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药物的群体药动学参数估算。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十年来大量运用该法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纳整理,介绍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 标签: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 临床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全身振动治疗属于新型治疗模式,具有无创的特点,该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机械振动,对肌肉产生刺激,进而影响神经中枢兴奋性,起到治疗作用。现阶段,全身振动治疗在Ⅱ型糖尿病、神经中枢损伤、膝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患者中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争议。基于此,本文对全身振动治疗在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现作一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 标签: 全身振动治疗 研究进展 康复领域
  • 简介:目的研究广义估计方程的原理与方法,探讨参数估计值的具体意义及其在不同类型资料中的应用。方法以某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主症胃脘疼痛的改善为例做对重复测量数据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以该药物治疗萎缩性胃炎主症中胃灼热痛3周与6周疗效为例做对等级资料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并做具体的参数解释。结果1利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对主症中胃脘疼痛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药。2对胃灼热痛疗效的广义估计方程表明,治疗疗程间疗效情况有差异,治疗6周情况改善。但广义估计方程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义估计方程是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强有力的手段。对于其参数的解释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与角度,从定量与定性角度对偏回归系数进行解释可以为临床药物的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 标签: 广义估计方程 重复测量资料 偏回归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护理风险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针对性预防ICU护理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理风险影响因素调查表》,抽样调查365名贵州省三级医院ICU护理人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与评估,构建护理风险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支持系统、患者因素四项外在因素对护理风险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影响总效果分别为-0.749、-0.247、-0.206、-0.182。护士基本素质、知识技能、服务态度、协作能力四项内在因素是影响护理风险的中介环节,影响总效果分别为-0.342、-0.178、-0.052、-0.046。结论护理风险的发生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管理者需要加强外因建设,通过外因影响内因,提高护士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减少ICU护理风险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临床实验室成本与收入间的动态变化,从而为管理者实施财务监控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采用2001年服务站6~10月支出与收入的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下月收入与支出作出预测。结果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发现预测误兰最小为-0.14.预测误差最大为1.41%,模型精度在98%以上。结论预测结果与实际吻合,评价结果可靠,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供新方法。

  • 标签: G.M.(1.1)模型 实验室 医疗管理 灰色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慢阻肺患者开展振动排痰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院内2021.03-2023.03之间收治的78例慢阻肺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展开分组,共计两组,开展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将开展传统护理干预者纳入传统组(n=39),将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开展振动排痰护理干预者纳入观察组(n=39)。评析指标:各个组别的症状好转时间、干预服务水平与患者依从率。结果:比较症状好转时间、干预服务水平与患者依从率,干预后第一项观察组更短,后两者观察组比传统组更高(P<0.05)。结论:开展振动排痰护理干预,可以使慢阻肺患者的咳痰症状得到缓解,增强患者依从率,利于恢复健康状态,推荐应用。

  • 标签: 慢阻肺 振动排痰护理干预 症状好转时间 患者依从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慢阻肺患者护理中振动排痰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9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0名慢阻肺患者,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振动排痰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24h排痰量较对照组多,抗生素使用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

  • 标签: 慢阻肺 振动排痰 排痰量 住院时间
  • 简介:心-踝血管指数(CAVI)是测定动脉僵硬度的有力指标,CAVI的测定对于临床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预见作用。脉是中医肝气都结证的主要脉象之一,其主要的生理病理表现是动脉壁的硬度高、血管弹性差、外周阻力大等。该文就其二者间的相关性作了探讨。

  • 标签: 心-踝血管指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弦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应用CT、MRI多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效果差异性,观察磁共振动脉成像(MRA)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31日~2020年10月31日我院诊断的2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影像学诊断对比对象,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先后接受CT、MRI检查,并运用MRA技术进行磁共振动脉成像,观察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阳性170例(85.00%),低于MRI检查阳性186例(93.00%),P<0.05;A型120条,B型28条,C型28条,A型+B型12条,正常12条。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影像学诊断中应用MRI效果更好,MRA技术则可以进一步清晰显现基底动脉血管结构,诊断精准度高。

  • 标签: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MRA) CT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简介:摘要:Buzsaki“丘脑皮层神经细胞网状振动学说”认为帕金森氏症的癫痫发作与震颤在脑神经中有共同起搏点,神经生化学单胺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对丘脑传入具有对抗放电、对抗振动等机制,而GABA能传入冲动是放电和振动的促进系统,当纹状体多巴胺水平降低时GABA能神经元促进放电系统的作用增强,作为起搏点引起癫痫、震颤的发生。本文从神经生化学视角来探讨神经递质的化学变化以及丘脑异常所带来神经心理学变化。

  • 标签: 丘脑 癫痫 抑郁症 神经生化学 神经递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振动排痰仪联合无缝隙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7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振动排痰仪联合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两组恢复情况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VAP发生率为2.86%(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3%(4/3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振动排痰仪 无缝隙护理 ICU机械通气 VAP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症肺炎排痰治疗中实施振动排痰以及人工叩击排痰的作用。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重症肺炎患者6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0例,参照组接受人工叩击排痰方法,实验组接受振动排痰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排痰量(第1d、第2d、第3d、第4d)、痰鸣音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不同时间的排痰量以及痰鸣音改善情况都比参照组较高(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排痰治疗中实施振动排痰的效果更好,相比于人工叩击排痰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振动排痰 人工叩击排痰 重症肺炎 排痰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ICU患者采取振动排痰法、密闭式吸痰,并对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的使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时间在2022年5月~2023年6月之间,选取病例数86。按照时间标准,将医院先收治的43名患者分配至A组,余下患者分配至B组。对A组的喊着,采取人工排痰、开放式吸痰手段,对B组的患者,采取密闭式吸痰和振动排痰方法,对两组的护理效果展开比较。结果 B组每天的平均排痰量比A组更高,吸痰时间和吸痰次数都比A组更低(P

  • 标签: ICU患者 呼吸道护理 密闭式排痰 振动排痰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将振动排痰护理模式应用于慢阻肺中取得的应用价值,评估对患者住院时间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本院确诊为慢阻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选患者共计94例,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划分为两组,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取振动排痰护理,对比护理效果,以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功能指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对比差异为P

  • 标签: 慢阻肺 振动排痰护理 应用价值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运动耐受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慢阻肺患者,时间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将患者以抽签法分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振动排痰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运动耐受性、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前两组6min步行距离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振动排痰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受性,使慢阻肺对生活的限制降低,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振动排痰 慢阻肺 运动耐受性 生活质量 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