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从threedimensional的方程推出的垂直涡度的Lagrangian变化方程旋涡的Ertel潜在的涡度(PVe),发展和运动从潜在的涡度并且diabatic加热(PV-Q)的看法被调查。在在垂直、水平的罐头加热的不一致的diabatic的旋涡的不对称的分发导致旋涡发展和运动,这被表明。理论结果被用来分析旋涡(TPV)出现在TP上,然后滑动了在下面并且移动的一个西藏的高原(TP)的发展和运动在2008年7月下旬东方,在四川省并且沿着长江的中间、更低的活动范围导致重降雨。对TPV的垂直涡度发展的相对贡献被分解成三部分:加热的diabatic,在PVe的水平部件的变化(定义为PV2),并且在静态的稳定性z的变化。结果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中,加热的diabatic起主要作用,当当空气变得更稳定,并且当空气接近中立层化时,有积极贡献时,z的变化通常在稳定的气氛有否定影响时,在PV2由变化列在后面。当它在四川盆的东北边的起来斜坡上高举了时,从2008年7月主要由于diabatic加热的0600~1200UTC22的TPV的增强在TPV的东方方面上与降水联系了。加热的diabatic的垂直坡度成为积极(否定)PVe产生在下面(在上面)加热的diabatic的最大值;积极PVe产生不仅加强低级旋涡而且提高它高举的旋涡的垂直程度。在PVe的变化由于加热的diabatic的水平坡度取决于垂直通过加热的diabatic的中心的水平风砍。加热的diabatic的水平坡度成为积极(否定)在右(左)的PVe产生方面垂直水平风砍。右边上的积极PVe产生垂直水平风砍不仅加强本地垂直涡度而且影响TPV的运动的方向。这些诊断结果在对从PV-Q看法开发的理论上的结果的好同意。

  • 标签: 涡度方程 运动 非绝热加热 静态稳定性 水平分量 垂直涡度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地上、地下植物氮循环周期的改变如何影响地上植物的氮含量.用2个模拟实验分别探讨模拟地上植物氮库与地上、地下植物氮库循环周期的关系以及地上植物氮库与地上、地下植物氮交换的关系,是对Dijkstra模型的延伸和补充.模拟实验说明在植物与微生物存在氮竞争的情况下,会促使地上植物氮库短期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仍保持不变.实验还说明地上、地下植物氮之间的再吸收、再转移的极端情形对地上植物中氮含量的长期影响非常小,但这些效果在短期是可观的.

  • 标签: Dijkstra模型 (15)~N 地上植物氮库 OTC实验
  • 简介:研究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能力都非常低,但却是全球N2O最大的自然源之一,因而推测极有可能存在N2O潜在源未被认识,有迹象表明真菌最有可能是这一潜在源的贡献者,但实际研究证据并不多.为此本研究以中亚热带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土壤为对象,利用室内基质诱导呼吸选择抑制方法,研究在水分60%WHC和温度25℃条件下土壤真菌细菌活性比及其对N2O产生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真菌和细菌的活性比例分别是0.7±0.3和0.3±0.1,前者显著大于后者(P〈0.05),真菌与细菌的活性比为2.00±1.00;与对照相比,添加放线菌酮(真菌抑制剂)处理N2O产生速率减少了50.8±11.3%,添加链霉素(细菌抑制剂)处理则减少了43.7±11.8%,前者减少是后者的1.15倍,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该米槠天然林土壤在给定实验条件下真菌活性比细菌的大,但二者对土壤N2O产生的贡献几乎相等.基质诱导呼吸选择抑制方法具有较多的限制条件,若得出可靠结论,还应该利用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内的多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同时今后应加强真菌产生N2O途径及机理研究.

  • 标签: 基质诱导呼吸抑制 真菌细菌活性比 N2O 真菌贡献 米槠天然林 中亚热带
  • 简介:CliffordM.Will提出,通过观测以很短周期(ο(0.1)a)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旋转的一组恒星的轨道进动,在未来的1μas甚至0.1μas的观测精度下(从地球),能够测量中央黑洞的自旋和质量四极矩,从而能够检验广义相对论中的黑洞无毛定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星系中央存在一个围绕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恒星密度极高区域。这导致观测目标星的轨道运动会不可避免地被其他星体的引力摄动影响。基于一个包含了一阶、二阶后牛顿效应,参考架拖曳效应以及黑洞的质量多极矩的完全的N体数值模拟,本文研究了N体引力相互作用对相对论进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只要在1ms差距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恒星,那么恒星轨道运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混沌。这种混沌现象引起的摄动将导致目标星体的轨道进动变得完全没有规则,进而导致利用轨道进动验证相对论在这样的N体相互作用下很难实现。

  • 标签: 黑洞物理 星系中心 混沌 相对论
  • 简介:这研究在Balong提供n链烷和Holocene黄土的花粉记录()镇,Dulan()县,Qinghai()省,和环境变化从同意很好的两个记录重建了。过去的气候变化的三个阶段被n链烷和花粉代理的变化译解。在5370一BP前,气候温暖干燥却稍微潮湿,相应于Mid-Holocene气候的最佳;53703830一BP,气候或者变化了在之间温暖干燥稍微潮湿、温暖干燥,从Mid-Holocene气候的最佳显示转变到迟了的Holocene冷时期;在3830一BP以后,气候主要是温暖干燥的。温暖的凉爽、极其干燥的气候被n链烷和花粉代理在30402600一BP期间记录,建议环境演变为荒芜或咸的湖,根据在西方的周王朝的冷、高度经常的自然灾难时期(ca。29962721一BP)在中国。

  • 标签: 全新世黄土 正构烷烃 环境演化 柴达木盆地 孢粉记录 气候变化
  • 简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以常规稻为参照对象,研究福州平原地区目前正在广泛推广的超级稻稻田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其CH4排放量分别占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总排放量的76.7%和64.1%;常规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09~16.90mg/(m2·h),超级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11~14.30mg/(m·2h);在整个水稻种植期,超级稻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比常规稻稻田约减少3.6%;常规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7.7μg/(m·2h),超级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18.0μg/(m·2h);水稻成熟期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的N2O通量占总通量的50%以上,分别达到了55.7%和66.9%。从综合温室效应看,常规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2264.5kg/hm2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1977.04kg/hm2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比常规稻稻田低12.7%。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种植超级稻可以降低稻田的综合温室效应,并提高水稻产量。

  • 标签: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福州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