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1月,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由竹子建造的建筑结构在墨西哥城揭幕,它就是“游牧博物”。该馆占地5130m2,几乎相当于墨西哥城中心广场50%的临时性建筑结构,同时也是全拉美最大的一座博物。这座博物是加拿大艺术家格雷戈里,科尔伯特的杰作。

  • 标签: 墨西哥城 博物馆 游牧 竹子 建筑结构 中心广场
  • 简介:近日,在合肥城市规划论坛上,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潘国泰教授为筹划中的“合肥文博园”提供全新思路。将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的李鸿章祠堂、段祺瑞故宅、龚家祠堂等建筑重聚于一园内,以文物异地保护的方式,打造具有合肥地域文化的园林式博物。筹划中的合肥“文博园”位于合肥政务新区中心偏西北地段,占地76亩,初步定位为一座以展示合肥文明历史为主,融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博物

  • 标签: 博物馆 园林式 合肥 大学建筑 地域文化 城市规划
  • 简介:在论述生态博物的内涵与实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在生态博物的本土实践的经验和历程,从分析生态博物的非盈利性、参与性、利他性等公益属性及表现出发,剖析了我国生态博物本土化中理论层面的本土化理论体系不完整、规划层面的生态博物类型的多样性不足与经济利益驱动、实施层面的建设速度缓慢、保护力度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不协调现象,进而提出围绕社会公益属性为目标完善本土化理论体系、倡导模式多样性及健全管理制度等对策建设。

  • 标签: 生态博物馆 公益属性 本土化
  • 简介:北京大兴南海子麋鹿苑博物,即北京麋鹿苑,又称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在自然景观建设、科普设施建造、人文理念传播、科研工作实施等各个方面展示着美学的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运用美学的原理和理论探讨麋鹿苑博物在建设中各个环节的美学价值:通过适宜麋鹿生存的环境建设,营建郊野公园的生态氛围;通过历史建筑风格及深入挖掘麋鹿文化内涵等,营造历史文化氛围;通过多种科普互动教育形式,传达美学信息,使观众产生审美愉悦;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对博物展示主体深入研究,构筑科学美和技术美。从麋鹿苑博物展陈、展示形式及内容等方面,探讨观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

  • 标签: 博物馆 美学价值 审美教育
  • 简介:中国园林博物作为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一轴、两区、三地标、五展园"中重要的"三地标"之一,建成后将是全国范围内首家以"中国园林"为主题、体现国内园林最高水平的博物。以"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为理念,浓缩展示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包括园博馆主建筑、室内展区、室外展区三部分。其中室外展区与博物主体紧密联系,依据环境确定园林的类型和布局,也是游人近距离感受北方园林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园林博物室外展区种植设计的分析,全面展示园林设计要素,体现造园思想,丰富植物造景的文化内涵,折射审美意识,就植物造景对意境营造和文脉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对馆前区植物配置从设计思路的设立,到方案深化、效果制作、苗木选择、施工栽植等不同过程进行梳理,结合项目实施过程逐步实现、完善设计意图,采用现代施工手段,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设计的各个环节,以期完成形神兼备、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园林作品。

  • 标签: 中国园林博物馆 种植设计 植物造景 传统文化 意境
  • 简介:博物作为为现今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信息的场所,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展品+文字介绍+学术以及背景性解说"的传统传播方式,一定要让参观者更多地接触到体验式、探究式的传播。

  • 标签: 博物馆 体验式 传播
  • 简介:哲学观上看,文化是哲学的背景,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的思想文化是属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哲学的民族性。因此,西方环境哲学仅仅是属于西方民族的“西方环境哲学”,而不是普适于所有民族的“一般环境哲学”。西方学者所创造的环境哲学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生成并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构造起来的,因而这种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存在着先天的理论缺陷和困境: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否定。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理论实质,就是要在自然与人之间作出选择:“到底应该用人去消解自然呢,还是用自然去消解人?”由于二者都以消灭对方为基本的价值指向,因而我们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内部找不到使这两个“中心论”得到和解的任何可能的途径。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仍然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架构下,按照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也必然陷入理论困境而不能自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不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分法”,而是采用“天、地、人”的三分法,通过“道”去解释“天、地、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坚持“德”与“道”的统一性,用“道”解释“德”:“道”是“体”,而“德”就是按照“道”去行“人之事”。“德”,不是由外部强加给个人的伦理规范,而是一种通过对“道”的“体悟”而达到“觉”的一种“境界”(觉悟),这种“德”就是“道德”。西方环境哲学要想消除它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就需要从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去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是环境哲学的“故乡”,它对于当代西方的环境哲学

  • 标签: 哲学观 环境哲学的民族性 西方环境哲学的理论缺陷 环境哲学的故乡 环境哲学中国本土化 环境哲学的还乡
  • 简介:突飞猛进的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大有希望的未来,可是,技术异化、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焦点,如何行动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生态哲学就是哲学转向行动,是行动的哲学。它提倡关系、有机、整体,以此为基础关注人的行动,生态哲学意味着生态性的哲学哲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题,这是哲学在不同时代的外在转向;哲学还有其内在发展逻辑。从外在的转向和内在逻辑的研究可以看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的发展。它的构成应该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生态方法论体现为环境伦理学。由于生态哲学哲学转向人的实践、人的行动,哲学在关注世界、关注人的思维之后,关注人的行动就是发展的必然。环境伦理、生态道德就是人的行为规范,环境伦理学把人的道德关怀扩展到生态环境,生态哲学才会在环境伦理学领域里率先发展起来。生态认识论的研究可以从人类思维的历史分析中来阐释,在时间维度的整体中考察哲学思想的历史。从哲学的逻辑起点开始,研究不同时代哲学所关注的主题,分析生态哲学思想之所以生成的逻辑必然性,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这是认识论维度的生态哲学研究。生态本体论体现了生态世界观,本体论可借助于自然科学成果来研究。在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哲学把认识世界的任务交付给了科学,生态哲学的本体论有着丰富的科学基础,那么生态哲学本体论的阐明就离不开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宇宙论是最宏大的自然观,它对生态本体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现代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作为生态哲学科学基础的生态学科学、地史地质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混沌理论等如何支撑生态哲学,如何深化有关生态本体论的研究,是研究生态本体论不可缺少的。

  • 标签: 生态哲学 哲学的转向 哲学的内在逻辑
  • 简介:国际竹编艺术博览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由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设计完成。是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的主会场,外观设计为竹篮造型,以竹编样式作为建筑外围装饰,展示了震古烁今的竹器史诗;展示了青神竹编的缘起、发展、兴盛、衰弱与变革、驰名与传承;

  • 标签: 博览馆 中国竹文化 风景园林 建筑外围 外观设计 青神县
  • 简介: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指导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找到环境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学者们将关注点投向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实践指向性上。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现实经验的总结,阐述了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并立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期环境哲学的实践指向性特点进行了论述和比较。在分析比较中,提出了建设生态和谐社会体现了环境哲学的现实属性和实践诉求,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社会化的媒介以及环境哲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目标。目前,中国的生态和谐社会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但它是环境哲学实践性转变的核心步骤,因此,每位公民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应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努力。

  • 标签: 环境哲学 实践指向 生态和谐 生态和谐社会
  • 简介:《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直接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 标签: 施韦泽 《文化哲学》 敬畏生命 生态文明
  • 简介:随着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生态哲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生态哲学丛书”无疑是当前我国系统、深入研究生态哲学的重要成果。盖光、陈红兵教授等主编的“生态哲学丛书”,是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的集体成果。该基地前身是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生态文化研究机构之一,2007年升格为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 标签: 生态哲学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山东理工大学 总体格局 低碳发展
  • 简介:众所周知,人类目前自知陷于前所未有且日益加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中却难以自拔,这一难题已成为全人类最高时代课题,对它解决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后代能否生存,一个社会在国际共同体中地位如何,也是评价各国大学科学创新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实际角度看,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双边、多边、地区间和国际间的重要事务,

  • 标签: 环境哲学 哲学研究 国外环境 成果 可持续发展 环境危机
  • 简介:2015年3月2-14日,我在美国北德州大学(UniversityofNorthTexas,简写为UNT)做访问学者。刚到达该校的第二天,该校环境哲学中心主任哈格罗夫(EugeneC.Hargrove)教授领着我和另一位中国学者(南开大学的薛富兴教授)在校园内转了两个多小时,走了好几个部门,拿到了UNT的带有我们头像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就标志我的正式的访问学者身份。北德州大学的排名并不靠前,但它的爵士乐专业是全美最好的,从而也应是全球最好的。

  • 标签: 环境哲学 哲学阐释 德州大学 生态文明 伦理学研究 格罗夫
  • 简介: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缺陷和人的伦理道德的丧失。生态学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资源和理论宝库,基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哲学无疑为当代哲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主客关系、认识路径等方面与当代流行的哲学观点存在差异,显出当代哲学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有利于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创新方法,促使人们从哲学层面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护持家园的稳定和宁静。

  • 标签: 哲学 生态文明 生态转向
  • 简介: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与自然资源的有限.这种矛盾具体表现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对自然资源的无序掠夺.用停止发展的方法和用禁欲主义的道德教化都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单纯用科学技术的方法也不能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生存竞争方式,发展人与人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实行有计划的分配,改变现有以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目的的社会发展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作.

  • 标签: 人类 哲学 环境问题 竞争 和谐 合作
  • 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 标签: 《山海经》 神话传说 地理知识 参考价值 民间传说 大禹治水
  • 简介:2010年我在墨尔本访学时受邀到老朋友贝安德教授和劳若诗博士家中做客,其间受赠他们二位的新作《理解环境哲学》(AndrewBrennanphy.Durham,UK:AcumenPublishing,2010)。这本书是英国Acumen出版社策划的“理解现代思想运动”丛书中的一本。由于该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启蒙运动以来各种哲学和历史领域内重要的学派、运动和传统的导论,其目标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首次接触这些学科的读者,因而《理解环境哲学》一书的体例并不庞大,且框架清晰,逻辑紧密,语言及写作风格颇为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标签: 环境哲学 钥匙 启蒙运动 目标读者 2010年
  • 简介: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作者从几个不同方面论述了建筑风水文化在建筑学中的特殊价值,可供业内从事专业设计人员借鉴。

  • 标签: 建筑风水 文化 传统文化 建筑学
  • 简介:“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这两个概念虽然文字表述不同却反映相同主题,实际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同一概念。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出现皆有其特定历史渊源且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生态文学(或自然文学)的发展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引领着人类自觉走进“自由王国”。

  • 标签: 生态文学 自然文学 历史渊源 自然主义文学 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