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针对较大翼状胬肉,采用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术,或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方法:将侵及瞳孔区较大翼状胬肉40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术(羊膜组),另一组行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绷带镜组),每组各20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第l、3d,1、3wk眼部舒适程度和角膜愈合情况随访复发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羊膜组为61.4±5.2min,绷带镜组为34.5±2.7min,绷带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部舒适度在术后第Id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第3d术后lwk,绷带镜组患者眼部舒适度明显优于羊膜组(P<0.01),至术后3wk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wk时两组患者角膜愈合率评分分别为0.85±0.18分1.15±0.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羊膜组有1眼胬肉复发。结论:在侵及角膜较大翼状胬肉治疗中,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或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均有助于缓解眼部不适症状促进角膜创面修复,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患者更舒适,治疗更便捷。

  • 标签: 较大翼状胬肉 羊膜覆盖 角膜绷带镜
  • 简介:目的探究对角膜溃疡患者实施生物羊膜移植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1日至2017年5月21日我院60例角膜溃疡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32例,应用生物羊膜移植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传统羊膜移植术治疗)。均随访一年,研究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疗效、角膜水肿消退时间、视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100.00%)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治愈率(95.24%)相比对照组(81.08%)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角膜水肿消退时间[(7.24±1.23)d]相比对照组[(12.24±2.23)d]明显更短,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视力[(0.46±0.22)]相比对照组[(0.35±0.15)]明显更优,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急性排斥反应、羊膜脱落。结论对角膜溃疡患者实施生物羊膜移植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

  • 标签: 角膜溃疡 生物羊膜移植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 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未注气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眼压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其教育有机结合,眼科教学面临新机遇挑战。应完善基于医疗“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为主要内容眼科教学方法,提升“互联网+”背景眼科教师教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目的。

  • 标签: “互联网+” 眼科学 教学改革
  • 简介:屈光参差是常见屈光不正类型之一,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生理性屈光参差就鲜有人研究。生理性屈光参差会引起一眼或双眼反应性调节;双眼反复反应性调节会导致反应性调节拮抗。反应性调节拮抗导致睫状肌眼外肌紧张甚至痉挛。生理性屈光参差是近视形成很重要因素。

  • 标签: 屈光参差 生理性屈光参差 近视
  • 简介:目的分析初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应用于退翳明目汤治疗后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例初103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分组,对照组51例应用典必殊滴眼液治疗,观察组52例给予退翳明目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泪膜稳定性及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水肿消退、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时间及干眼症状计分均低于对照组,SchirmerBU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13.89P〈0.05)-Ⅰ及%(。结论退翳明目汤能够有效提升初发翼状胬肉术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提升泪膜稳定性,消除干眼症状,促进创面上皮修复,降低复发率。

  • 标签: 退翳明目汤 翼状胬肉 泪膜稳定性 复发率
  • 简介:目的通过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在住院期间提供全方面的优质护理服务,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通过对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住41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实施科学系统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方式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积极地配合医生护士治疗护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从而提高疾病治愈率。结论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整体护理,是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取得较好治疗效果重要因素。

  • 标签: 病毒性角膜炎 优质护理
  • 简介:目的:用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Acid-Schiff,PAS)染色法比较4%多聚甲醛固定液、4%戊二醛固定液Davidson固定液固定豚鼠眼球固定效果,筛选最佳眼球固定液固定时间。方法:取正常豚鼠眼球分6组,每组5只,I组眼球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24h、域组眼球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4h;Ⅲ~V组眼球放入Davidson固定液分别固定3、6、24h;遇组眼球在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中再固定48h。常规制片、PAS染色、显微镜观察,比较不同固定方法组织固定效果。结果: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固定效果最为理想,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后转移到10%中性甲醛再固定48h固定效果与Davidson固定液固定3h固定效果接近,这两组固定液固定眼球切片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结论:Davidson固定液豚鼠眼球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豚鼠眼球用Davidson固定液固定后,可将其转移到中性甲醛中长期保存,其固定效果不受影响。

  • 标签: 固定液 眼球 PAS染色 Davidson固定液
  • 简介:每年,在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有数千名婴儿儿童失去他们视力生命,因为一种叫视网膜母细胞瘤可治愈眼癌,通常是因为它没有被及时诊断治疗。尽管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对罕见,但对受其影响儿童可能会造成破坏性后果。如果治疗太晚,可能会导致失去眼睛,侵袭大脑并且导致死亡。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致盲性疾病 治愈 中等收入国家 破坏性 儿童
  • 简介:目的:对比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进行儿童霰粒肿切除术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2016-12在我院接受霰粒肿切除手术双眼霰粒肿患儿(4~10周岁),根据采用麻醉方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全麻组,67例134眼)和局部麻醉组(局麻组,72例144眼)。分析两组患者疼痛及术后心理创伤,以及术后1mo眼表健康状况、术后1a内复发率并发症四个方面的差异。结果:全麻组和局麻组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意外。全麻组患儿术中不存在疼痛,术后3h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值为4.94±1.23分,低于局麻组(7.00±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患儿有12例出现再次就医回避,局麻组为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泪河高度均高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睑脂性状评分也低于局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麻组患儿囊肿复发率为6.0%,低于局麻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5%,局麻组为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进行儿童霰粒肿手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患儿依从性好基本优点。局部麻醉下手术相比,全身麻醉术中能够进行精细操作,术后眼表健康情况更好,并发症更少。

  • 标签: 全身麻醉 睑板腺囊肿 儿童 眼表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控制近视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平均偏中心距离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控制近视效果视觉质量有影响。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眼轴
  • 简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glaucoma,NVG)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严重类型青光眼,难以控制眼压、视力急剧下降眼部疼痛症状是其特点。目前国内外NVG研究颇多,新治疗方法不断被探索,然而手术仍是其目前最终治疗方式,尤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药物与其它手术联合治疗更是近年NVG治疗热门话题。本文NVG治疗方面的不同方法疗效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药物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小梁切除术 Ahmed引流阀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自拟补肾通络明目汤青光眼术后视神经功能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诊1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随机号码表抽取样本,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1%卡替洛尔滴眼液控制眼压。观察组:1%卡替洛尔滴眼液控制眼压配合自拟补肾通络明目汤治疗。观察视力、眼压、视野、RNFL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对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MD、PSD、MS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NFL颞侧、上方、下方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自拟补肾通络明目汤青光眼术后视神经功能有积极影响,患者视力眼压无明显影响,能够降低MD、PSD、MS水平,提高RNFL颞侧、上方、下方水平。

  • 标签: 自拟补肾通络明目汤 青光眼 手术治疗 视神经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复发性外斜视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残余性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复发性外斜视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乳化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57例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n=34)小梁切除组(n=23),超声乳化手术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d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d超声乳化手术组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小梁切除组,降眼压效果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超声乳化手术组视力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小梁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23),通过χ^2检验可知,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结论超声乳化可显著改善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提高患者视力,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白内障 视力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疼痛评分、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80例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80眼),依据护理方法将这些患者分�

  • 标签: 合并青光眼 干预老年 并发症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发生发展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膜厚度最佳矫正视力相关性。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m)明显较侧健眼(410.56~38.45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m)低,且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健眼SFCT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m组320~380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结论:脉络膜变薄可能是IMEM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膜厚度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脉络膜厚度 关系
  • 简介: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干眼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8/2017-02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干眼患者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无DR患者50例100眼,合并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50例100眼、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50例100眼,非糖尿病干眼患者50眼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surfacediseaseindex,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staining,FL)检查。比较三组糖尿病患者干眼患病率及各组干眼程度差异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DR眼、合并NPDR眼、合并PDR眼干眼患病率分别为:44%、51%、59%。无DR干眼患者对照组干眼程度、OSDI、SIt、BUT、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PDR干眼患者较无DR干眼患者干眼程度更严重,OSDI、SIt、BUT、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干眼患者较NPDR干眼患者干眼程度更严重,SIt、BUT、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SDI评分低,无DR干眼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DR发生进展,干眼患病率增加,干眼严重程度也增加,但严重DR患者眼表不适症状可能减轻。

  • 标签: 干眼 2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DR严重程度血清HbA1c、TNF-α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60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80例糖尿病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60例,并选取8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观察患者体检指标,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TNF-α)及泪液TNF-α。结果:(1)四组受试者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FPG、2hP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C)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11、395.421、42.515、7.385、121.764、121.568、34.567,均P<0.05)。DM、NPDR、PDR三组患者BMI、FPG、2hPG、TC、TG、HDL-C、LDL-C指标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患者BMI、FPG、2hPG、TC、TG、HDL-C、LDL-C指标水平均高于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受试者血清TNF-α、泪液TNF-α及血清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7.256、215.471、40.522,均P<0.05);DM、NPDR、PDR三组患者血清TNF-α、泪液TNF-α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PDR两组患者血清TNF-α、泪液TNF-α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患者血清TNF-α、泪液TNF-α及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泪液TNF-α血清TNF-α呈正相关(r=0.289,P<0.01);泪液TNF-α血清HbA1c呈正相关(r=0.375,P<0.01)。结论:中老年DR患者泪液TNF-α水平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视网膜病变加重,泪液TNF-α水平升高。泪液TNF-α血清TNF-α、HbA1c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舒适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136例视网膜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盲选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有68例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疼痛原因进行评估,并选择恰当护理对策。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58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43例、10例、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42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16例、20例、6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术后疼痛及疼痛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在使裂孔处于最高位基础上,体位适当调整,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程度。

  • 标签: 视网膜脱离术 术后疼痛 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