涵关系的预期的背离。该句式的逻辑意义为:无论A还是C(=~A),都D(=B)。其中,D是语义焦点。“即使……也”还广泛用来连接主语与谓语或状语与中心语,其语义结构都一样。

  • 标签: 即使……也 语义结构 预设 蕴涵 让步 类同
  • 简介:摘要词语的语义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语义色彩的偏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语内部色彩的历史变化,对因组合而引起的词语色彩偏移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组合结构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中性词语,以图对词语色彩的研究有所贡献。

  • 标签: 中性词语 感情色彩 偏移
  • 简介:事件演化即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 标签: 事件演化 物性结构 题元角色 语义模型
  • 简介:在全面总结官话方言“搁”多种功能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搁”的语义演变,发现“搁”经历了与“放”、“着”等其他“放置”义动词平行的语义演变,“放置义〉处所/处所源点/经由/方向/终点”和“放置/添放义〉工具”都是汉语中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搁”所处的句法结构、其后相关部分的省略以及它所支配的宾语的扩展等,都对它的语义演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官话方言 放置义动词 “搁”语义演变
  • 简介:动趋式“V+开”基于驱动一路径图式,最初用于空间域中,关注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发生的路径变化,具体呈现为扩散向、脱离向和水平离开向位移特征,凸显内在源点和外在源点,分别对应变形位移与刚性位移。根据路径的“形量”、“距量”、“向量”、“标量”与“参量”等五维量度,以及驱动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返身与外向、垂直向/水平向/其他向等方向性特征,分析了“开”从空间到时间、状态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中产生的诸多语义类别。并结合共时与历时语料,探讨了“V+开/开剩开去”在语义类别、使用频次、出现先后顺序等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 标签: 驱动一路径图式 “开”组趋向补语 认知域 泛化 虚化 隐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学阅读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宗旨是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思想,进而提升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关联理论能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进入文本语境并推断语义,正确分析语料意义、逻辑关联、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而更好地学习文学作品。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阐述文学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及其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为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一、关联理论对阅读教学的适

  • 标签: 关联理论 建构阅读教学 理论建构
  • 简介:语气成分意义空灵,且含有断言惰性,素来较难把握。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如何在动态语义理论视角下更精确地刻画语气成分的语义-语用贡献,为语气成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认为,语气成分(句类、语气词及语调等)不参与句子命题义组合,却影响其话语义,在语义-语用界面上对句子的语境改变潜能进行限制。基于语言事实,本文阐明语气成分能够对哪些语境构成要素施加影响,将语气成分的意义拆解成若干针对语境要素的有序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统一的语义-语用互动模型。最后,本文以“吧”的语气分析为例,展现动态语义理论对于汉语语气成分研究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语气 语气成分 动态语义 语义-语用界面 语境改变潜能 语用制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汉日领属关系双主语句中的NP_2同为一价名词,在小谓语VP的语义选择特征和大主语NP_1的语义扩散激活功能的共同作用下,有时可以省略。汉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可以有条件地变换成语义基本等值的名词谓语句。而日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只有当NP_2是抽象名词时,才可以变换为语义基本等值的句末名词句。汉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可以用来表示感叹,句式变换后,只有惯用组合作谓语的非典型性名词谓语句可以表达感叹语气;日语的领属关系双主语句本身不能表达感叹语气,但NP_2是抽象名词的双主语句可以变为带有感叹语气的句末名词句。

  • 标签: 领属关系双主语句 一价名词 句法特征 非典型性名词谓语句 句末名词句
  • 简介:数字约整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人们在谈到价格,距离,时间,重量等话题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数字约整,那么这种行为要怎么解释呢?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根据交际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约整过后的答案比精确的答案更加具有关联性,说话人选择约整是为了实现对听话人最佳关联的话语表达。

  • 标签: 交际关联理论 时间约整 最佳关联
  • 简介:本文通过一项实证研究考察325册国际汉语教材中高频超纲词的覆盖率及语义透明度。结果表明:高频超纲词的覆盖率高于词汇大纲高级“附表”词的覆盖率,这对于提升教材文本的词汇覆盖率有重要作用。高频超纲词在语义透明度的各个类别都有分布,其中“完全透明”类占绝大多数。“完全透明”类高频超纲词主要有四种内部组合模式。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在词表研制及修订方面,可适当吸收覆盖率较高且语义透明度为非“完全透明”类词语;在教材编写方面,可把“完全透明”类高频超纲词编入课文,但无需编入生词表;在词汇教学方面,不同语义透明度类别词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法。

  • 标签: 高频超纲词 覆盖率 语义透明度
  • 简介: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详细对比了触压觉形容词“硬”和「かたぃ」的认知语义结构。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以下共同点:(1)语义扩展的整体方向一致;(2)原型义相同;(3)语义扩展程度很高;(4)一次扩展义远远多于二次扩展义;(5)基于隐喻的语义扩展特别多。这些共同点的成因在于中日两国人民持有相似的基本身体经验和世界认知过程以及二者所表达的概念特征相同。另一方面,二者的不同点体现为“相互拥有多个不同扩展义”,其成因在于两国人民对世界细微之处的具体认知过程不同以及中日文化差异。

  • 标签: 大规模语料库 かたぃ 认知语义对比 日语教学
  • 简介: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运用范畴化来解释语言可以使他们的经验知识趋于结构化和系统化,让学习者能以较少的认知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然而,基于经典范畴和原型范畴的释义研究和实践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方法来为词典释义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从图式范畴的性质特点、原型与范畴图式-示例关系和认知域与范畴网络图式的构建等方面,阐明了图式范畴释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基于图式-示例关系的释同与解异模式。

  • 标签: 范畴化释义 意象图式 图式-示例关系 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