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熊果酸(UA)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选取8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熊果酸(40、80和120mg/kg)治疗组,并另取20只同龄大鼠做为假手术组;各组大鼠均于插入栓线后立即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熊果酸(80、120mg/kg)能够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能力、促进翻正反射和脑电的恢复、降低脑组织含水量、抑制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熊果酸(80、120mg/kg)能够改善脑组织中SOD、CAT活性,降低LDH、MDA含量,降低TNF-α、IL-6含量,其中120mg/kg治疗组IL-1β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熊果酸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熊果酸能够有效改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减轻自由基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熊果酸 全脑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机制
  • 简介: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SHI),其中NSHI占70%,,遗传缺陷是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基本无其他异常;SHI占30%,临床表现除听力障碍以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迄今为止,发现400多个遗传性综合征与耳聋有关,140多个基因位点与NSHI有关,确定60多个耳聋基因。

  • 标签: 致病机制 结构功能 GJB2 非综合征型耳聋 NSHI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是生物体内小分子RNA,参与细胞内转录调节、能量代谢、生长发育、增殖等多生物学功能,是人体内细胞基因调控中的重要调节分子。近年来大量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其中miRNA在胆脂瘤的研究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近来大量报道认为miR-21可能与胆脂瘤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且在胆脂瘤生长调节和扩散中具有潜在作用。本文针对miR-21在细胞信号通路间及相互作用对于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耳胆脂瘤 微小RNAS 发病机制
  • 简介: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方法报告两例经乙状窦后进路、内镜辅助和术中用CAP和ABR连续适时监测下切除听神经瘤的结果.结果例1MRI示内听道口外瘤体直径约1.5cm,术前语频纯音听阈平均在30dB,能引出ABR各波.术中以ABR适时监测,完全切除瘤体后仍可引出清楚的ABRⅠ、Ⅲ、Ⅴ波,术后无面瘫.术后7个月复诊,纯音听阚及ABR波间期恢复术前水平.例2为双侧听神经瘤.MRI示左右听神经瘤直径分别为4cm和5cm.一侧肿瘤切除后间隔4个月行另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保留第二次手术耳听力,术中用CAP监测.术中虽未能保留蜗神经,但切除肿瘤后仍可记录到CAP.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的CAP监测结果无法评判术后能否保留听力,而ABR则能够及时反映听神经及其通路的功能状态,肿瘤切除后引出ABRⅠ、Ⅲ、Ⅴ波可有望保存术前听力.

  • 标签: 听神经瘤 手术治疗 听力保护 切除术
  • 简介: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机构中创设适宜的室内外环境对于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教改思想的贯彻与推行具有重要意义。教室内外环境的创设既是班级管理的延伸,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目的的重要策略之一。如何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

  • 标签: 室内外环境 听障儿童 全面康复 教育机构 早期康复 班级管理
  • 简介:摘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术中准确寻找识别甲状旁腺,并对其功能加以妥善保护尤为重要。本文对识别甲状旁腺和功能保护的要点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能力,尽量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甲状旁腺 功能 保护
  • 简介:TBC1D24基因编码含TBC结构域和TLDc结构域的蛋白质。该基因具有基因多效性,所涉及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复杂,不同突变可分别导致重度-极重度先天性耳聋、迟发性/渐进性耳聋等不同听力表型及在神经、骨骼等系统的不同发育障碍。在内耳中,TBC1D24表达于螺旋神经节及毛细胞静纤毛,具有特异的表达位置和表达时间。对该基因的功能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听觉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相关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 标签: TBC1D24 螺旋神经节 静纤毛 耳聋基因
  • 简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e,VM)是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疾病,因其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VM的诊断标准直到2012年才得以明确,并迅速成为眩晕诊治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VM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基因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以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依据.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发病机制 基因
  • 简介:侧颅底区域是指眶下裂与岩枕裂延线相交的三角形解剖区域,由于该区域内含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耳蜗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故该区域的手术对从事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的医师一直极具挑战。面神经出脑桥后可分为6段,即小脑脑桥角段、内听道段、迷路段、

  • 标签: 颅底肿瘤(Skull Base Neoplasms) 面神经损伤(Facial NERVE Injuries)
  • 简介:目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离和鉴定距今已70多年,对治疗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如肠球菌和结核杆菌感染有着强大的功效。然而,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药疗程的延长或(和)剂量的增加往往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阻碍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由于非耳毒性抗生素也具有较广的抗菌谱,用于许多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使得曾经作为优先选择使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逐渐被取代。然而现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处于一个潜伏的复兴时期,正逐渐用于治疗对大多数一线抗生素耐受生物所引起的严重性感染,如多重耐药结核、复杂性院内获得性急性尿路感染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的增加,再次向科学家和医生提出了挑战,即。肾毒性和耳毒性的问题,尤其该类抗生素导致的耳聋对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患者往往是极重度且不可逆转的。基于这个原因,在过去二十年里,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种分子治疗策略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导致的耳毒性副作用相抗衡。本文主要概述了:①氨基糖苷类药物杀菌的分子机制,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何导致具有遗传易感倾向的患者发生耳毒性,③到目前为止,在临床实验和,或临床上已被证明的能阻止和调节氨基糖苷类耳毒性的药物和化合物,④减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剂量来减少耳毒性的发生率。

  • 标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耳毒性 非综合征型耳聋 链霉素 巴龙霉素 庆大霉素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避免术后面瘫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中耳炎患者46名,共50耳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颞骨CT平扫+三维重建,术前仔细阅片。手术方式包括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乳突改良根治术和听力重建术。术前估计面神经在水平段和垂直段暴露的几率,结合术中所见,总结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的操作要领。结果术中发现面神经水平段暴露13例,乳突段(垂直段)暴露2例,术后出现短暂面瘫1例,出现短期头晕的患者8例,术后无永久性面瘫患者。结论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面神经有较高的暴露几率,面神经水平段的暴露几率较其他部分偏高,掌握保护面神经的操作要领,才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避免面瘫并发症。

  • 标签: 慢性中耳炎 面神经 临床解剖
  • 简介:耳聋,即各种原因引起的听功能减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国普通病房新生儿耳聋的合并发病率为0.20%(880/44760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耳聋合并发病率为2.29%(79/3446)。导致耳聋的因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两大方面。耳聋可有5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Y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母系遗传)。而环境因素包括噪音接触、耳毒性药物的应用、感染及创伤等等。

  • 标签: 线粒体遗传 发病率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遗传性聋 修饰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简介:近年来听力损失的发病率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中绝大多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很多,内耳微环境紊乱是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病因和可能的机制。由于高血糖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微环境紊乱,本文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对糖尿病导致听力损伤的病理特征和内耳微环境障碍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和文献分析,以期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听力损失 内耳微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模拟中长期飞船舱内失重及噪声复合因素对大鼠听力及内耳淋巴液容积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失重+噪声组)12只,对照组10只。分别于暴露前、暴露后2周、4周、8周检测其双耳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并进行内耳MRI扫描,通过专用软件对内耳淋巴液容积进行计算。结果1.实验组动物ABR阈值在暴露4周时开始与实验前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且8周时ABR阈值与实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2.实验组动物双耳内耳淋巴液容积在暴露2周时与暴露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暴露4周时与暴露前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在暴露8周时与暴露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动物内尔淋巴液容积在实验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模拟中长期飞船舱内失重和噪声复合因素可造成SD大鼠听觉电生理的损伤,且会导致大鼠内耳淋巴液容积增大。

  • 标签: 模拟失重 噪声 听性脑干反应 内耳淋巴液容积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颞骨岩部胆脂瘤的外科治疗、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护及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79例手术治疗的颞骨岩部胆脂瘤病例,按House-Brackmann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根据术中探查所见,依据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采用面神经减压、吻合、耳大神经移植、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等方法进行修复;随诊1年以上,资料齐全的48例患者,根据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的分级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79例岩部胆脂瘤患者经过手术切除病灶,术中发现面神经受累部位以迷路段最为多见。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面神经减压48例(60.76%);面神经端端吻合5例(6.33%);面神经改道吻合3例(3.80%);耳大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3例(3.80%);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10例(12.66%)。剩余10例术中面神经未处理。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预后:面神经减压:29例,术前面神经功能Ⅰ级13例,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4例,Ⅵ级2例;术后Ⅰ级22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3例,Ⅴ级1例。端端吻合:4例;术前Ⅰ级1例,Ⅴ级3例;术后Ⅱ级1例,Ⅲ级3例。改道吻合:3例;术前Ⅴ级1例,Ⅵ级2例;术后:Ⅲ级2例,Ⅳ级1例。耳大神经移植:2例;术前均为Ⅴ级;术后:Ⅳ级1例,Ⅴ级1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7例;术前Ⅴ级4例,Ⅵ级3例;术后:Ⅲ级1例,Ⅳ级4例,Ⅴ级2例。3例术中未处理面神经病例,面神经功能无变化。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术中需仔细保护面神经,发现面神经损伤后应及时修复,依据损伤程度和范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岩部胆脂瘤 耳外科手术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番茄红素(LP)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取60只模型大鼠根据血糖水平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番茄红素(5、10、20mg/kg)治疗组和盐酸二甲双胍(200mg/kg)治疗组,并另取12只同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治疗4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4、28天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并通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较模型对照组,番茄红素治疗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体重显著升高,肾指数显著降低;尿量显著减少、UPro显著降低,血清中BUN、SCr、UA含量显著降低,肾脏组织病理变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番茄红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肾功能 番茄红素 保护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双耳配戴助听器受试者在中文言语噪声环境下、不同麦克风模式下的言语识别阈(speechreceptionthreshold,SRT),探究窄闽方向性技术的优势。方法受试者为20例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每位受试者均双耳配戴助听器,采用普通话言语测听系统作为测试材料,测试每位受试者在不同麦克风模式时的SRT,比较各项SRT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中文言语噪声环境下,窄阈方向性较全向性和方向性约提升1~3dB信噪比(P〈0.01),较特殊方向性约能提升0.7dB信噪比(P〈0.05)。结论窄阈方向性技术在中文言语噪声环境下更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 标签: 言语识别阈 言语噪声 窄阈方向性 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