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护理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菌落的影响。方法将62例实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实施加强型口腔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咽拭子菌落数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咽喉、扁桃以及绕腭弓两侧的咽拭子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咽喉、扁桃以及绕腭弓两侧的咽拭子菌落数(4.80±0.21)lgn少于对照组(5.67±0.37)l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加强型口腔护理,可有效减少咽喉、扁桃以及绕腭弓两侧的咽拭子菌落数,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护理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口气菌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价机械通气患儿镇静程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2011年01月至2013年0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机械通气治疗的23例患儿,均在机械通气后5~15min内静脉推注咪达唑仑,直至达到镇静目标,设定镇静目标为BIS值60~80,分别记录达镇静目标后30min、60min、120min的吸氧浓度(Fi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BIS、SAS镇静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患者镇静后RR、FiO2较镇静前显著下降,SpO2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值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结论BIS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镇静躁动评分 机械通气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策略抢救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3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先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再辅以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病死率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气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内科治疗,43例患者好转出院41例,总有效率95.34%,1例因合并双侧肺大泡病情恶化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死亡率4.66%。结论对于重症哮喘患者,传统治疗手段疗很难逆转病情逐渐恶化趋势,而机械通气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应优先于药物治疗,宜大力推广到基层级医院应用。

  • 标签: 重症哮喘 机械通气为主 综合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疗效观察。方法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重症胸外伤并ARDS患者5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25例;实验组给予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性的通气治疗方法,观察通气治疗24h后动脉血气并分析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进行通气前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效果以及死亡例数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气治疗后的第24h实验组的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实验组的机械辅助呼吸平均时间为4.2±1.7(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1.5(d),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实验组为92%;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普遍地推广。

  • 标签: 重症胸部创伤 ARDS 保护性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h、72h的呼吸频率、心率与血气分析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插管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pH值下降、CO2潴留,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与血气分析(PaCO2、PaO2、pH)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习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2.89±1.8)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8.6±3.02)d,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插管率为2.94%(1/34),对照组为26.47%(9/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率为8.82%(3/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减少住院时间,增加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无创机械通气 COPD II型呼吸衰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制定围手术期个性化护理方案。方法通过对osahs患者术前健康状况、文化层次及心理素质的评估、分析,使其了解手术风险。结果高血压患者2例血压不稳易出血,肥胖患者较体重正常者易出现呼吸道阻塞。结论术前对患者要进行全身及心理的评估,制定围手术期个性化护理方案。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的术前顾虑、术后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 围手术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策略抢救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3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先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再辅以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变化、病死率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气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内科治疗,43例患者好转出院41例,总有效率95.34%,1例因合并双侧肺大泡病情恶化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死亡率4.66%。结论对于重症哮喘患者,传统治疗手段疗很难逆转病情逐渐恶化趋势,而机械通气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应优先于药物治疗,宜大力推广到基层级医院应用。

  • 标签: 重症哮喘 机械通气为主 综合策略
  • 作者: 鲁灵龙唐远平黄冬平彭淑梅王波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支气肺泡灌洗术(BAL)在机械通气婴幼儿中的安全性。方法132例有创机械通气的婴幼儿,BAL术前、术中分别监测呼吸机及血气分析主要参数进行比较,并对BAL术中及术后3d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BAL患儿吸气峰压(PIP)术前与术中比较(P<0.01),呼吸频率(f)术中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术中和术后个别患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并且未出现气压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BAL操作时呼吸机显示PIP增高,实际气道内压是下降的,呼吸机表现PIP增高是假象,因此有创械通气下进行BAL一般不会发生气压伤,BAL在危重症患儿气道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可靠的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罗尚荣张静萍肖翔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12-22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联合护士镇静交流评分工具(NursingInstrumentfortheCommunicationofSedation,NICS)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综合ICU收治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4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医生开具的镇静医嘱由护士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根据护士通过联合应用护士镇静交流评分工具(NIC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连续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NICS和BIS分值),通知医生后进行镇静药物泵速的调整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镇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镇静治疗中联合应用NICS和BIS对ICU持续镇静的患者进行连续性评估,通知医生后进行镇静药物用药量及泵速的调整进行治疗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烦躁状态,有效降低患者的氧耗,对患者的机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极大程度地避免了药物蓄积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3例为1组,将常规护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将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实验组患者中,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改善幅度明显较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各项差异对比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机械通气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推广。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炎 呼吸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共60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33~228h,均于治疗5~10d后脱机,成功拔管。结论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抢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机械通气 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 呼吸功能障碍 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