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家庭夜间美法与冷光美技术用于着色牙漂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广州市东升医院口腔科2007--2010年的96例着色牙病例,分别用家庭夜间美法(50例)与冷光美技术(46例)进行牙齿漂白,以VITA比色板分析脱色效果,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VAS)记录受试者术中牙齿敏感程度。术后及2年后复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家庭夜间美组总有效率为98.0%,冷光美组为10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环素牙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家庭夜间美组为72.2%、94.4%,冷光美纽为9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VAS评判:家庭夜间美组敏感率为84.0%,冷光美组为80.4%,两组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敏感者停止用药后6~24h均能缓解。2年后复查:两组牙齿颜色均出现反色。家庭夜间美组总有效率为32.0%,冷光美组为2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结束时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检查两组牙髓活力均正常。结论家庭夜间美法与冷光美技术治疗着色牙效果显著,在四环素牙上冷光美技术优于家庭夜间美法。2年后两组牙颜色均出现反色。两种漂白方法均具有临床安全性。

  • 标签: 牙齿漂白 牙齿敏感 过氧化氢
  • 简介:目的:评价自酸蚀粘结系统中不同的使用方法对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255颗拔出的牛牙颊面进行研磨以暴露出平坦的牙本质表面,再将牙齿分成4个实验组,使用4种自酸蚀粘结系统.分别为OneUpBondFPlus,ClearfilSEBondXenoⅢ.以及FuturaBondNR.对照组为传统的酸蚀;中洗粘结系统AdperSingleBond2。所有实验组均主动或被动地使用一或两层的自酸蚀粘结剂.再将复合树脂粘结至牙本质.24h后在一个万能试验机上以1mm/min的速度对试样进行剪切测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以及Tukey检验(5%)。结果:不同的粘结剂类型、使用方法以及相互作用等因素间均有显著性的差异。所有粘结系统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主动使用两层自酸蚀粘结剂产生的平均粘结强度要明显高于被动使用的。结论:主动使用自酸蚀粘结剂能有效增加牙本质的剪切粘结强度,而且不同的使用方法对粘结的影响取决于所测试的粘结剂类型。

  • 标签: 自酸蚀粘结 粘结强度 牙本质
  • 简介:疼痛是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迄今为止,关于疼痛的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谷氨酸是脑最重要的兴奋性递质之一,是初级痛觉传入的主要神经递质。它能够与谷氨酸受体相结合,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综述了代谢谷氨酸受体5参与疼痛的研究现状。

  • 标签: 疼痛 谷氨酸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
  • 简介: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4.86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上颌窦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无植骨材料 Bicon(R)种植体 边缘骨水平
  • 简介:对单颌牙列仅余留3-5颗天然牙的老年牙列缺损病例用黏膜支持式或混合支持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常会引起基牙的负荷过大,或黏膜支持式可摘义齿基托下软组织受力时被压缩,出现基托下软硬组织的萎缩和吸收,义齿下沉,基牙形成早接触,增加基牙和余留牙的负担,造成牙周支持组织损伤。用套筒冠义齿修复能将牙合力合理分配到基牙、牙槽骨和黏膜,减轻基牙的负担,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义齿戴入后稳定性好、美观舒适、咀嚼效率高、修复后的远期疗效好。本文报道1例下颌仅余留3颗天然牙用圆锥套筒冠义齿修复后随诊观察4年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老年人 套筒冠义齿 牙列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制作的复合人工骨预制体在个性化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颌面骨缺损的患者利用复合人工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对颌面骨缺损部位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快速成型机、复合人工骨材料及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后制成三维颌面模型及个性化的颌面骨预制体.术中在模型指导下将颌面骨预制体精确定位与固定。其中3例并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则予同期或二期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全部颌面预制体术中能准确快速的就位及固定.无预制体断裂等发生,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血运良好.除1例经口内切口患者术后部分伤口裂开予二期清创缝合后伤口愈合外,余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至4年,无预制体移位、排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颌面外形基本对称,外形满意。结论应用CAD/CAM制成的个性化复合材料颌面骨预制体能达到颌面骨缺损的精确重建.有效地解决植入体塑形困难.简化了手术程序及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颌面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牛牙症、C根管在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发生率均极低.本文报道1例罕见下颌第二前磨牙牛牙症伴C根管病例,展示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和显微根管技术在该病例诊治中的联合应用,为该特殊类型根管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下颌第二前磨牙 牛牙症 C型根管 显微根管治疗
  • 简介:目的:此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根据平台转移概念设计的新的内倾性平台转移种植修复体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的改建情况.并与外六角形种植体比较。材料和方法:传统外六角形种植体(对照组)和内倾性平台种植体(试验组)的种植体几何外形相同.长度都是13mm.按标准方法植入40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修复负重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由2名独立检测者测量放射影像学骨水平。在基台连接时及18个月后测量颊侧软组织高度。结果:负重18个月后.40例受试患者的所有80颗种植体均有临床骨结合。放射影像学评价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平均骨丧失分别为05mm±01mm(范围0.3~0.7mm)及16mm±0.3mm(范围11~22mm)。与试验组种植体减少约06mm的软组织高度比较,对照组平均显著减少24mm。结论:18个月后.采用传统外六角种植修复治疗方案者比平台转移种植修复者骨丧失显著。另外,与平台转移种植体比较.外六角形种植体颊侧软组织高度明显减少。

  • 标签: 骨吸收 牙科种植体 随访研究 种植体连接 种植体平台 平台转移
  • 简介:目的:本试验目的是通过了解以口腔种植为例的骨结合种植过程,研究与触觉感知相关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本文通过横断面试验方法,有9名患者被列入试验组,10名年龄相仿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每一名试验者上颌切牙区,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点状机械刺激自然牙或种植牙表面后大脑皮质相关改变。材料和方法:在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过程中,在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种植体中切牙表面应用1HZ强度点状触觉刺激干预。分别在9名试验组患者上颌左侧种植体中切牙(I21-p),尖牙(T23-p),10名对照组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T21-c、T23-c)表面应用-特别设计机械刺激进行试验干预,对于每个刺激牙位试验结果应用随机效应组间分析,而自然牙或种植牙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变化结果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I21-p、T23-P)双侧S2躯体感觉大脑皮层区域被激活,对照组(T21、T23)双侧S1、S2区域均被激活。组比较,9名试验组中有4名S1区域被激活,激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侧,口腔种植体被刺激后能够激活双侧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外围更大范围皮质网络区域:在大脑皮质顶叶、额叶和岛状脑叶,簇集激活区位于顶叶前脑回,试验组患者T23被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范围介于天然牙和种植牙之间。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点状机械刺激口腔种植体能够激活大脑初级、二级皮质相关躯体感觉区域,而且显示,口内牙拔除区域被骨内种植体取代后能够产生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上述大脑皮质被激活现象可能和发生骨感知的潜在机制相关。

  • 标签: 牙齿 功能性磁共振 神经可塑性改变 口腔种植体 骨感知 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