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同型半胱氨酸(Hcy)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新生的拮抗作用。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拉西地平对抗Hcy所致HUVEC-12增殖抑制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小管形成试验测定小管样结构形成;Real-time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拉西地平呈浓度依赖性地对抗Hcy所致HUVEC-12的增殖抑制(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cy损伤组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加拉西地平1×10^-3、1×10^-2mmol/L损伤组则趋于正常;小管形成试验中,Hcy损伤模型组小管形成减少,在同时加入的拉西地平浓度为1×10^-3、1×10^-2mmol/L时能对抗这种效果;拉西地平1×10^-3、1×10^-2mmol/L能明显上调VEGF的表达,与损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拉西地平能对抗Hcy所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以及小管样结构的形成抑制,并上调由Hcy所致内皮细胞的VEGF表达下调。

  • 标签: 拉西地平 同型半胱氨酸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近期生存率为93.94%,没有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对于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来说,采用层流病房全环境保护隔离以及干细胞移植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T细胞淋巴瘤患者 干细胞移植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并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检验,分析其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结果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其中3例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所占比例为3.3%,经过其他检查后,诊断其为免疫相关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出现病态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呈感染骨髓象。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忽略非造血系统疾病因素。骨髓细胞学检验对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骨髓细胞学 病因 诊断 检验 造血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创建老年痴呆(Alzheimerdisease,AD)模型。方法将NG108-15细胞在37℃饱和湿度下培养,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在不同时间内利用Fura-2/AM荧光分析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利用碘化丙啶及Hoechst33258染色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后,细胞内Ca2+浓度上升;细胞活力下降,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后,NG108-15细胞在Ca2+浓度上升后5.5~12.1h,不同时间显现出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结论经过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能够建立理想的老年性痴呆细胞模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beta -淀粉样蛋白 NG108-15细胞 老年性痴呆细胞模型
  • 简介:患者,女,56岁,回族,已婚。以'发现左乳肿物1年'为主诉,门诊以'左乳肿物性质待定'收入院。查体:T36.3℃,P84次/min,R22次/min,BP110/70mmHg。患者既往患糖尿病5年,注射诺和锐控制血糖,2009年行胆囊切除术,否认肝炎及结核等传染病史,绝经6年。专科检查:胸廓无畸形,双乳对称,外观及皮肤无明显变化,双乳头无内陷及溢液,

  • 标签: 恶性梭形细胞瘤 乳腺 诊断 治疗
  • 简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居各种癌症死亡之首,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9%[1]。确诊的肺癌患者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2],确诊时往往已经是发病的Ⅲ或Ⅳ期,中位生存期约8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16%。化学治疗成为晚期患者的首选,中国原发性肺癌(2015年版)诊疗规范指出:目前晚期肺癌治疗仍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3],现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治疗 原发性肺癌 培美曲塞 化学治疗 吉非替尼
  • 简介:尽管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率并不高,在男性中只占1%左右,但却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备受重视的疾病之一,这是因为睾丸肿瘤有以下特征:1生殖细胞肿瘤是年轻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535岁好发,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在睾丸肿瘤的诊断、分期、风险评估、治疗效果及复发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3GCT是实体瘤综合治疗的成功典范,放疗、化疗及手术能达到95%的治愈率[1]。

  • 标签: 睾丸生殖细胞 年轻男性 睾丸癌 实体瘤 非精原细胞瘤 卡铂化疗
  • 简介:目的通过选择10nmol·L-1芬太尼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系CNE2和HONE1,研究芬太尼对鼻咽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鼻咽癌细胞系CNE2和HONE1,选择10nmol·L-1芬太尼分别作用于鼻咽癌细胞系30min和1h,Westernblot检测p-Src和Src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构建Src过表达质粒,转染鼻咽癌细胞系,观察鼻咽癌细胞形态,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10nmol·L-1芬太尼处理鼻咽癌细胞CNE2和HONE148h后,细胞呈现出类间质向上皮转化的形态特征,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加入芬太尼处理组的鼻咽癌细胞其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应用芬太尼分别处理鼻咽癌细胞30min和1h后,p-Src水平显著下调;此外,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rc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过表达Src的细胞中同时联合芬太尼处理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没有被抑制。结论芬太尼可能通过抑制Src通路活化抑制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

  • 标签: 鼻咽肿瘤 芬太尼 src族激酶类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造成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已是晚期且预后很差,但近十年来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并未使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获得突破性进展。因此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包括:EGFR抑制剂、间变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等,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用药和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本文将从这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适用范围、药物疗效等作一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 EGFR抑制剂 ALK抑制剂 MTOR抑制剂
  • 简介:目的:鉴定华佗再造丸中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化合物。方法:采用PC12细胞和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氧化损伤和缺糖缺氧再灌注(OGR)损伤模型测定,从中得到的72种单体成分中具有细胞保护活性和促神经细胞增殖活性的化合物。结果:可提高氧化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化合物有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可提高OGR损伤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单体有异甘草素、3-咖啡酰奎尼酸和人参皂苷Rb1。可促进正常PC12细胞增殖的单体化合物有人参皂苷Rg2、胆酸钠等8种化合物。可提高氧化损伤的bEnd.3细胞存活率的单体有槲皮素、芍药苷等6种化合物。可提高OGR损伤的bEnd.3细胞存活率的单体有槲皮素、人参皂苷Rg1等6种化合物。结论:除槲皮素对不同细胞不同损伤模型细胞均有保护作用,为广谱细胞保护剂外,其余化合物均有一定的细胞选择性或模型选择性保护作用,对神经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的化合物未见有细胞保护作用。这些结果为华佗再造丸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了进一步的药理学依据。

  • 标签: 华佗再造丸 单体成分 PC12细胞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全血细胞减少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肝硬化和感染均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当两者合并存在时将会进一步加重全血细胞减少的程度,这可能导致临床医生往血液系统疾病考虑,很容易早期误诊。本院近期拟诊1例多重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经多科室转诊后诊断明确,现回顾性分析该患者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防止误漏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多重感染 肝硬化 全血细胞减少
  • 简介:目的:探究微小RNA-29c(miRNA-29c)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表达水平对胶质瘤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标本80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分级标准,将组织标本进行分级,同时收集非胶质瘤组织标本25例作为对照组。将上述收集的组织标本制作为微组织阵列。同时切取5μm×5μm组织切片留用蛋白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免疫组化检测以及miRNA-29c原位杂交检测。结果非胶质瘤组织标本miRNA-29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胶质瘤组织标本表达,miRNA-29c表达水平随着肿瘤分化级别的提升而降低;非胶质瘤组标本CDC42表达水平明显低与胶质瘤组,且随着胶质瘤分化级别提高CDC42水平明显增加;miRNA-29c靶mRNA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人CDC42mRNA是miRNA-29c潜在的靶mRNA;人胶质瘤细胞U87MG经过miRNA-29cmimics转染48h后,转染组细胞miRNA-29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以及Scr转染对照组,通过转染方式可将miRNA-29cmimics成功转入人胶质瘤细胞U87MG,并且能够成功表达;miRNA-29cmimics转染组CDC42表达明显低于两对照组,在人胶质瘤细胞U87MG中miRNA-29c可以降解CDC42mRNA的表达,从而降低CDC42蛋白的表达水平;miRNA-29cmimics转染组人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在48、72、96h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Scr转染对照组,miRNA-29c可以有效的抑制人胶质瘤细胞U87MG增殖活性。结论miRNA-29c是人胶质瘤的有效抑瘤miRNA之一,miRNA-29c表达水平可作为临床上判断胶质瘤分化分级的参考依据,miRNA-29c表达水平的降低减少了对其下游基因CDC42的抑制作用,引起CDC42表达的异常增加,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研究结果显示miRNA-29c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微小 RNA-29c 细胞分流周期蛋白 42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研究miR-539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NCI-H358、NCI-H1650、NCI-H1299、HCC827)和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miR-539表达的差异;通过转染miR-539-mimics在NCI-H358细胞中上调miR-539的表达,并通过MTT和TUNEL法检测miR-539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358)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miR-539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539能显著降低非小细胞肺癌NCI-H358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增加其对地塞米松诱导凋亡的敏感性(P〈0.01,P〈0.05)。结论miR-539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 标签: 微RNA-539 非小细胞肺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五脏在情志活动中划分的职能不同,在情志病中伤及的部位也有所不同。现报道如下。1抑郁症发病情况与病因情况在探索一个疾病的过程中,清楚地掌握其发病及死亡情况是一项及其重要的工作。

  • 标签: 抑郁症 五脏功能 情志病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医院收治的130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分析。结果老年患者1年内死亡62例(47.7%);老年肾衰竭患者的死亡因素主要为心血管因素、脑血管意外、感染、电解质紊乱、严重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肿瘤。结论应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疗老年肾功能衰竭效果明显,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临床特点
  • 简介:近日,卫材肿瘤产业管线收获重大利好消息,其抗癌药Lenvima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去年,Lenvima(lenvatinibmesylate)相继在美国、欧洲、日本上市,用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迄今为止已经治疗了约900名患者,2016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13亿日元(约1200万美元)。

  • 标签: 晚期肾细胞癌 FDA Lenvima 抗癌药 分化型甲状腺癌 MESYLATE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份-2014年7月份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各30例,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非透析治疗,观察组则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率、血压、血肌酐、尿素氮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且见效快,治疗时间短。

  • 标签: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