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形成早期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FMA评分与BI评分显著要高.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 护理方法 效果
  • 简介:探讨药学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作用。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1~6月出院病例300例作为干预前组,抽取2016年1~6月出院病例300例作为干预后组。对药学干预前后的用药合理性、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经药师对临床治疗进行药学干预后,医嘱不适宜例数较干预前下降71.6%,不适宜医嘱条数下降82.7%;不良反应例数较干预前减少30.3%;患者住院费用也较干预前平均减少1852.23元(13.84%);但药学干预后未对疗效造成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对促进脑梗死患者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药师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观察与探究APACHEⅡ评分对ICU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6例ICU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APACHEⅡ评分对36例ICU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的效果.结果APACHEⅡ评分〈10分组、APACHEⅡ评分为10~19分组、APACHEⅡ评分为20~29分组、APACHEⅡ评分≥30分组的各组病死率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75~85岁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病死率与〈65岁组、65~74岁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APACHEⅡ评分对ICU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 标签: APACHEⅡ评分 ICU 脑梗死 预后
  • 简介:脑卒中肢体的偏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康复治疗不仅要促进肌力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促进肌肉运动高级神经控制的重建。脑卒中三级康复中的“一级康复”指的就是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恢复的理论基础是基于Brunnstrom提出的六阶段过程。

  • 标签: BRUNNSTROM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 死后 脑梗 肌肉运动
  • 简介: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阿托伐他汀钙片、依达拉奉治疗,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200mg口服,3次·d-1,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d进行血清SOD、NSE含量的测定,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7、14d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3、7、14d血清SOD水平明显增加、NSE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脑损伤,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 标签: 丁苯酞软胶囊 急性脑梗死 超氧化物歧化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简介:目的观察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行精细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院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为93.3%和11.1%,对照组为77.8%和31.1%,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脑梗死患者行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 标签: 重症脑梗死 精细化护理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的83.05%(P〈0.05)。护理前2组患者QO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在治疗期间易出现并发症,为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细节化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静脉溶栓 细节化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脑疝、血压、手术、颅底骨折、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GCS评分≤8分、脑疝、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5个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GCS评分≤8分、脑疝、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4个因素为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评分、脑疝、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为PTCI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中重型颅脑损伤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步长脑心通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法130例脑梗死患者,依照治疗差异将其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各65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步长脑心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9%显著高于参照组8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经步长脑心通治疗的临床效果可观,患者临床症状可得到尽快改善,建议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步长脑心通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经TCD检查,对照组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异常检出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频谱异常等)为91.0%,明显高于对照组异常检出率(腔隙性梗死灶)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能够显著反映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区域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临床价值显著.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检查其异常检出率较之CT检查更高,所显示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更加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经颅多普勒超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互关系。方法将医院收治的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A组,将同期收治的单纯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B组,将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C组。测定3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利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CIMT,分析血压、血脂、Hcy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体质指数(BMI)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B、C组,B组TG、TC、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B、C组,B组HDL-C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cy及CIMT值均高于B组、C组,B组Hcy、CIMT值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r=0.451,P〈0.05)。结论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及时降低Hcy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加强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监测可以提高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能力。

  • 标签: 高血压 H型 脑梗死 急性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均治疗14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疗效,治疗前后ESS评分、SF-36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ESS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3、7、14d的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各项得分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SF-36各项得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及精神健康上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用药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磺酸钠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5月在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7、14d后两组患者的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血清炎症因子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NIHSS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14d后,两组NT-proBNP水平、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7、14d后,观察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hs-CRP、IL-6、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14d后,两组的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3个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血清炎症因子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躯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分析32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证实患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7.1±3.2)岁。3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发病前均无躯体疼痛,主要症状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11例患者有一种或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偏瘫14例,失语7例,其他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复视、眩晕、构音障碍、单眼黑朦等。外周血D-二聚体增高20例,CA-l25增高22例,CA-l99增高2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均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20例累及双侧前循环和后循环,12例累及双侧前循环。病灶累及小脑半球2例,大脑半球脑叶皮层下14例;大脑半球深部7例,基底节、丘脑、内囊各2例,脑干3例。心脏彩超均无发现异常,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7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27例头部DWI出现2个以上同一颅内不同动脉供血区的分散小病灶。肿瘤类型按部位,肺癌最多见,按病理类型分腺癌多见。恶性肿瘤确诊时间多为脑梗死发生后3-14d,确诊时14例已发远处转移。脑梗死后30d,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19例,死亡1例。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脑内多发性脑梗死灶、血液高凝状态均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的安全性尚待研究,临床目前偏向于接受重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躯体恶性肿瘤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血塞通与依达拉奉医治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成效。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病患为考察目标,选取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医治,而实验组患者使用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进行医治,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结果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选用血塞通与依达拉奉为治疗药物,给予脑梗死患者注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血塞通 依达拉奉 效果
  • 简介: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舒血宁注射液单用与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中外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10月,查找舒血宁注射液单用与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按Cochrane手册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2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比值比(OR)合并值为4.51(95%可信区间为3.16~6.4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加权均数差(WMD)合并值为-0.91(95%可信区间为-5.55~3.72)。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舒血宁注射液,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由于现有的研究方法学质量均较低,上述结论仍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 标签: 舒血宁注射液 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梗死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其病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辽宁省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血清HbA1c水平分为HbA1c正常组50例和HbA1c升高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析HbA1c水平与病情的关系。结果HbA1c升高组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HbA1c正常组(P〈0.01)。脑梗死体积越大HbA1c水平越高(P〈0.05)。HbA1c升高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高于HbA1c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于HbA1c正常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bA1c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预后较差。HbA1c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评判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糖化血红蛋白 神经功能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轻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及其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值和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得值及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按N1HSS的评分值和CD63、CD62P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及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抑制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轻度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利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颞浅动脉、硬脑膜贴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5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颞浅动脉、硬脑膜贴敷(手术组)21例,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33例.以生存率和恢复良好率评定2组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组生存19例(90.47%),按GOS预后评分其中1级2例(9.52%),2级3例(14.28%),3级9例(42.8%),4级5例(23.8%),5级2例(9.52%l内科保守治疗组生存26例(78.79%),按GOS预后评分其中1级7例(21.21%),2级19例(57.5%),3级4例(12.1%),4级3例(9.09%),5级0例,2组不同治疗方法相比较,生存率和恢复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标准大骨瓣减压加颞肌、颞浅动脉、硬脑膜贴敷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大骨瓣减压 颞肌 颞浅动脉 硬脑膜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