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京第一个自然生态林在朝阳区八里庄朝阳无限小区建成。这里没有整齐的草坪,而是混交林、野草,可自然生态林每年的节水量将达到4000吨。5000平方米的绿化区内没有人工栽种的痕迹,有松树、栎树、五角枫、栾树,还有北京很少种植的乔木,而草坪里也没有修剪的迹象,鹅绒委陵菜、匍枝毛莨、紫花地丁等各种野花、野草没了脚腕,仿佛走进了山野。

  • 标签: 生态林 北京市 鹅绒委陵菜 紫花地丁 朝阳区 混交林
  • 简介:从2个方面论述了封山育林采取天然更新的办法是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最佳方法.

  • 标签: 天然更新 封山育林 自然生态
  • 简介:选择生物多样性、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为活动强度等7项指标建立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对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典型性强、稀有性很强、自然性一般、脆弱性一般、人为活动强度弱、属小型自然保护区、面积适宜,自然生态质量较好。

  • 标签: 闽江河口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生态质量评价
  • 简介:审美是少数人的专利吗?不是。很多人可能认为审美是很贵族化的高雅精神活动,普通人是不敢轻言审美的。其实,现在美学界常说的“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是美学家们的愿望,也是普通大众审美的现实。审美是人们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的精神活动。说得深奥一点,是一种总是关联着某种对象物的情感性联想或想象活动。审美无处不在,品尝美味佳肴可以是审美,捧读文艺作品可以是审美,到大自然中游玩也可以是审美;,

  • 标签: 大自然 审美 生态美 森林 广西 人力
  • 简介: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缺陷和人的伦理道德的丧失。生态学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和理论宝库,基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无疑为当代哲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客关系、认识路径等方面与当代流行的哲学观点存在差异,显出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有利于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创新方法,促使人们从哲学层面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护持家园的稳定和宁静。

  • 标签: 哲学 生态文明 生态转向
  • 简介:社会性的自然是戴维·佩珀生态自然观的自然本体论之“根”.佩珀的“社会性的自然”概念的出场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其时代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伪善导致的严峻生态危机、苏东传统社会主义的解体和失败产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及西方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其理论渊源是:后现代绿色思潮下的生态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各自存在的内在缺陷、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化自然观”以及其他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自然和社会辩证法的理解等.佩珀的“社会性的自然”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性质,是一个社会概念;这一概念本身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一社会”关系的辩证观点.他的这些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内涵以生态学意义,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本体论的内容,从而对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攻击给予了反击,并为佩珀提出他的“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的这一概念为他继而提出克服自然异化的途径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解决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实践方案.

  • 标签: 戴维·佩珀 社会性的自然 原初境域 生态自然观 自然本体论
  • 简介:随着生态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回归荒野,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自然文学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回顾18世纪以来西方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生态理念的传继和发展以及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明了自然文学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标签: 自然文学 生态理念 传继 发展
  • 简介: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观,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广延与思想的统一,这表明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在伦理学探究中,从上帝、实体与自然"三位一体"自然观基础出发,为了使人心臻于完善,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走出人心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等外在善的追求,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只有"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幸福。对斯宾诺莎自然观的伦理探析,不只是还原理论本身及其阐释,更是为了促进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前生态伦理探究处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两难选择"胶着状态,使自身理论的整体性无法显现。如何从"两难选择"的僵持状态走向生态伦理观的整合,是自然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论及其幸福伦理观探讨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状态走向统一的和谐思想,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因而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有某种思想启示。

  • 标签: 斯宾诺莎 自然观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 简介:“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化自然”理论主要阐述了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以及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相互制约这两个观点.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相抗衡及其社会根源,并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劳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异化劳动”普遍化的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人与自然相依相抗的社会根源.在当代,人与自然抗衡的过程也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上,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的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阐述与解释,生态文明将转变单一的经济增长评价指标,强调人对自然的理性利用而不是片面支配,突出了在人和自然协调进步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从“人化自然”到“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价值在这一转变中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也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作的热情展望,这就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全面和谐、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从“人化自然”到“科学发展”,这种方式也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应有的生态觉悟和实践道路:警惕和抵制“生态霸权”、坚持和促进“科学发展”、确立和弘扬“生态”理念.

  • 标签: 马克思 人化自然 生态文明 实践道路
  • 简介: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一种形态,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子系统组成。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复合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 社会生态 生态系统理论 功能整合 人类社会
  • 简介:一、城市、人与自然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人工环境,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利用和改造着环境,改变着地貌景观,但也破坏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人是城市构成的主体,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乐西很容易在人的脑海中产生和谐美好的感觉,同时人的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

  • 标签: 园林建设 绿地布局 水系配置 生态园林
  • 简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 标签: 抽象的自然 现实的自然 社会发展 生态自觉
  • 简介:陶渊明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在时局动荡之际选择了归隐,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大自然,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陶渊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思想,其中以《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记(并诗)》最具特色.他所建构的桃花源社会,体现了其“质性自然”之内涵,表达了人生具有“自然”的天性.陶渊明“质性自然”含有“真”与“朴”二重性,反映了他寻求真、朴的自然观.陶渊明在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影响下,用“委运顺化”思想实行自然无为之道,因而选择回归山林与躬耕田园以顺应其本性.陶渊明用自然景色表达他的自然心境,将“渔人”形象与自然相结合,体现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说明其向往桃源的生活.陶渊明用“渔人忘路而入桃花源”来说明“忘”的境界,“忘路”意味着摒弃世俗争竞,乃至于功利思辨.因此,他所构筑的桃花源成了一个融自然美、人情美、身心美于一体的生态体系,体现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新”自然境界,表达了陶渊明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新”自然境界是对现实生活和感性经验的超越,实现了心境与自然相统一,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境界.

  • 标签: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自然境界 和谐
  • 简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增强自养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促使自然保护区统一组织、管理、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规范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要求,切实提高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成效,特制定本标准。

  • 标签: 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 技术规程 旅游活动 可持续发展 科学化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哲学借助生态女性主义以及批判种族理论、怪异理论(queertheory)、后殖民理论、环境哲学和女性主义等解放理论的见解、理论工具和伦理责任来审视“自然”之政治地位的智力探究领域。生态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关心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主体性与主体地位而产生的各种可能,以及我们如何在政治上以对话的方式回应自然界。这种哲学认为!.要很好地解决把非人类自然作为一个对话者纳入绿色公共领域这个环境难题,一种关注性别的、解放的分析必不可少。同时,它也像把自然界排斥于伦理一政治关切之外的“传统”哲学那样,追问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遴些主题贯穿于审视性别、自然与政治等概念范畴之间相互关联的当代环境女性主义者的著述当中,尤其是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瓦尔·普鲁姆伍德、激进民主理论家卡特里奥娜·桑迪兰兹和女性主义现象学家、地方哲学家邦妮·曼恩三人的著述当中。沃伦的编织品比喻指明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哲学如何缝合为生态女性主义更大的被子。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性别 自然 政治
  • 简介:稻壳粉被广泛地应用于聚合物复合材料,但对这些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研究得还很少。本文研究了两种稻壳粉/聚乙烯(RH-PE)复合板经过两年室外自然老化以后的性能变化。试件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没有变化。但在试验结束后试件的亮度增加了23%以上,总色差变化9个单位以上,意味着消费者当初挑选的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傅立叶红外(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试件表面发生了氧化反应,老化后红色板材产业明显的C=O峰,但黄色板材的C=O峰并没有明显变化。两种板材都显示木素纤维素减少和聚乙烯的无定形区域减少。

  • 标签: 稻壳 聚乙烯 复合材 老化
  • 简介:国际化生产制造业密集的广东东莞市,将从2006年起,通过拓宽城市的边角地带和空间,见缝插绿,每年营造绿线300公里,新增绿地1000公顷,逐步建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绿城。据悉,东莞市委、市政府已专此出台了《实施意见》,规划全市的每个镇之间广植绿树,建设300米宽度以上、绿色覆盖率不低于75%的绿化带,在市区及城际的道路沿线,通过种植30至50米宽度的绿林,采用乔、灌、花、草的综合配置,构筑起鲜艳斑斓的绿色景观廊道。充分利用各镇内的机耕道、塘基、河堤、田基广为植树,每年营造农田林网50公里,形成都市里的田园风光。

  • 标签: 人与自然 东莞市 生态 和谐 广东 综合配置
  • 简介:人与自然何以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是西方绿色思潮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绿色思潮从各个哲学维度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存在论意义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在于懂得欣赏自然物的存在之美;从价值论意义看,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平等的天赋权利,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种际平等关系;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对自然物的生态伦理责任是新文化的伦理功能的实现;从本体论意蕴看,自然价值具有客观性,自然造就社会,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西方绿色思潮呼吁人类通过恢复自然之魅来倡导新生活方式,建立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研究范式,将自然观和文化哲学的研究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传统自然观的研究方向。辩证地看待西方绿色思潮的自然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 标签: 西方绿色思潮 自然观 文化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 种际平等 生态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