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概念以来,无数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实验,从不同方面和层次对其进行验证和探索,取得了诸多有实践和理论意义成果,丰富和充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同时,基于该理论而发展起来植物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在各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就.本文就植物细胞全能性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作了比较系统总结.

  • 标签: 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 中国 细胞培养 离体培养
  • 简介:目前中国番木瓜产业受到环斑花叶病等病害严重威胁,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创制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成为番木瓜产业发展亟需。本研究以‘一尺瓜’品种140-150d龄果实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其体细胞胚诱导和植株再生技术。结果发现了一种非常简单有效外植体杀菌消毒方法,即用自来水将果实外表清洗干净,然后用70%酒精对果实进行表面消毒即可。该品种成熟种子理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组成为:1/2MS(MurashigeandSkoog,1962)+2mg/L2,4-D(2,4dichlorophenoxyaceticacid)+400mg/L谷氨酰胺+60g/L蔗糖+7g/L琼脂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45%。将胚性愈伤组织置于含1mg/L2,4-D增殖培养基继代培养2个周期后,可获得大量均质表面含有白色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团在不含任何激素培养基上可完成体细胞诱导、成熟、萌发和生根过程。挑取具有芽和根细胞胚转移到再生培养基培养30d后可获得具有正常叶片和根系完整植株,其发育为正常植株百分率为52.5%。本研究为番木瓜生物技术育种建立一套简单、高效细胞胚再生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番木瓜 '一尺瓜’品种 成熟种子 体细胞胚 植株再生
  • 简介:植物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应用,对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有重要意义,而生产杂交种重要途径是细胞质不育及其恢复系统。在杂交品种选育过程中,优良恢复系选育至关重要。近年来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恢复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恢复基因研究主要进展,讨论了恢复基因遗传与定位。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一般为单基因或少数显性效应主效基因,且恢复基因间作用方式多样化。目前,玉米Rf2基因、矮牵牛Rf基因、水稻Rf-1基因、萝卜Rfo基因都已被克隆。在这些恢复基因克隆与分离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恢复基因结构特征及分子机理,认为恢复基因可能分子机理,一种是恢复基因抑制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特异ORF表达,另一种是恢复基因补偿线粒体功能缺陷。本文最后对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

  • 标签: 植物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根据转录组数据库,通过同源克隆获得结缕草ZjSPL4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002bp,编码333个氨基酸,该基因具有SBP基因家族保守域。ZjSPL4编码蛋白分子量为36.38163kD,理论等电点(pI)为8.79,总平均亲水性为-0.707,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ZjSPL4蛋白主要由无规则卷曲(Cc)、α螺旋(Hh)构成。ZjSPL4蛋白与其他植物SBP蛋白总体相似度为53.71%,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ZjSPL4与谷子和二穗短柄草中SPL基因亲缘关系较近。ZjSPL4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同时日本结缕草ZjSPL4基因受到GA、ABA、蔗糖、低温诱导,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结缕草花芽分化以及抗逆反应等过程。因此,克隆分析结缕草ZjSPL4基因可为结缕草花芽分化与抗性机制研究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日本结缕草 ZjSPL4基因 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 简介:细胞胚胎发生作为细胞全能性一种表达方式,不仅是开展植物发育生物学理论研究理想模型,而且在遗传改良和产业化快速繁殖等方面有着重大实践意义。虽然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多数停留在形态发生方面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提高林木体细胞胚产量和质量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将为体细胞胚产量和质量提高提供保证。本文综述了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信号转导,如钙信号、激素信号、Nod因子和多肽激素信号分子,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质表达调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上述重要问题探讨了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这些关键问题以及和应用前景。

  • 标签: 林木 体细胞胚发生 信号转导 基因表达调控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本文在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研究了Rf-1位点上PCR标记M45461遗传分离比例,结果显示M45461遗传分离与提供雄配子杂合体细胞质背景有关。粳稻细胞质不影响M45461遗传分离比例,而籼稻细胞质会导致M45461极显著偏向籼稻或具有籼稻遗传成分较重亲本。在籼、粳稻细胞质背景下,杂合体花粉育性分别为半不育和正常可育,而小穗育性均正常。说明M45461偏分离与雄配子选择有关,而与雌配子关系不大。该结果还揭示粳稻细胞质可以与籼稻细胞核和谐共存,籼稻细胞质则与粳稻细胞核存在不谐和遗传互作。这一结论可以为籼粳分化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为籼粳杂交父母本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水稻 籼粳分化 偏分离 细胞质 Rf-1位点
  • 简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ity,CMS)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基础,大量研究表明CMS是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结果。蛋白质是基因表达产物,也是基因功能执行者,研究线粒体蛋白质有利于探索CMS产生机理。本文综述了CMS相关线粒体蛋白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PPR(penta-tricopeptiderepeats)基因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对CMS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 标签: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线粒体蛋白质组 PPR
  • 简介:水稻P450基因家族成员CYP81A6参与稻瘟病抗性反应,为了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本研究利用3次克隆策略构建了该基因RNAi载体。首先设计带有酶切位点基因特异性引物,以cDNA为模板扩增3’非翻译区特异片断,将目的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经菌落PCR和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示,目的片断已正确克隆到T载体上。然后利用双酶切通过2次亚克隆将目的片断以反向重复克隆到RNAi载体ds1301,通过分子检测表明,CYP81A6RNAi载体构建成功,有助于后续基因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

  • 标签: 水稻 CYP81A6 RNA干涉 基因克隆
  • 简介:利用甘蓝型油菜与播娘蒿融合杂种中不育株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回交,得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65A。根据pol和nap雄性不育高度相关基因orf224和orf222设计兼并引物,从NJ65A植株中克隆得到一个长度为675bp基因,命名为orf224-NJ65A。该基因编码22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orf224、orf222和orf220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0%、53%、60%。RT—PCR表达分析表明:orf224-NJ65A在所检测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花、花蕾和茎中表达量较大。推测orf224-NJ65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雄性不育 克隆 表达
  • 简介: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型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及外观品质重要因素,降低水稻品系直链淀粉含量或选育其长粒型品系对提高水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方法对主栽杂交水稻保持系天B与龙特甫B直链淀粉含量和对龙特甫B粒型进行改良,选育出较好保持原品系优良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得到明显改良B改良系5个和龙特甫B改良系4个。品质分析测定表明9个改良系直链淀粉含量较改良前明显下降,天B和龙特甫B分别由改良前23.5%和34.5%下降至平均14.4%和23.9%,胶稠度变长,糊化温度升高;龙特甫B改良系粒长得到显著改良,粒长由龙特甫B8.10mm增加到10.40mm、长宽比由2.36增加到3.80;天B改良系粒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谷粒长由9.95mm增加到10.30mm、长宽比由3.34增加到3.65~3.94;此外,天B及龙特甫B改良系其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都有所降低或降幅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天B和龙特甫B稻米品质是有效

  • 标签: 水稻 改良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直链淀粉含量 粒长
  • 简介:普通小麦(T.aestivumL.)为一个异源六倍体物种,具有A、B、D三个染色体组,它们具有不同程度同源性。对各个染色体组进行有关起源、进化、基因定位及基因与产量、性状关联分析,可更好发掘和利用各染色体上有利基因,拓宽小麦遗传变异基础,为在小麦育种中如何引进新遗传变异及杂优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遗传多样性是进行小麦改良基础,B基因组含有丰富抗病、抗虫、抗寒、优质等有益基因,多态性最高。本文对小麦B基因组组成特点、起源、遗传多样性及基因定位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以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普通小麦 B基因组 研究进展
  • 简介:农杆菌已广泛应用于单、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T-DNA传递是农杆菌介导转化分子基础。T-DNA传递是一个复杂过程,与Ti质粒毒性区基因(Vir)、农杆菌染色体上毒性相关基因(chv)有关,另外植物体内部分基因也参与T-DNA传递。T-DNA传递时在VirD1-VirD2蛋白作用下形成T链,进一步形成T复合物,经农杆菌四型分泌系统(TypeIVsecretionsystem,T4SS)穿过细菌和植物细胞膜,运输到植物细胞胞质。进入植物细胞T复合物在植物相关蛋白作用下经核运输和T整合,最终整合到植物基因组。本研究从农杆菌对植物细胞识别和附着、农杆菌对植物信号感知和Vir基因活化、T形成、T-复合物运输、T链进入植物细胞核运输和T整合机制及相关基因作了详细综述,探讨了农杆菌转化机制研究中问题,对今后农杆菌转化机制研究做了展望。

  • 标签: 遗传转化 农杆菌 T-DNA Vir基因
  • 简介:在植物体胚发生过程中愈伤组织里存在着复杂生化反应,不同愈伤组织有着不同生理生化特性。用MS培养基对楸树幼嫩种子进行培养,诱导产生出三种类型胚性愈伤组织和一种非胚性愈伤组织,以此作为实验材料。对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楸树胚状体形成过程中三种类型胚性愈伤组织之间以及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之间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在楸树胚性愈伤组织含量都远远高于其非胚性愈伤组织;而楸树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其非胚性愈伤组织。并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楸树不同类型胚性愈伤组织之间存在差异。

  • 标签: 楸树 胚性愈伤组织 非胚性愈伤组织 生理生化差异
  • 简介:本研究对基因枪导入了pBAC128F/R质粒(含有玉米Adh1内含子1CaMV35S启动子驱动bar基因作为选择标记,以来自拟南芥菜逆境诱导表达类型——亲水蛋白rd29b基因启动子驱动脱水应答转录因子DREB1B基因逆境诱导表达类型质粒)T4代转基因小麦进行了稳定表达研究。PCR、PCR—Southern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外源转录因子DREB1B基因已稳定整合到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株系DREB1B基因相对表达量有所增强。叶片除草剂抗性检测结果显示有8个转基因株系可抗到150mg/L。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4个株系(编号为1,18,30和76)脯氨酸含量提高幅度较大,同一株系,干旱与未干旱处理相比,脯氨酸含量提高了3~5倍。干旱处理后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脯氨酸含量高2~3倍。在干旱条件下,T4代田间小区产量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株系(编号为30,51,70和76)产量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有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利用逆境诱导型rd29b基因启动子来增强外源DREB1B基因表达,能显著改良小麦抗旱性。

  • 标签: 小麦 转基因 DREB1B基因 脯氨酸 抗旱性
  • 简介:为了解决‘丹霞’铁皮石斛市场供需矛盾,本研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采用10种不同培养基培养‘丹霞’铁皮石斛种子,比较分析其种子萌发、原球茎形成和组培苗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丹霞’铁皮石斛种子活力为89.54%,原球茎在1/2MS+20%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种子培养49d后形成原球茎。其株高、分蘖数、根长和根数等指标分别可达6.68cm、1.96株、5.16cm和5.88条,均高于其他培养基。在栽后115d统计成活率可达99.45%。说明培养基1/2MS+20%马铃薯适合于‘丹霞’铁皮石斛组培苗培养和快速繁殖。本研究为‘丹霞’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丹霞’铁皮石斛 培养基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 简介:西红花总苷是栀子果实中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药理作用,也是国际流行天然色素"栀子黄"主要成分。番茄红素β-环化酶b(lycopeneβ-cyclase,LCYb)催化合成了西红花总苷代谢途径前体化合物-β-胡萝卜素。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栀子果实中克隆了一条长1672bp序列,含有一个1500bp开放阅读框,编码499个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该蛋白具有番茄红素β-环化酶结构域,分子量为56.39kD,N端有一个40个氨基酸组成质体定位信号肽,属于LCYb亚家族,因此命名为GjLCYb2。进行密码子优化后,利用两种原核表达系统诱导GjLCYb2融合蛋白表达,pSYNO-1系统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可溶蛋白,pET-28a(+)系统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荧光绝对定量q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栀子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GjLCYb2基因表达量变化与西红花总苷合成量变化趋势一致,表明GjLCYb2基因可以作为遗传操作靶点,进行栀子果实中西红花总苷生物合成途径调控。

  • 标签: 栀子 西红花总苷 番茄红素Β-环化酶
  • 简介:本研究以吸附率、解吸率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方法筛选出纯化效果最佳LSA-21型树脂。考察各种因素对树脂吸附、解吸效果影响,优化得到动态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柱液浓度3.12mg/mL,上样量203mL,吸附速率3BV/h,上柱液pH为6,解吸剂乙醇浓度70%,解吸剂用量180mL。在此工艺条件下,吸附率及解吸率平均值分别为91.83%和91.41%,瓦松干浸膏中总三萜成分纯度从9.36%提高到40.56%,因此该工艺可以有效地纯化瓦松总三萜成分。

  • 标签: 瓦松 总三萜成分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 简介:在叶片中合成由FLOWERINGLOCUST(FT)编码成花素蛋白通过韧皮部运输到顶端分生组织(SAM),与bZIP转录因子FD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激活花分生组织身份基因表达,从而调节植物开花和其他一些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以棉花全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发掘并得到18个棉花FD基因序列并确定它们在各基因组染色体上位置。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棉花FD蛋白质分子量在15.69~28.24kD之间,理论等电点在9.24~10.38之间,是一种非分泌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棉花FD蛋白分布于细胞核上,是典型核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棉花FD是一种亲水性蛋白,还存在着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以及4个保守基序;进化分析表明,棉花FD1和FD2与葡萄VvFD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组织表达分析表明,陆地棉10个GhFD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具有表达特征多样性,GhFD5-D在纤维中表达量最高,其余GhFD基因均在SAM中表达量最高,不同表达特征表明它们可能具有不同功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棉花FD基因功能和作用机理积累了有价值资料。

  • 标签: 棉花 FD基因 b ZIP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 简介:以宫灯玉露叶片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消毒时间、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对宫灯玉露愈伤组织诱导、丛芽诱导及增殖和生根影响。试验表明:最适外植体灭菌时间为8min,污染率为13.3%;培养基MS+30g/L蔗糖+6g/L琼脂+6-BA1mg/L+NAA0.1mg/L适合诱导愈伤;培养基MS+6-BA0.5mg/L+KT0.1ml/L+NAA0.01mg/L有利于芽诱导与增殖;培养基1/2MS+30g/L蔗糖+6g/L琼脂+IBA0.2mg/L适宜诱导根生成,10~15d内可长出2~3条根;通过炼苗移栽幼苗成活率达85%以上,从而建立了宫灯玉露工厂化育苗组培快繁体系,为今后宫灯玉露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 标签: 宫灯玉露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 简介:小麦是重要粮食作物,其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一直是学界热点和难点。目前,通过组织培养方法为基础小麦转基因技术,已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材料,但由于组织培养方法具有较强基因型依赖性,且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易产生体细胞变异等原因,限制了该技术普及。鉴于此,作为重要备选方案,非组织培养方法受到学界关注,小麦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也有了广泛研究。本文总结了小麦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研究现状,通过分析不同方法潜在受体位点,并与其他植物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探讨了小麦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小麦 转基因 非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 受体组织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