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在中国建立的中文网页“博金斯基医院”称,其发明了几乎可以攻克人类癌症的基因机制,而治愈癌症的药物叫“抗瘤”。但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网站上,对“抗瘤”的介绍是:目前只是进行了临床二期试验,还不能真正上市用于治疗癌症病人。

  • 标签: 抗瘤酮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医学科学院 中文网页 基因机制 二期试验
  • 简介: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愈创甘油片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45:55);柱温:40℃,检测波长:275nm;结果:愈创甘油线性范围为53.86~143.62mg·L^-1,(r=0.9999)。结论: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对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 标签: HPLC 愈创甘油醚 含量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长托宁)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应用盐酸戊乙奎治疗,初治者:盐酸戊乙奎0.5mg肌肉注射,早晚各1次:效差者:盐酸戊乙奎0.8mg肌肉注射,早晚各1次。对照组20例,用强痛定50mg肌肉注射治疗。早晚各1次。按“痛经程度划分标准”分级,作为对痛经治疗疗效的评估标准。并建档进行远期跟踪观察。结果治疗组37例治疗1-2次症状基本消失,评分(3.6±1.1)分属显效;10例患者治疗一疗程后基本治愈,评分(5.0±1.9)分属有效;有3例患者治疗时症状改善,但反复发作,属效差。对照组用强痛定治疗后。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4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强痛定。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盐酸戊乙奎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七氟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时间段手术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选用异丙酚联合氯胺酮,观察组选用异丙酚联合七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术前,两组平均血压、心率数值比较,差异性无比较意义,观察组术前、术中平均血压、心率数值比较,差异性无比较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血压、心率数值低于对照组数值,对照组术中平均血压、心率数值高于术前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七氟在小儿临床外科麻醉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异丙酚 氯胺酮 七氟醚 外科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患者女,38岁。2000年3月18日因间断癫痫发作5年余就诊。5年前患者大便曾有绦虫节片史。查体:体重61Kg,精神尚可,反应稍迟钝,毛发正常,无头癣等其他皮肤病,心、肺昕诊正常,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可及,病理反射未引出。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脑CT提示:多发囊虫结节并囊虫钙化灶。给予患者吡喹片400mg口服3次/d,10d为1个疗程,在1个疗程后停20d,再进行第2个疗程,依次类推共进行5个疗程,时间持续5个月。

  • 标签: 吡喹酮片 致脱发 补体结合试验 病理反射 疗程 发作5
  • 简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henylMethylSilox-ane,30.0m×250.0μm×0.25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在0.00517~0.103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胡薄荷在0.0372~0.74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薄荷回收率为98.0%,RSD(%)=1.696;胡薄荷回收率为99.4%,RSD(%)=2.469。

  • 标签: 荆芥挥发油 薄荷酮 胡薄荷酮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联合孕三烯胶囊(内美通)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治疗,米非司组55例,给予米非司治疗3个月;联合用药组57例,给予米非司联合孕三烯胶囊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将患者的子宫容积和最大肌瘤的体积、雌激素、孕激素、血红蛋白进行对比,同时统计患者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个月后,2组患者的子宫容积、最大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米非司组(P〈0.05);雌激素、孕激素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和孕三烯胶囊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抑制子宫肌瘤,改善激素水平,效果显著。

  • 标签: 米非司酮 孕三烯酮胶囊 子宫肌瘤
  • 简介: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七氟吸入诱导气管插管末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手术60例,年龄〉65岁,ASAⅠⅡ级,随机于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A组)、地佐辛0.1mg/kg(D1组)或0.2mg/kg(D2组),10min后以七氟吸入诱导气管插管,记录注药前(T1)、注药后10min(T2)、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10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记录从注药开始到一次插管成功的时间(Ta),插管末七氟呼末浓度(MAC值)以及诱导相关不良反应。结果:3组血流动力学均较平稳,但D2组T4时的平均动脉压较A组、D1组明显降低(P〈0.05),T3心率明显低于T2(P〈0.05),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要强于A组和D1组。D2组T4时的MAC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患者插管后T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mg/kg地佐辛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七氟吸入诱导插管,降低七氟吸入诱导插管末的MAC值,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地佐辛 七氟醚 吸入麻醉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镜手术中低流量七氟所获得的麻醉价值。方法 本研究患者选自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共计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麻醉药物:低流量七氟)与对照组(n=32,麻醉药物:瑞芬太尼)。结果 相对来说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更为平稳,且拔管、苏醒、清醒时间均相对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

  • 标签: 低流量七氟醚 瑞芬太尼 腹腔镜手术 麻醉价值
  • 简介:目的:测定益肝颗粒中隐丹参和丹参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HanbonLichrospher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0nm;柱温为室温。结果和结论:隐丹参和丹参ⅡA分别在0.04~0.2μg、0.2~1.0μ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RSD=0.98%,n=5)、98.6%(RSD=0.84%,n=5)。此法简便、准确。

  • 标签: 益肝颗粒 隐丹参酮 丹参酮ⅡA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 简介:患者男,48岁。主因“HBsAg(+)30年,乏力、纳差10d”,于2006年3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0年前发现HBsag(+),肝功能正常,未进行过治疗。2年前因经常出现心慌,外院确诊“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未治疗。入院前1月患者自觉心慌加重,开始服用胺碘0.2g,3次/d。1周后因效果不佳,自行加量服0.3g,4次/d,服药3周后出现乏力、纳差。我院以“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不除外”收住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ALT349.5U/L,AST123.9U/L,T—BIL16.4μmol/L,D—BIL7.6μmol/L,HBVDNA5.57×10^5copies/ml,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e(+)。给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谷胱甘肽(阿托莫兰)静脉滴注保肝治疗,胸腺五肽、免疫调节剂治疗。

  • 标签: 胺碘酮 急性肝炎 HBSAG(+) HBSAG(+) HBeAg(-) 保肝治疗
  • 简介:  米非司(mifepristone)简称RU486,是1981年由法国Roussel-Uclaf公司研发出的一种抗孕激素受体的甾体类药物,国产商品名为米非司、息隐、含珠停.米非司由于其化学结构中第11位的[4-(N,N-二甲基氨基)]苯基基团的特点,与孕酮受体的亲和力为孕酮的3~5倍,在与孕酮竞争受体时占优势而成为孕酮拮抗剂,其本身并无孕酮活性,它是在受体水平上的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拮抗剂,对正常妇女的垂体促性腺系统、卵巢、子宫内膜功能均有影响.  ……

  • 标签: 临床应用 米非司酮临床
  • 简介:患者男,6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4年,加重11d”于2006年6月20日入院。患者于1982年起无诱因下出现心悸、胸闷、头昏,在当地医院经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予毛花苷丙静注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此后症状经常发作,多次到当地医院治疗,静注毛花苷丙后均能缓解。近4年一直口服胺碘(AMD),症状控制良好。剂量100-400mg/d,其中200mg/d,已连续3年。服AMD前查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

  • 标签: 胺腆酮 甲状腺功能亢进
  • 简介:柯大夫:我怀孕40多天时,出现阴道流血。由于我之前有过一次流产经历,所以医生建议我注射黄体保胎,直到孕12周。我很担心,长期注射黄体会不会对胎儿健康造成影响?

  • 标签: 胎儿健康 黄体酮 安胎 长期注射 阴道流血 柯大夫
  • 简介:洛芬是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s)、促炎肽和/或脂氧化酶(LOXs)的活性,从而抑制致炎性物质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s)及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使缓激肽释放减少,产生显著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洛芬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定量地取决于药物的酸性,对白细胞介素-8(IL-8)诱导的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增强其抗炎活性。洛芬的抗炎活性可能还与各种活化剂所引发的清除活性氧(ROS)、活性氮(RNS)及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突变的能力有关。洛芬因抑制COX-2活性而降低内源性PGF2α浓度,有诱导癫痫发作的潜在风险。局部用洛芬,可因为Ⅰ型游离自由基的作用而引起光敏毒副反应,还可因分子结构中分离的羧基而导致接触性皮炎反应。该文系统地综述近年来洛芬的药动学、药效学和药理毒理研究进展,重点从化学本质上揭示其产生药理、药效和毒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设计、开发洛芬类新产品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物 酮洛芬 环氧合酶 脂氧化酶 二苯甲酮生色基团 光敏毒性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