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道护理改进措施在心脏监护室患者多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就诊的75例心脏监护室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常规组给予常规管道护理措施;改进组给予管道护理改进措施。评价(1)管道管理满意率;(2)管道交接班时间、患者生存质量评分;(3)非计划拔管、管道脱出、堵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改进组患者管道管理满意率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2)改进组管道交接班时间明显较短,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P<0.05;(3)改进组非计划拔管、管道脱出、堵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管道护理改进措施在心脏监护室患者多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缩短交接班时间,减少非计划拔管、管道脱出、堵塞等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升其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管道护理改进措施 心脏监护室患者 多管道安全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式腹带在腹部手术患者管道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实施腹部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式腹带,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腹带,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现象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两组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状况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对腹部手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使用改良后的腹带,能有效降低不良状况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应用中有深刻意义。

  • 标签: 腹部手术 管道护理 改良式腹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实例来检验询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方法本文选取了来我院胃肠外科治疗的患者90例来进行研究,按照奇偶数划分为询证护理组45例,常规护理组45例,常规护理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询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了询证护理方法。结果询证护理组SAS与SDS分值均低于常规护理组,询证护理组的不良事件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且满意度较高。结论询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得以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于推广。

  • 标签: 胃肠外科 询证护理 管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便民箱”住院患者生活带来的价值。方法从病人住院开始,告知护士站安置便民箱(主要告知便民箱所具有的物件和获取物件的规则)的消息,并供患者使用。之后,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20~70岁的住院患者200名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从200名不同人群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知,“便民箱”被使用的频率较高(统计数据P<0.05)。结论通过安置“便民箱”为住院患者提供生活便民服务,住院患者带来较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便民箱 实用价值 偿还机制 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住院新生儿70例随机分两组。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组行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发生率。结果人性化护理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人性化护理组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管道脱落发生率,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新生儿家长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新生儿皮肤抓伤 管道脱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持续湿化加压氧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例)使用间断性湿化氧干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0例)采用持续湿化加压氧干预+舒适护理操作,对比两组患者分别在气管切开后不同时段痰液粘稠度情况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第3d、第5d、第7d对照组患者痰液呈重度粘稠率依次为56.67%、33.33%、16.67%,观察组为36.67%、13.33%、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16.67%,对照组为40.0%,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持续湿化加压氧治疗气管切开患者能快速稀释痰液,方便排痰,值得推广。

  • 标签: 持续湿化加压给氧 气管切开手术 间断性湿化给氧 粘稠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环(PDCA)护理管理措施在规范使用抗生素药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通过医院HIS系统回顾性查询2015年4月-6月份的抗生素使用间隔时间的数据为对照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使用抗生素后的数据为观察组。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PDCA 抗生素 给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64例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接受耳后注射治疗,另一组患者接受鼓膜穿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听阈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10d时,注射组听阈显著较穿刺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患者听阈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注射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存在轻微眩晕,并发症发生率为6.25%;穿刺组中2例患者发生头痛,3例患者鼓膜穿孔不愈,1例患者耳痛,1例患者中耳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注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穿刺组(P<0.05)。结论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药治疗突发性耳聋均可起到良好的远期效果,但耳后注射可较鼓膜穿刺更早的回复听力,且并发症也较鼓膜穿刺少。

  • 标签: 耳后注射 鼓膜穿刺 突发性耳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药时间口服依那普利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内科住院病区收治的5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于清晨7时口服依那普利,另一组于晚19时口服依那普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4周治疗后复查发现,两组患者白天平均血压水平下降无明显差异,晚上血压平均血压水平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依那普利,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给药时间 依那普利 非杓型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新生化颗粒不同药方式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共收治符合早期药物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的第4天开始服用新生化颗粒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的第1天开始服用新生化颗粒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孕囊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时间、阴道流血量和月经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孕囊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和月经恢复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阴道流血量上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新生化颗粒进行辅助治疗可确保药物流产效果,对缩短孕囊排出时间和阴道流血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在药物流产第1天开始服用,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化颗粒 不同给药方式 药物流产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前列地尔静脉药所致静脉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策略。方法选择需要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静脉药所致静脉炎胡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分级,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静脉注射优于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时间2~5分钟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低于静脉注射时间10~25分钟患者,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减少血管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

  • 标签: 前列地尔 影响因素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采用不同药途径在小儿哮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间接收的80例小儿哮喘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用药,观察组采用雾化吸入用药,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氨溴索采用不同药途径在小儿哮喘中的临床效果不同,雾化吸入药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因而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盐酸氨溴索 不同给药途径 小儿哮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麻醉诱导前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10mg是否可以有效地降低经腹子宫全切术后自控镇痛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方法ASA分级I~II级,择期行全麻下经腹子宫全切术的病人80例,所有病人静脉使用芬太尼自控镇痛。采用密闭信封法随机分成地塞米松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各40例,实验实施者和数据采集者均不知道具体的分组情况。所有病人在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2ml溶液(在D组则为地塞米松10mg,在N组则为生理盐水2ml)。术毕待患者Aldrete评分达9分以上时送回病房,同时接上自控镇痛泵。在手术结束后1h、4h、8h、24h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PONV进行评分,记录PONV的发生的例数和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麻醉诱导前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10mg可以有效地降低经腹子宫全切术后自控镇痛的病人PONV的发生率(P<0.05)。结论地塞米松预防性药可以显著减少病人术后自控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发生的次数和程度,方法简单可行,值得在术后自控镇痛病人中应用。

  • 标签: 地塞米松 病人自控镇痛 术后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