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梗塞等)是影响健康的头号杀手,并且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众多。人们已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气温(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人们还认识不足。影响有3点众多研究发现,气温(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主要有以下3点:1.短期波动影响大有研究表明,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为,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某一临界温度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或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可见,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气候变化 短期波动 脑梗 高脂饮食 心血管疾病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脑血管病变的总称,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在寒冷的冬季,由于气温下降使全身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脑动脉痉挛、缺血甚至栓塞,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所以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食疗方 心脑血管疾病 血压升高 脑血管病变 脑动脉痉挛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留学生教育不仅是我国加强教育文化对外交流的需要,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各类来华留学人员选择的专业中,临床医学最为热门。

  • 标签: 血管外科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英语授课 留学生
  • 简介: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1位,寻找新的生物学靶点来进行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对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的3'末端非翻译区域(UntranslatedRegions,URT)特异性结合抑制转录后基因表达。

  • 标签: MICRORNAS 心血管疾病 相关性 循环 特异性结合 人类健康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50例血管瘤患者,均进行PICC置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观察组护理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1例,对照组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2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PICC置管是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并结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瘤患者 应用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应用奥氮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由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运用奋乃静治疗,试验组患者运用奥氮平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奥氮平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2.56%,奋乃静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36%,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是(38.5±8.2)分,实验组患者的精神评分为(21.5±1.7)分,对照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中共有3例不良反应。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运用奥氮平治疗,有效率较高,症状明显缓解,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被广泛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病 精神障碍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普纳替尼(Ponatinib)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形成及NO合成释放的影响,从细胞水平评价Ponatinib血栓不良反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体外划痕法、Matrigel基底膜成管法及NO检测试剂盒分别考察Ponatini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毒作用、迁移能力、血管形成能力及细胞NO释放水平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Ponatinib对HUVECs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69±0.05)μmol/L。非毒性剂量的Ponatinib能够不同程度抑制HUVECs细胞的迁移、血管形成及NO的释放(P<0.05)。结论Ponatinib通过影响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等正常功能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为其诱发血栓的原因之一。

  • 标签: PONATINIB 血栓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机制
  • 简介: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作为一种常发生于老年人的脑内微血管病变,病理特征主要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沉积于皮层、皮层下、软脑膜中或小血管的中膜以及外膜,血管平滑肌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1]。CAA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易出现反复发作或多发脑叶出血,

  • 标签: 脑淀粉样血管病 脑出血 淀粉样Β蛋白前体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2例,均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结果27例动脉瘤腔完全填塞;3例非致密栓塞,1例动脉瘤颈部残留,1例填塞失败。结论颅内破裂患者需要经过DSA的全面检查确诊颅内瘤的存在,在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可靠、适应证广等诸多优点,特别是针对于危险区域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血管介入治疗 颅内破裂动脉瘤 治疗
  • 简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发病人数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血管并发症,进而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也是导致患者下肢截肢、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尽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46例糖尿病患者及124名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 病变诊断 慢性代谢性疾病 应用 经济发展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47例肝血管瘤患者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观察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47例肝血管瘤患者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成功率100%,术后出现疼痛、发热、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通过对症治疗及相应护理,均明显好转。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细致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血管瘤 平阳霉素 栓塞 护理
  • 简介:血管生成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潜在靶向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均为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多能生长因子。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开发的新药nintedanib,2014年10月被FDA批准上市。其作为一种作用于VEGFR、PDGFR、FGFR的小分子三联血管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肝衰竭和癌症,包括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卵巢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肾细胞癌等,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独特药理作用,在一系列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均较好。

  • 标签: nintedani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肺纤维化 抗癌
  • 简介:血管病是世界上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在我国更是排名第一的致死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不但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 标签: 脑血管病 药物疗效 安全性 致死性疾病 治疗 高发病率
  • 简介:目的制备平阳霉素脂质体,建立包封率测定方法,考察处方影响因素,优化处方。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平阳霉素脂质体;以SephadexG-50微柱离心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应用HPLC法测定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硫酸铵梯度法的处方工艺,考察不同处方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SephadexG-50微柱可完全吸附平阳霉素游离药物,空白脂质体回收率为98.3%~101.2%;平阳霉素浓度在5~200μ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2%,回收率为98.3%~100.1%。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平阳霉素脂质体的处方为:磷脂100mg;胆固醇20mg;平阳霉素15mg。优化工艺为采用浓度为250mmol·L^-1硫酸铵溶液制备空白脂质体,加入平阳霉素溶液后在40℃水浴中载药40min。结论硫酸铵梯度法适用于制备平阳霉素脂质体,微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准确可靠,处方工艺优化后的平阳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可以达到63.7%。

  • 标签: 平阳霉素 硫酸铵梯度法 脂质体 微柱离心法 包封率
  • 简介:1例20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口服丙硫氧嘧啶(PTU)100mg/d,2年后出现痰中带血伴眼红,诊断为PTU相关性血管炎。停用PTU,予泼尼松20mg/d口服,症状好转。20d后,泼尼松减量至5mg/d,咯血再发,伴左耳廓红肿。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5.78pmol/L,游离甲状腺素2.69pmol/L,促甲状腺素0.007mU/L;抗核抗体1∶320(+),斑点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髓过氧化物酶(MPO)79.3RU/ml,蛋白酶3(PR3)2.2RU/ml。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影。诊断:PTU致ANCA相关性血管炎;甲亢。予甲泼尼龙40mg/d静脉滴注,甲巯咪唑5mg/d口服。1周后,患者咯血、耳廓红肿消退,改为口服泼尼松。1年后,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5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咯血。实验室检查:核周型ANCA(+),MPO72.0RU/ml,PR32.0RU/ml。考虑ANCA相关性血管炎复发,停用甲巯咪唑,予甲泼尼龙40mg/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咯血明显缓解。改为口服泼尼松。5个月后,患者右耳廓出现红色斑丘疹,复查MPO为112.0RU/ml,]加用甲氨蝶呤(10mg,1次/周)口服。6个月后,红色斑丘疹消退,MPO降至78.0RU/ml,停用甲氨蝶呤。

  • 标签: 丙硫氧嘧啶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 简介: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间的相关性,为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患者头颅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分为脑梗死组6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62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结果脑梗死组、TIA组、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经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TIA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子,临床可通过降低和控制缺血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康复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简介: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金水宝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金水宝联合ARB治疗DN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1095例患者,联合用药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P〈0.00001;MD=-0.10(-0.14,-0.06)g/24h],血肌酐[P=0.0008;MD=-16.25(-25.76,-6.73)μmol/L],尿素氮[P=0.0002;MD=-1.20(-1.83,-0.57)mmol/L],尿白蛋白排泄率[P=0.0005;MD=-19.33(-30.30,-8.37)μg/L],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酶)[P〈0.00001;MD=-4.92(-6.03,-3.80)U/L],尿白蛋白/肌酐[P〈0.00001;MD=-21.56(-26.84,-16.29)mg/g]。表明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患者总胆固醇[P=0.0005;MD=-0.58(-0.91,-0.25)mmol/L],三酰甘油[P〈0.00001;MD=-0.40(-0.51,-0.28)mmol/L]。结论金水宝联合ARB较单用ARB可进一步改善DN患者的肾功能,并有降血脂的作用。

  • 标签: 金水宝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糖尿病肾病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 简介:肿瘤的增殖和转移都需要血液供应的支持。在研究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中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很关键的因素,肿瘤脑转移的重要条件是脑组织血管密度增加,研究证实,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血清中VEGF浓度相关。

  • 标签: 颈淋巴结转移 癌淋巴结 脑转移 恶性肿瘤转移 血管密度 联合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及其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测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分离出该致病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中,126株来自痰标本,6例来自血液标本,2例来自中心静脉置管,10例来自引流液及分泌物,来自尿液、粪便和咽拭子各2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63.22%、14.3%、75.82%、65.47%、76.00%。150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来自112例患者,均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合并其他细菌感染89例,留置导管92例;在培养出该致病菌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61例使用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培养出该致病菌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1.38±24.56)d;112例患者中,治愈17例(占15.18%),好转65例(占58.04%),死亡22例(占19.64%),放弃治疗8例(占7.14%)。结论: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抗菌药物选用品种过高及疗程过长等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首选复方磺胺甲唑、头孢他啶进行治疗。

  • 标签: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