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单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妥乐平 椎旁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方法对于心内科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15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AG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比对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T≧1.0mm以及斑块形成的比例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颈动脉评分系数和斑块数量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动脉斑块者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4.2%(81/86),特异性为57.8%(37/64),阳性预测值是75%,阴性预测值是8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预见的有效的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 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孕妇产前血型免疫学检测对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意义,特别是对含有不规则抗体及其效价异常的个体进行动态测定效价值,协助HDN的早期诊断。方法:对748例孕妇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使用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血清抗体筛选、鉴定及效价测定,并跟踪随访。结果:有21例样本含有不规则抗体,抗体类别以Rh系统不规则抗体为主;有340例夫妇ABO血型不合,进一步测定IgG抗-A(B)效价,其中IgG抗-A(B)效价≥1:64的样本119例,〈1:64的样本221例。结论:开展孕妇产前免疫学检测,特别是对RhD阴性及0型孕妇进行定期不规则抗体及效价检测,对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 免疫抗体 孕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日,广东省和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打击利用互联网制售假药专项行动,根据分析排查获得的网上违法线索,深挖隐藏在背后的违法犯罪团伙,配合公安机关成功破获14起网络制售假药案件,捣毁制售假药窝点1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人,缴获各类假药40余种,涉案金额3000万余元。

  • 标签: 制售假药 严厉打击 网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药品监管部门 违法犯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及阐明在绝经后跌倒骨折妇女及跌倒无骨折妇女人群中,血液循环中骨硬化蛋白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试图了解骨硬化蛋白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生化标记物来预测脆性骨折。方法本次采用横向双盲前瞻性研究,对对50名健康的绝经前妇女(A组)、50名绝经后跌倒股骨颈骨折妇女(B组)及50名绝经后跌倒无骨折妇女(C组)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骨代谢标志物(CTX1、CTX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P1NP、RANK、RANKL)及骨密度(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和L1-L4)。结果三组骨硬化蛋白、骨钙素、CTX1、CTX2、b-ALP、P1NP、RANK和RANK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B组及C组的硬化蛋白没有统计学差异。相对于A、C两组,B组中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L1-L4部位的骨密度显著降低,且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组及C组的硬化蛋白显著升高(488.52±164.53pg/ml,454.65±111.46pg/ml,P<0.001)。但B、C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硬化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r=-0.228;P=0.004)、平均转子骨密度(r=-0.199;P=0.002)和平均全髋骨密度(r=-0.273;P<0.001)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由于绝经后妇女中,骨折人群与未骨折人群血清骨硬化蛋白无统计学差异,因而硬化蛋白无法预测脆性骨折风险。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硬化蛋白 绝经后 骨脆性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美托洛尔用于治疗心脏神经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除不用美托洛尔外,其余治疗均相同。观察两组的心慌、胸闷、气短、胸部隐痛等的症状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的心慌、胸闷、气短、胸部隐痛的症状改善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用于治疗心脏神经症可明显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美托洛尔 心脏神经症 疗效
  • 简介:目的讨论循证护理运用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作出相应的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共100例。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护理;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相关的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压疮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值得临床的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神经内科 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 简介:目的:采用直接肤段结合方法(DPRA)考察两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评估该方法在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检测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运用HPLC法,通过测定两种中药注射剂对半胱氨酸多肽和赖氨酸多肽的消耗,来推测其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结果:两种中药注射剂对半胱氨酸多肽和赖氨酸多肽均有不同程度的消耗,预示有潜在的致敏性。结论:该方法可以作为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预测方法。

  • 标签: 直接肽段结合方法 中药注射剂 过敏反应 预测
  • 简介:目的评价温针灸对完全离断周围神经显微手术修复后的功能康复作用。方法将大鼠坐骨神经横断,经显微手术缝合后在电针基础上加入温针灸疗法,观察术后4、8、12周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变化,测定术后12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结果术后4周温针组SFI与模型组和单纯电针组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术后8周温针组SFI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电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温针组和单纯电针组均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两组组间比较,温针组SFI及MNCV虽优于单纯电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对离断坐骨神经的术后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

  • 标签: 温针灸 坐骨神经离断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总结神经内科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癫痫并发偏头痛患者38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单纯癫痫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癫痫临床分型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全面性发作患者、单纯部分发作患者、部分继发性全面发作患者以及复杂部分发作患者的占比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脑电波检查显示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与病程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容易出现并发偏头痛,偏头痛的并发症发作用于癫痫,影响癫痫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增加治疗的难度,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临床上应对单纯癫痫和癫痫并发偏头痛进行区分治疗。

  • 标签: 癫痫 偏头痛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8月建工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三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失患者实施三级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缺失 康复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病例:患者,女,76岁。因“胸闷、憋气7天”于2015年11月12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10年前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治疗,好转出院后逐渐出现胸闷、憋气等不适,活动后症状加重,近7天症状明显加重,夜间不能平卧。既往有高血压3级,冠心病病史10余年,平时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间断服用阿司匹林、呋塞米、螺内酯,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体温(T)36.8℃,脉搏(P)80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75/95mmHg,神志清,精神可,口唇轻度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左心衰,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为Ⅲ级。给予赖诺普利片(起始剂量5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0.1g,qd)、氢氯噻嗪片(50mg,qd)治疗。2015年11月12日晚患者第1次服用赖诺普利片30min后,出现眼睑、下唇肿胀,继而发展至喉部水肿,表现为喉咙紧缩感、呼吸不畅、憋闷。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并给予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注射,10min后患者呼吸顺畅。患者入院前长期服用降压、利尿等药物,未出现不良反应。入院后饮食无异常改变,病房内无特殊过敏原,第1次服用赖诺普利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症状。因此,首先考虑为药物赖诺普利所致血管神经性水肿,立即停用该药,余治疗无变化,于次日上午患者肿胀明显缓解,2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 标签: 血管神经性水肿 赖诺普利 阿司匹林肠溶片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药物过敏史 长期服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采用针刀加手法整复法进行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08月~2015年08月以来,在成人康复科进行治疗的75例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分别给予其单纯针刀法和针刀加手法整复法进行临床治疗,并对比、分析和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56%)较之对照组患者(76.67%)显著偏高,两组对比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刀加手法整复进行诊治,其效果显著,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顽固性面神经麻痹 针刀 手法整复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胃肠营养在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喂入肠外营养,对照组4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及颅内压,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GO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能较好适应早期胃肠道营养,并且治疗组患者在血常规、血生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GO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营养对神经外科术后重症患者营养指标的稳定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早期胃肠营养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早期胃肠营养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神经科重症患者护理意外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预防对策,为治疗神经科重症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0年10月-2016年3月收治的神经科重症患者临床资料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应用就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后的效果。结果危险因素活动能力、吞咽能力、意识状态;实验组护理意外情况发生率为10.00%(6/60),对照组护理意外情况发生率为36.67%(22/60),实验组护理意外情况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科重症患者护理意外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活动能力、吞咽能力、意识状态等。

  • 标签: 神经科重症患者 护理意外发生 相关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危重症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500例留置中心静导管患者,采用改良危重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分数≥15分则发生感染的高危分值,将40例≥15分患者纳入观察组,并与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15分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80%患者的改良危重评分≥15分,给予这些患者集束化护理,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使用率下降至60.55%,感染率下降至0.22%。结论改良危重症评分系统在预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慢性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与脑梗死病灶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通过降低脑梗死病灶体积,从而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尤瑞克林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