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黏蜡在根模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2颗经完善根治疗的残根残冠用黏蜡制作蜡桩,再以琼脂及藻酸盐材料印模,观察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用黏蜡制作根桩的42颗残根残冠均一次成功.结论:黏蜡用于根模简单可靠.有利于保存较多的牙体组织,提高根模的成功率.

  • 标签: 黏蜡 根管取模 临床应用 义齿 根管预备
  • 简介:目的探讨根显微联合超声技术在阻塞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根阻塞患者89例(89颗患牙),共134个根因钙化、器械折断、塑化治疗、折断根桩等原因造成根阻塞,在根显微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根治疗,统计成功率。结果有71颗患牙(107个根)完成根治疗,成功率为79.8%;根再通率为79.9%。其中钙化根的再通率为85.3%.器械折断根再通率为76.5%,塑化根的再通率为73.0%,折断根桩的根再通率为100%,折断根桩的根再通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超声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阻塞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根管显微镜 超声根管技术 根管阻塞 根管治疗
  • 简介:近15年来,影响根治疗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手术显微的引入和推广应用。手术显微多级放大功能和良好的照明技术,使医生能够看清髓室底及根管内部结构,精确定位手术位置,把握操作细节,从而改善并提高根管治疗的质量。显微根治疗可以对传统根治疗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的病例包括根遗漏、塑化根、钙化根、根台阶形成、器械断针、侧壁穿孔等进行治疗,使更多患牙得以保留。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根手术显微的组成、显微治疗辅助设备器械的功能和显微在疑难根治疗中的应用等进行评述。强调根显微在疑难病例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在进行显微根治疗前须进行显微应用技巧培训。

  • 标签: 手术显微镜 牙髓病学 根管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内辅助下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的可靠性.方法:18例颌面部良性肿瘤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5-34岁,平均16.8岁.前额部纤维瘤3例、脂肪瘤4例;颧部脂肪瘤2例、肌内静脉畸形3例、皮样囊肿6例.肿物大小1.7cm×2.2cm-2.0cm×3.2cm.全部病例在内辅助耳屏前或发际切口切除.结果:全部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时间45-75min,平均54min.中出血量6-15mL,平均8.5mL.手术过程顺利,切口一期愈合.随访2-8个月,肿瘤无复发,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结论:内辅助耳屏前或额部单通道小切口切除颌面部良性肿瘤安全、可靠,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

  • 标签: 内镜技术 良性肿瘤 颌面部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取出牙齿断根的手术方法。方法对在拔牙过程中断根进入上颌窦的13例患者中的15个牙根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行鼻道入路上颌窦开窗鼻内窥镜直视根。结果13例患者中的11例均快速取出断根;2例患者由于断根位于窦黏膜未进入窦腔而未取,长期观察无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经观察均无继发上颌窦炎及上颌窦瘘的发生。结论采用鼻内窥镜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鼻内窥镜 上颌窦 断根
  • 简介:与手用不锈钢器械相比,镍钛机用器械具有良好的超弹性、形态记忆功能,因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然而镍钛机用器械的分离也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了改善其安全性,根预备器械不断发展创新,新型镍钛根器械也在不断涌现。本文从镍钛器械几何形状、运动方式、机械物理性能以及根预备混合系统4个方面介绍目前常见的以及新型镍钛器械特性。

  • 标签: 镍钛机用器械 根管预备 机械性能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内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内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 标签: 3D打印 内镜 颧骨颧弓骨折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短期扩张牙周袋后行龈刮治根面平整治疗老年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中、重度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28颗患牙,行短期扩张牙周袋后龈刮治根面平整,或常规龈刮治根面平整,记录比较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短期扩张牙周袋后龈刮治根面平整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方法。结论:对于不愿做牙周手术的中、重度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用短期扩张牙周袋后龈刮治根面平整代替常规龈刮治根面平整

  • 标签: 老年人 牙周炎 牙周袋 龈下洁治术 根面平整术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简单的重建牙槽嵴技术。腭部骨可以用来即刻重建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区术后反应轻的优点。材料和方法17名患者(男性10人,女性7人),治疗时间1年以上。使用环形钻从上腭穹窿部核状骨重建美学区域的牙槽嵴。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骨缺损的类型和位置、骨的大小、是否同时拔牙、是否即刻种植、是否需要软组织瓣覆盖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骨的平均长度12.5mm(长度范围9~14mm)。平均宽度7.3mm(宽度范围5~9mm)。在11个病例中,采用了拔牙后旋转腭侧带蒂的结缔组织瓣技术。没有患者出现骨区不适。16名患者成功的完成了单牙的种植修复。讨论骨重建的最佳材料是自体骨,而且应该在骨简单、术后反应小的部位骨。使用上腭区核状骨重建牙槽嵴具有以上的全部优点。结论在这篇初步的研究中,介绍了一种新的重建牙槽嵴的技术。“上腭区核状骨”重建牙槽嵴具有骨简单、有效、骨区术后反应轻的优点。可以对牙槽嵴的缺损进行三维重建。

  • 标签: 牙槽嵴 骨重建 取骨 上腭 术后反应 即刻种植
  • 简介:目的探讨甘氨酸龈喷砂联合引导组织再生(GT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性。方法28例伴有牙槽骨吸收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种植体(共34枚)分成2组,分别行GTR,其中试验组(n=18)在中使用甘氨酸龈喷砂系统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对照组(n=16)采用塑料刮治器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在治疗前(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检测,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每个时间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自身对比,并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基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PLI、BI、PD、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均较治疗前(基线)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BI、PLI、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5.103,PBI=0.031;tPLI=5.556,PPLI=0.025;tPD=4.440,PPD=0.043;tCAL=4.879,PCAL=0.034)。患者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994,PPD=0.033;tCAL=4.831,PCAL=0.035)。患者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302,PPD=0.046;tCAL=4.325,PCAL=0.048)。患者治疗后6及1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的PLI和BI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在治疗后3、6、12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31,P3=0.035;t6=4.412,P6=0.044;t12=5.087,P12=0.031)。结论在改善种植体周围炎炎症水平及促进牙槽骨再生方面,甘氨酸龈喷砂联合GTR较机械刮治联合GTR更具优势,可�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术 牙龈下刮治术 种植体周围炎 甘氨酸龈下喷砂
  • 简介:来自下颌磨牙后区的含骨皮质及骨松质的骨块对于重建缺损的牙槽嵴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伤害.必须了解局部的解剖结构,采取适当的外科手术方法并慎选外科器械。本文的目的是对使用环钻在磨牙后区安全获取含骨皮质及骨松质骨块这一外科技术进行科学的论证。牙槽骨缺损包含缺损范围及严重程度两方面的内容,它常伴随着牙齿缺失、牙周疾病、外伤及先天性疾病。不同的骨移植材料及技术被应用于重建缺损的牙槽骨,如自体骨、异体骨移植物及异种材料。但使用自体骨仍是口腔及颌面部骨移植的金标准.这源于其优良的骨引导及骨诱导性所产生的较好的预后效果。口内和I:3外的一些区域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供区,这些区域的选择取决于它们能为牙槽嵴重建所提供的骨量的多少、骨的形态、类型及并发症、费用及外科手术的便利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口内供区优于口外供区在于前者手术入路方便.移植骨吸收量最少,且并发症及费用也相对少。口内供区包括颏部、下颔骨体、磨牙后区及升支区、上颌结节及颧骨区。一些学者强调了磨牙后区及升支区骨的益处.如术后并发症较少,供区愈合时间较短及移植术后骨吸收量最少。然而,在骨过程中是否会伤及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仍不很明确,因此遵循合理的外科手术原则是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骨移植材料 磨牙后区 外科器械 颌面部 取骨 下颌
  • 简介:随着口腔修复技术及理念的发展,龈残根的保存修复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口腔医生重视。在桩冠,覆盖义齿,套筒冠等的修复中,存留牙通过桩一核一冠修复,恢复或部分恢复牙体外形,从而起着很重要的固位及修复外形作用。龈残冠残根的保存治疗方法很多,其治疗的关键是其固位及抗力形的设计。作者通过牙冠延长,重建龈下生物学宽度,保存龈残冠残根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保存修复 残根 桩核冠
  • 简介:预备目的是通过根清理彻底去除根管内坏死组织、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牙本质碎屑,并为根严密充填建立理想形态。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根偏移、台阶形成、根堵塞、根侧穿、器械折断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根预备操作失误,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标签: 根管系统 预备 操作失误 预后
  • 简介:目的:使用新型根糊剂,比较四种充填方法对根密合度的影响,从而指导临床根充填法的选择。方法:在离体前牙上行根预备及根充填,而后用印度墨水染色法在显微比较充填效果。结果:显微观察糊剂加牙胶的侧方加压充填法组和单纯使用糊剂的机用螺旋充填法组有较好的封闭性能。结论:本实验为新型糊剂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根管预备 根管充填 微渗漏 根管糊剂
  • 简介:充填的目的是用根充材料将根系统三维严密封闭,防止微渗漏,促进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愈合。本文主要介绍根充填中的操作失误,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标签: 根管系统 根管充填 操作失误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镍钛机用根器械,和不锈钢K锉用于老年根预备时的清理能力和操作时间,为老年牙根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门诊拔除的老年患者单根患牙40颗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不锈钢K锉、HEROShaper镍钛机用根器械做根预备,分析评价其操作时间和根清理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根冠部、根尖部的清理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冠部和根部,根中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根预备时间为5.74±0.61min,对照组为6.38±0.75min.结论:HEROShaper根预备器械与不锈钢K锉相比有较彻底的清理能力且节省操作时间.

  • 标签: 镍钛器械 根管预备 老年人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微创进路方法一在上颌窦下区内窥镜监视于侧方基底入路行上颌窦提升(SALSA)种植。材料方法SALSA技术由以下步骤组成:(1)在与视频支持系统连接的内窥镜控制剥离上颌窦粘膜(SM),微创入口进入窦下区(SAS);(2)经侧方基底人路形成隧道扩大SAS;(3)上颌窦下区内窥镜检查SAS区;(4)视情况行SM修补和强化;(5)种植区预备在上颌窦下区内窥镜监视、确认进行;(6)在内窥镜逐步精确填充移植材料。结果自1996年应用颗粒人工移植材料(磷酸三钙)与不同比例的自体骨和血液相混合在83例患者中行上颌窦提升共118次。平均增加骨高度为8.6mm(范围1~15mm)。28例上颌窦粘膜穿孔,但没有进一步发生并发症。共植入211颗螺纹种植体,11颗失败。结论SALSA技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保存骨量和血供,手术视野暴露更加理想,病人更加易于接受,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技术。应用这种微创外科方法,可以获得足够的骨高度。

  • 标签: 内窥镜 侧方基底入路 上颌窦底提升术 SALSA 微创外科
  • 简介:根管治疗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随着根管治疗在临床中的逐步推广和完善,使许多患牙得以保留。然而,根治疗有6%~34%的失败率,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对临床中1例由根治疗失败而导致患牙被拔除的病例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如何避免医方因素导致根治疗失败及根治疗失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警示。

  • 标签: 根管治疗失败 根管治疗后疾病
  • 简介:患者,男,76岁。因下颌牙列缺损于2006年10月5日来校医院口腔科就诊。

  • 标签: 下颌侧切牙 双根管
  • 简介:本文提出了通过牙根全身给药的假说,目的为探讨一种全身给药的新途径,即通过牙齿的根将治疗全身疾病的药物通过根尖周组织吸收到全身,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对牙根全身给药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对其研究内容做了探讨。该假说需要验证及研究的内容包括:牙根给药药物的吸收、转运、代谢及其对局部和全身的影响,关键是药物能否通过根经根尖周组织吸收达到全身而发挥作用;给药牙齿的选择;根管内给药的剂量控制;给药的形式与给药的制剂等。

  • 标签: 根管 根管给药 根管全身给药 假说 药物 给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