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复杂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规律,以北京市房山区黄院村采石场为典型代表区域,综合运用影像全站仪技术和ViewGIS3.0软件计算得到该区域太阳直接辐射量,同时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对直接辐射模型精度进行检验(误差仅为4.1%),并对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太阳直接辐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观测点误差在一天当中都表现出了相同变化趋势,即早晚误差大,中午相对较为平稳,且趋近于0,表明该模型在太阳高度角较大时,能更准确反映真实太阳直接辐射值.2)阳坡直接辐射量随坡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临界点与太阳高度角余角基本一致;阴坡直接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减小.3)不同季节太阳直接辐射量受坡向影响程度不同,冬季受坡向影响最大,秋季和春节次之,夏季最小.

  • 标签: 影像全站仪 地形测量 ViewGIS3.0 太阳直接辐射 变化规律
  • 简介:为充分了解自然界河流深潭成因和功能,选取山东诸河部分河段,对河流深潭水量状况、底质、水生动物调查进行,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深潭形成主要原因,阐述深潭在生态、经济、景观方面的功能.考虑到城市河流现状,认为人为地在城市河道修建深潭方式,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质和景观有着积极作用.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深潭构建5条原则,以及“浅滩-深潭”和“跌水-深潭”2种构建形式,旨在为城市河道生态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深潭 城市河道 构建原则 生态改造
  • 简介:水土流失既是一种非点源污染形式,同时又是其他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载体。本文以大亚湾流域为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取基础资料,通过类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而获得输出系数模型参数,采用输出系数模型法估算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探讨快速评估大尺度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方法。

  • 标签: 水土流失 非点源 数字高程模型(DEM) 输出系数模型
  • 简介:土壤中优先流存在会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土壤深层甚至地下水污染.为确定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影响,通过室内含大孔隙土柱定水头入渗实验,以长武黑垆土及渭河砂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质地,当土壤初始含水率大于其斥水性峰值含水率时,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大而增大,反之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减少,不同质地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随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升高而减慢;2)累积入渗量受到土壤储水性及斥水性双重影响,导致与湿润锋运移趋势并不一致,黑垆土对照CK组及优先流O-C-30组(除7.04%含水率外)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大而减小,渭河砂土CK组及O-C-30组均呈现2阶段特征,累积入渗量先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减少,之后随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加而增加;3)Kostiakov入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过程,适用于存在优先流土壤入渗模拟.该研究结果对土壤优先流水分模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土壤初始含水率 优先流 累积入渗量 湿润锋
  • 简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水土保持对1954—2005年黄河年输沙量影响。结果表明:1)从24个备选自变量因子中筛选出由"河口镇到吴堡区间7—8月降雨量""水土流失治理度"和"ln‘河口镇到龙门区间年降雨量’"3个自变量组成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达到0.883,在α=0.001水平上高度显著,该回归方程"解释"了1954—2005年黄河年输沙量76.5%变化;2)水土流失治理度能够很好地"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年输沙量减少趋势;3)当河口镇到吴堡区间7—8月降雨量处于最大观测值时,水土流失治理度由0增加到50%,计算年输沙量减少幅度超过20亿t/a;4)治理程度相同时,水土保持对黄河年输沙量影响是降雨量大大于降雨量较小

  • 标签: 输沙量 水土保持 减沙 黄河
  • 简介:通过原位进行控制、低氮和高氮(0,60,240kg/(hm^2·a))3个氮添加处理,采用挖壕沟法区分自养呼吸,研究板栗林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对氮添加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氮添加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2)在控制处理样地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分别为(3.47±0.09)、(2.26±0.10)和(1.21±0.16)μmol/(m^2·s),土壤不同组分呼吸对氮添加处理有不同响应,低氮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及不同组分呼吸(P<0.05),高氮添加则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及异养呼吸(P<0.01),而对自养呼吸无显著影响(P>0.05);3)在控制处理样地中,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Q10值分别为2.44、1.93和4.10,氮添加处理可显著降低自养呼吸Q10值(P<0.05),而对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无显著影响(P>0.05).

  • 标签: 板栗林 氮添加 土壤呼吸 土壤不同组分呼吸 Q10值
  • 简介:在黄土高原树木生长经常遭受水分不足制约,导致形成大面积"小老树"。选取"小老树"形成面积最大小叶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研究不同树龄(31~34年生和49~54年生)小叶杨生长季内树干液流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揭示不同树龄小叶杨水分利用策略差异,为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机制阐明及其改造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31~34年生小叶杨一日中液流出现峰值时间较早,而49~54年生小叶杨维持液流峰值时间较长。2)旱季31~34年生小叶杨液流密度低于49~54年生小叶杨,且超过最大值后液流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随着雨季土壤含水量增加液流密度会显著增加;49~54年生小叶杨雨季液流密度低于31~34年生小叶杨,其液流密度随环境条件达到饱和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其液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反应不敏感。3)2个树龄小叶杨整株耗水量差异不大,但31~34年生小叶杨单位面积耗水量显著大于49~54年生小叶杨。表明低龄小叶杨液流对环境变化敏感性较大,而高龄小叶杨水分利用趋于保守化,对干旱表现出更强适应性。

  • 标签: 小叶杨 树龄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策略
  • 简介:本文对宽叶雀稗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对宽叶雀稗叶长、叶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影响。A1B2C2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叶雀稗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为90.2%(比平均值58.1%多30.1个百分点)、鲜草重达8.61t/hm^2(比平均值5.22t/hm^2大64.9%)。宽叶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繁殖,其盖度和鲜草重均极低。

  • 标签: 宽叶雀稗 繁殖方法 地表类型 坡向 鲜草重
  • 简介:崩积体是崩岗重要组成部分,因土质疏松,极易被侵蚀。细沟侵蚀特征是探讨崩积体侵蚀机制重要内容。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多场次降雨条件(1.00、1.67、2.33mm/min分别降3次雨)对崩积体30°坡面(5m×1m)细沟侵蚀产沙过程及发育形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1.00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3次降雨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而1.67和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前2次降雨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但第3次降雨后期产沙率急剧增大;2)各降雨强度条件下,沟头溯源作用、细沟平均宽度及深度随着降雨场次增加而增加;3)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细沟特征存在差异,1.00和1.67mm/min降雨强度时,随着降雨场次增加,坡面的细沟数及细沟密度增加,宽深比减小,但在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结果恰好相反;4)各降雨强度条件下细沟侵蚀量及其增加幅度均增大,细沟侵蚀愈剧烈。

  • 标签: 崩岗 崩积体 模拟降雨 细沟侵蚀 多场次降雨
  • 简介:针对河南烟区烤烟生产中施肥时所提供氮、钾量与烟株生长需氮、钾规律不吻合现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烟草专用氮钾肥基追肥比例10∶0、7∶3、5∶5,并配合钾肥在烟株生长旺长期—圆顶期不同兑水淋施处理,研究不同氮钾肥施用方法对烤烟化学成分、中性致香成分质量分数及经济效益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前期施足基肥(70%烟草专用肥),适量追肥(30%烟草专用肥),硝酸钾在旺长期—圆顶期分3次兑水追施施肥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中、上部烟叶钾质量分数,使烟叶糖/碱比、钾/氯比趋于协调,提高了上部烟叶可用性;该处理与对照相比,中、上部烟叶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49.70%和95.2%。2)从香气物质上来看,该处理中部烟叶中性致香成分中棕色化产物、类胡萝卜素类、新植二烯香气物质和香气总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59、45.45、249.13和326.89μg/g,增幅分别达36.96%、36.29%、51.70%和49.52%。3)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该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125.05kg/hm2,增加产值3737.81元/hm2。因此,烟草专用肥以7∶3比例分别在移栽时和大培土时施用、全部硝酸钾肥在旺长期—圆顶期分3次兑水淋施施肥措施下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该处理增加了烟草香气物质质量分数,从而显著提高了烟叶产值。

  • 标签: 施肥方法 烤烟化学成分 香气成分 经济效益
  • 简介:为探索文冠果、柿树、花椒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生理特性,利用盆栽试验人工浇水后持续自然耗水方法,研究2年生文冠果、柿树、花椒在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15%~98%)下生理响应,并结合大田栽植生长状况和成活率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文冠果、柿树、花椒幼树叶片相对含水量都呈下降趋势,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先升高后降低,脯氨酸质量分数、细胞膜相对透性逐渐上升,叶绿素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2)文冠果、柿树、花椒幼树光合作用由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0%~70%、30%~40%、20%~30%;3)花椒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70%时耐旱能力较强,柿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以下时耐旱能力更强,文冠果耐旱能力较差。结合大田生长表现可知,在山东丘陵区造林时花椒较为适宜。

  • 标签: 文冠果 柿树 花椒 抗旱性评价 生理响应 水分胁迫
  • 简介:以滨海盐碱地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旷野裸地为对照,采用定位观测方法,研究白蜡人工林动力、热力和水文等小气候效应,以期为滨海盐碱地人工造林生态影响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林内太阳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明显低于旷野;空气相对湿度林内显著高于旷野;而林内空气温度春季高于旷野,夏秋季则低于旷野.林带防风效应和遮荫效应在夏季发挥最好,分别可达77.87%和67.50%,气温最高可降低0.40℃,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7.59%~18.61%.林内不同小气候因子间极显著相关,且气温和土温相关性最好.

  • 标签: 白蜡人工林 动力效应 热力效应 水文效应 滨海盐碱地
  • 简介:本文对长汀县河田镇严重水土流失区一处次生落叶阔叶林进行植被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人工治理后经砍伐而形成采伐迹地,有可能形成以落叶阔叶树头序格木为主森林植物群落。这一结果为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区时,选用耐旱、耐瘠阳性落叶阔叶树种提供了依据。由于头序槐木对当地环境有较好适应性,可作为水土流失区一种较适宜造林树种。

  • 标签: 植被调查 落叶阔叶林 头序楤木林 群丛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在长汀县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措施,采样分析不同措施区各种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经过多年治理后,土壤区系中三大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性质质量指数,可以看出乔灌混交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效果最明显,封禁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强度侵蚀 治理措施 土壤质量
  • 简介:为研究土壤物理特性对植物根系固土性能影响,通过对油松单根施加拔出荷载进行直接拉拔实验,分析土壤含水率与干密度对拔出过程中根-土界面摩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单根拉拔实验中根系有被拔出和被拉断2种破坏模式:根-土最大摩擦力与根系直径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单根简化模型分析根-土间摩擦情况,证明与实验结论一致;且根系直径在一定范围内时,根-土最大摩擦力随土壤含水率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随土体干密度升高单调增大。

  • 标签: 根系 摩擦特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干密度
  • 简介:生态位是研究植物种群对自然资源利用和适应能力重要手段.应用生态位理论,对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青海云杉+白桦人工混交林下植被群落10种灌木和11种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金露梅和高山柳生态位宽度最大;草本层,珠芽蓼和东方草莓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它们广布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下,现阶段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2)生态位宽度较大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生态位宽度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小,但生态位宽度较小种对也会有较大生态位重叠;同属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也有可能较小,这可能与同属物种演替进化有关.3)灌木层中,柳叶绣线菊发展性最强,八宝茶衰退最严重;草本层中,北方拉拉藤发展性最强,猪殃殃衰退最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退耕还林与生态造林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混交林 生态位 生态响应 脑山区 大通县
  • 简介: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主要模式之一.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 标签: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
  •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间关系,以侧柏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设置4个水分梯度(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测定其叶温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叶温和非光化学淬灭升高;初始荧光F0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表现为下降.参数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日变化曲线为凹形,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凸形.可知干旱胁迫导致PSⅡ电子传递效率降低,降低了光能利用率,影响其光合作用.

  • 标签: 侧柏 叶温 叶绿素荧光 水分胁迫
  • 简介:在北京市发展过程中,高速增长的人口总量使北京市正遭遇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发展困境.通过分析2004-2011年北京市人口以及水环境相关数据,研究人口变动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北京市水资源利用影响.结果表明:1)北京市人口从2004到2011年增长了115万人,外地入京人口增长了484.3万人,年均用水量增加了近1.41亿m^3,高速的人口发展是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总量连年增长根本原因;2)2011年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仅为59.1万人,不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1/1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尚不足第三产业1/3,第三产业取代了第一、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支柱;3)8年间,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减少了8.4m^3,人均年农业用水量减少了37.7m^3,人均年工业用水量减少了27.1m^3,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北京市人均年用水量呈现连年下降趋势.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途径.

  • 标签: 人口总量 流动人口 水资源利用 产业结构
  • 简介: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993.2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2和0.3119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7和0.4107kg/m3;横沟+植物篱效果次之;传统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耕种模式 红壤旱坡地 花生产量 降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