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分析“很”与含数量词语的动词短语组合中数量词语所受的语义限制条件入手,对虚和实的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厘清了其与约、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汉语学界之前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tr不定量’’条件所不能解释的一系列现象。文章认为虚和实不是单纯的语义范畴,而是介入了语用因素的句法语义范畴。

  • 标签: 虚量 实量 约量 确量 句法语义范畴
  • 简介:广州方言的“形+”实际上包含两种性质各不相同、且成互补分布的语言成分,不能一概看作是量词接受形容词的修饰。数词后的“形+”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中心在后,仍保留量词的语义特征和基本的语法功能,但已经和量词有一些不同。不出现在数词后面的“形+”基本上是一种后补式的合成词,中心在前,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接近性质形容词,其中少数有专门的词义,已经是地道的形容词,但大部分仍和典型的词有所不同。

  • 标签: 广州方言 形容词 量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认为时间结构包括时、时点和时段三个主要方面。文章对《史记》的时量成分、时点成分和时段成分进行了详细描写和穷尽性统计,揭示了《史记》时间表达的全貌,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数据。

  • 标签: 时量 时点 时段
  • 简介:粘着副词“有所”形成于南宋。机制是[有[所VP]]结构重新分析为[有所[VP]]造成界限转移而成的。基本动因是“所”的语义所指消失,双音化句法韵律的促使以及VP具有相对明显的域特征。

  • 标签: 有所 语法化 动词量域
  • 简介:补语的语义所指受到三方面的约束限制:其一,动词的过程特征对时补语的语义所指具有限定作用;其二,动词的界性特征也对时补语的语义所指产生影响;其三,认知图式以及篇章语境对时补语的语义所指具有导向作用和微调功能。

  • 标签: 时量补语 语义所指 限制条件
  • 作者: 李燕
  • 学科: 语言文字 > 英语
  • 创建时间:2007-08-18
  • 出处:《时代英语报》 7年第8期
  • 机构: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在阅读能力方面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小短文。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虽然听、说都是语言信息输入的重要途径,但现有英语学习条件下,仅依靠听、说的信息输入毕竟有诸多限制,而阅读则是实现大量语言信息输入的可靠途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形"结构虽采用"数++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一++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式化的。其得以构式化的关键前提——"一+"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当今社会,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信息的不同存在形式打交道,在不断地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和处理信息。随着信息的膨胀和信息交换频率的提高,信息已被公认为一种资源。由此而产生的信息论在今天正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这里,笔者试图就信息论与经济辞典的编纂关系问题,作些探索。

  • 标签: 信息源 信息量 信息群 信息系统 辞典 经济信息
  • 简介:摘要在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缅甸语中,量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而在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英语中,尚未有统一定论的“量词”这一概念的词类。但是英语中仍然存在着和缅语量词相似的“表结构”。虽然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两者在量词上的选择和表达却有着共性和个性。本文将从缅甸语量词和英语“表结构”的起源、分类和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探求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的使用以及在各自语言中的搭配规律及异同点。

  • 标签: 缅甸语 英语 量词 表量结构 异同点
  • 简介:甲骨卜辞时期,个体事物主要有“数+名”、“名+数”、“名,+数十名,”三种计数方式,“名,+数+名。”是“名+数+容器量词”、“名+数+集合量词”类推的产物,拷贝型量词是个体量词的最初形式。西周以后,拷贝型量词被一般名量词替代,量词观念开始建立。量词产生后,在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数词后面添加量词成了一种规范。汉语“数++名”结构由不可数名词的计数结构“数++名”类推而来,同时也是汉语内部自我调整的产物。两种不同的语序“数++名”和“名+数+”基本语义相同,均可用于计数和描写,只是表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但这种区别仅仅是倾向性的。因此,“名+数+”和“数++名”具有相同的话语功能。

  • 标签: “名 +数+名2” “数+量+名” 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