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DES)植入的远期预后。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行DES植入患者414例,年龄(61.5±10.7)岁,男327例,女87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年龄<70岁组300例,年龄≥70岁组11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分析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病变及远期临床预后。结果与年龄<70岁组比较,年龄≥70岁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31.6%比17.0%,P=0.001),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0.020)、高血压(P=0.018)、脑血管病(P=0.013)患病率较高,全因死亡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较高(P=0.025、0.013)。随访(21.4±9.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70岁组全因死亡(HR=3.790,95%CI:1.271~11.298,P=0.017)、心源性死亡(HR=17.424,95%CI:2.440~124.410,P=0.004)发生风险高于年龄<70岁组。结论年龄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DES支架植入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可行,但需谨慎对待。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指出通过64层螺旋CT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将为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 标签: 螺旋CT 冠状动脉 成像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呼吸、心率及冠脉钙化伪影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使其在检查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进行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山东某医院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5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此150例患者图像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吸、心率及冠脉钙化伪影进行对比分析图像合格率。结论: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主要为:心率过快、呼吸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等,对于不同影响因素有不同解决方法,改变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 标签: 冠状动脉CTA 影响因素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广范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然而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将CT心肌灌注(CT-MPI)以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FFR)等功能学显像整合到CCTA工作流程中,提高C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及对患者预后判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这些CCTA功能学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辐射剂量,以及FFR-CT的准确性方面。因此,本文将对CT-MPI和FFR-CT等CCTA功能学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CT-MPI与FFR-CT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肌灌注 血流储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两组:无MS组和有MS组。2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在10 422例PCI患者中,无MS组5 656例(54.27%),有MS组4 766例(45.73%)。MS组患者年龄更小、男性占比更多,合并症更多,两组在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比例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显示:MS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组(12.0%比10.0%,P<0.001),这主要是由于MS组的再次血运重建比例显著高于无MS组(9.5%比7.9%,P=0.003)所致。COX分析显示: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MS组分分析中:糖代谢异常是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行PCI患者中,有MS者在2年随访期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者,且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MS组分中,高血糖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出院1年生存及预后。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29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是否与支架相关分组,分为极晚期支架血栓组(VLST组)240例,冠状动脉原发原位病变组(denovo组)89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的终点事件。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再次支架血栓,心力衰竭,卒中。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2.9%(绝对值240/329)由极晚期支架血栓引起。住院期间主要研究终点及次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3.3%比3.4%,P=0.987)(5.4%比4.5%,P=0.956)。平均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次要研究终点事件及TLR发生率VLST组高于denovo组(16.3%比6.7%,P=0.026)(9.6%比2.2%,P=0.0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年累积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1年累积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VLST组低于denovo组(P=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Ⅲ级(Killip′s),VLST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流TIMI 3级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与原发原位急性心肌梗死比较,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1年随访发现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较高。合并心功能≥Ⅲ级(Killip′s)及VLST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血流TIMI 3级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极晚期支架内血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肌松解治疗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的手术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54例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女20例,男34例,年龄60(51,64)岁,其中31例采用心肌松解(心肌松解组),23例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旁路移植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旁路移植组均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乳动脉到前降支,LIMA-LAD),桥血管流量14(11,20)ml/min;心肌松解组27例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心肌松解,4例采用心脏跳动下心肌松解,其中1例因中右心室破裂中转体外循环。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无院内死亡。术后随访26(18,32)个月,旁路移植组MACE发生率较心肌松解组高(40.9%比7.4%,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心肌松解,旁路移植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2.681倍(OR=3.681,95%CI:1.812~8.685,P=0.011)。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显示,旁路移植组比心肌松解组手术效果差(旁路移植组9例患者乳动脉失功能,心肌松解组1例患者>70%残余压缩,40.9%比3.7%,P=0.003),但对于10例合并有近端病变的旁路移植组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所有患者乳动脉均通畅;1例患者冠状动脉CTA显示乳动脉通畅,但术后2年再发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症状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心肌松解相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中期效果更好,而对于合并有近端狭窄病变的前降支心肌桥患者,旁路移植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心肌桥 前降支 心肌松解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47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69例采用MICS CABG方式治疗(微创组)、7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6.9±5.8)岁和(68.2±7.0)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0.9%(42例)和51.3%(40例)(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无患者发生中转开胸手术。术前,微创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再次复查,微创组的血清cTnI为(3.109±0.664)μg/L,CK-MB为(18.03±3.27)U/L,均低于传统组的(3.438±0.715)μg/L、(20.63±4.2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年随访中,微创组和传统组的再发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脑卒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形成、心源性死亡、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累积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9%和26.92%(P=0.171)。结论MICS 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较好,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心肌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微创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病变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ABP植入后下肢动脉缺血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43例应用IABP植入后发生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IABP植入后出现下肢动脉缺血3例应密切和积极治疗,以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正确、熟练的穿刺、置管技术,适当地抗凝,认真细致的护理,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早期发现是预防IABP植入后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IABP植入术后 下肢动脉缺血 早期观察 预防 护理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该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改善了心血管疾病的预后,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尤其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冠心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已经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1].因此,如何普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高基层医院医生介入治疗的水平,是关系到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做好岗前培训、基础理论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开展PBL教学模式对尽快提高基层医生介入治疗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介入治疗 进修医生 带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