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乔尔有一位温柔的妻子,每当他为一些事情痛苦时,她都会温柔地予以化解。有一天,当乔尔的妻子帕蒂又听到丈夫为琐事痛苦时,她脱口而出:"上帝啊,应该有人给你颁发一项奥斯卡奖,名为‘最好的受难主角奖’。""那么,为什么你不颁给我?"乔尔问她。

  • 标签: 奥斯卡奖 给你 相信你 我爱你 萨拉 兰克
  • 简介:吸入疗法已经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压力定量吸入、干粉吸入和雾化吸入药等。其中雾化吸入药由于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几年来其临床应用药物种类、治疗疾病类型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笔者就雾化吸入药的原理、现状及相关临床应用进展等进行综述。

  • 标签: 雾化吸入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院外PICC带管患者管道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由PICC维护护士组织开展为期8周的社区护理干预活动,每2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1-1.5h,共活动4次。对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PICC带管患者导管维护知识知晓程度和维护行为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活动结束2周后,PICC带管患者在社区护理干预后导管维护知识知晓度和维护依从性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维护护士主导的社区护理干预覆盖面广,对于提高PICC带管患者导管维护知识知晓度和维护依从性有明显效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SD大鼠连续静脉给予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13周的毒性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190只,雌性各半,分为溶媒对照组、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市售对照80mg·kg-1组、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80、20、5mg·kg-1组及注射用雷贝拉唑钠、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各剂量毒代卫星组,每天药1次,连续药13周,停药恢复4周。试验期间,全部动物每周称量体重和摄食量,药13周及停药恢复4周时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剖检摘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卫星组动物分别于首次和末次药后颈静脉采血进行毒代动力学检测。结果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80、20mg·kg-1剂量下可导致大鼠出现呼吸急促、步态不稳、俯卧不动等症状,血液中RBC、HGB、HCT含量降低、甲状腺出现小滤泡形成增多,停药4周后血液学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但甲状腺病理学改变未能完全恢复。结论重复静脉注射给予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80、20mg·kg-1剂量下可导致SD大鼠红细胞相关指标可逆性改变、甲状腺病理改变。

  • 标签: 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 注射用雷贝拉唑钠 重复给药毒性 毒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比较。方法选择90例足月顺产初产妇,按照镇痛方法分为3组PCIA组30例;PCEA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3组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CEA组与PCIA组两组均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PCEA组明显优于PCIA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CIA组最明显的不良反应为镇静、嗜睡等;各组新生儿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瑞芬太尼药物镇痛作为一种国内新型镇痛方式,镇痛效果虽然稍逊于腰硬联合阻滞,但是其作用迅速、不影响产程、安全可靠并且操作简单,更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 标签: 瑞芬太尼 硬膜外镇痛 自控镇痛 分娩镇痛
  • 简介:目的: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sanalysis,RCS)在病区患者药错误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6月间医院住院病区患者药错误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前后药错误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前药错误错误发生率为1.089‰(29/26632),应用后的发生率为0.153‰(4/26217),后者优于前者经组间数据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用前用药错误原因分析上,主要是未落实查对制度、不熟悉药理知识、医嘱处理不规范、患者多和工作量大、交接班不仔细等。结论: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病区药错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与管理,能够使各项药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纠正,提高用药安全,降低病区患者药错误的发生率,这是保障病区患者药准确的重要举措。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不良事件 病区管理 给药错误
  • 简介:目的:评价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入药对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缓解作用及其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系统护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为75.56%(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为22.22%(P〈0.05)。结论:采用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入药并辅于系统护理干预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可以缓解癫痫症状的持续状态;此药方法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咪达唑仑 护理 小儿 癫痫 静脉泵入
  • 简介: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其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无蓄积、清除速度快等优点,可以达到麻醉术后早期苏醒的目的[1]。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血药浓度迅速降低,易造成患者术后伤口的剧烈疼痛,且疼痛又会引起苏醒期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加强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的管理是提高麻醉效果的关键[2]。地佐辛作为一种κ受体激动剂被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中,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还能够对μ受体产生拮抗作用,且成瘾性非常小,但是对于其正确的应用方式尚无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地佐辛不同药方式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苏醒期拔管及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不同药 佐辛 复合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氨甲环酸药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1月行THA的RA15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氨甲环酸药情况分为研究1组52例、研究2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研究1组于术前30min和术后6h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研究2组于术前30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照组术前30min及术后6h均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观察3组围术期失血情况,记录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最大减少值;分析手术前后手术侧肢体周径差值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研究1、2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输血率和输血量均少或低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均少或低于研究2组(P〈0.05)。研究1、2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少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少于研究2组(P〈0.05)。3组术后24h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但研究1、2组高于对照组,研究1组高于研究2组(P〈0.05);围术期血红蛋白最大减少值研究1、2组低于对照组,且研究1组低于研究2组(P〈0.05)。3组术后24h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术前(P〈0.05)。3组手术前后手术侧肢体周径差值及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A围术期内予以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能有效改善RA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且术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较低,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氨甲环酸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失血 手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1例60岁老年男性患者,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及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植入术,术后颅内感染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笔者对该例颅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运用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学(PD)理论,从药物选择、药剂量、药间隔等方面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实施全程药学监护,以期为临床药师如何针对特殊感染人群进行药学监护提供新思路。

  • 标签: PK/PD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颅内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药时机对腹腔镜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为预防及减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急诊手术,芬太尼、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及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B组患者在术毕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观察指标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阿托品及麻黄碱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A组术前分别为(7.84±2.80)、(8.12±2.97)、(47.11±12.93)ng·L-1、(0.97±0.30)mg·L-1,术后24h分别为(24.11±10.73)、(20.95±14.61)、(113.26±23.85)ng·L-1、(1.45±0.39)mg·L-1,B组术前分别为(7.91±2.45)、(8.04±3.05)、(44.72±13.65)ng·L-1、(0.99±0.37)mg·L-1,术后24h分别为(32.73±13.64)、(33.47±23.74)、(95.60±21.39)ng·L-1、(1.94±0.86)mg·L-1,两组术后24h时以上指标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4h时IL-6、IL-8及TNF-α水平低于B组(P〈0.05),IL-10水平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24h时VAS评分及24h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患者帕瑞昔布钠在麻醉诱导前药较术毕药更有利于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抑炎因子浓度,用药时机对术后镇痛无影响。

  • 标签: 阑尾炎 药物时间疗法 帕瑞昔布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目的:对接受紫杉醇联合顺铂3周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代动力学差异进行研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紫杉醇关键药代动力学参数Tc〉0.05(血浓度0.05μM以上时间)与临床毒性的相关性,为紫杉醇的治疗药物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纳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紫杉醇化疗后(24±6)h的血药浓度,采用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计算出Tc〉0.05值,同时观察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按照NCI-CTCv4.0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进行分级、结果:全组16例患者共进行32次化疗,有效周期29次(可测算出Tc〉0.05),共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无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将患者按照紫杉醇在体内暴露情况分为两组:正常暴露组和高暴露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3),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483)。对两组Ⅲ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两组间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通过测算紫杉醇Tc〉0.05值可以了解紫杉醇在患者体内的暴露情况,从而判断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但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有限,尚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紫杉醇 药代动力学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