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泥沙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保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选定的典型小流域内,采用土壤剖面法及土壤侵蚀调查、坡面径流小区等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现状下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不同土地利用坡面及沟道的土壤侵蚀.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土体内,土壤颗粒特性与土壤流失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土壤流失程度的增大,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的A层土壤颗粒粒径分选系数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颗粒粒径组的对称性均较低;长江三峡花岗岩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面土壤侵蚀;坡面侵蚀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25°以上陡坡耕地侵蚀的泥沙,约占坡面产沙总量的50%.

  • 标签: 花岗岩区 土壤颗粒 土壤侵蚀 地类 土壤流失量 土壤物理特性
  • 简介:为定量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作用,在侵蚀强烈的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沟岸地(邻近沟缘的沟间地部分)距冲沟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沟岸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沟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作用的客观存在;对距沟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的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沟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的客观事实。沟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沟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
  • 简介:应辩证地分析小水电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只要严格把好小水电水土保持的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及验收关,小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小水电建设 水土流失 辩证关系
  • 简介: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的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的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 标签: 天然阔叶林 建群树种 测树因子相关关系
  • 简介:为正确理解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的驱动力机制,改善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借用植被数量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中部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区域分异与驱动力的关系进行多元定量分析,认为: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现象,地形坡度、降水、人口密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河网密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差异的主要因子。地形坡度与林地、灌丛地的分布呈正相关,与居住、工矿用地的分布呈负相关;降水与林地的分布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与耕地、居住工矿用地的分布呈正相关;农业机械化程度与耕地、灌丛的分布呈负相关。进而定量诊断出各种驱动力因子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分异的贡献大小。

  • 标签: 土地利用格局 区域分异 驱动因子 DCCA排序 黄土高原
  • 简介:为探寻温带地区山地植物N素保存策略,找出影响植物N素回收率的环境因子,以便了解植物保持所吸收养分的机制,以小浪底库区山地为例,研究该区域3种生活型21种典型植物成熟绿叶中的N素含量、枯叶中N素含量以及N素回收效率(NRE)。结果表明:植物成熟绿叶中的N素含量和枯叶中N素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测定的21种植物NRE在17,4%~50.1%之间,平均值为28-8%,多数种的回收效率低于40%。测定的21种植物都属于N素回收不完全植物。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其回收效率有显著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植物叶片N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上壤N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NRE与土壤有机质、土壤N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在研究区不利的土壤条件,可以导致植物NRE的提高,植物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NRE等途径来应对环境的胁迫。

  • 标签: 植物叶片N素 生活型 N素回收效率 环境胁迫 低山丘陵区
  • 简介: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的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度 植被覆盖度 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