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儿童真菌皮肤占儿童皮肤的0.5%~10.0%,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儿童浅表真菌皮肤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及花斑糠疹。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头癣的治疗采用以口服药为主的综合疗法;体股癣、手足癣及花斑糠疹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同临床类型的甲真菌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常用于儿童真菌皮肤的口服抗真菌剂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氟康唑。

  • 标签: 儿童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 体股癣 手足癣 甲真菌病
  • 简介:皮肤屏障的完整是维持皮肤功能活动和健美肌肤的首要条件。利用检测技术评估皮肤的屏障功能,方法简单易行,已广泛用于皮肤及化妆品领域的研究。本文对皮肤屏障及其功能、近年来用于皮肤屏障功能的检测技术做一综述。

  • 标签: 皮肤屏障 无创检测 经表皮失水率 PH值 角质层含水量
  • 简介:尽管目前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用于临床,但侵袭真菌病患者预后仍然不佳,这多是因为缺乏早期快速诊断真菌的方法。早期诊断与真菌病患者预后息息相关。传统的真菌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样本直接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包括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诊断方法也逐渐被用于真菌诊断。这些新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 标签: 真菌感染 真菌病 真菌 诊断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皮肤真菌可依据真菌感染皮肤组织的深浅不同,分为皮肤浅部真菌和皮肤深部真菌。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学检查是诊断皮肤真菌的常用方法,三者通常需相互配合方能明确皮肤真菌诊断。本文通过阐述这三种诊断方法的临床意义,以期提高皮肤科临床医生诊断皮肤真菌的准确

  • 标签: 皮肤真菌病 临床特征 组织病理 真菌学检查
  • 简介:银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皮肤。成年人的发病率为2%~3%,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8岁之前发病。在儿童期,该病的发病率呈线性增长。从1970年至2000年,儿童银屑的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多。尽管对许多轻度银屑病患儿而言,局部治疗已足够,但对更多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度或顽固的银屑病患儿,则往往需要系统治疗

  • 标签: 系统性治疗 银屑病 儿童期 药物治疗 安全性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简介:皮肤镜可以直接放大观察皮肤损害、识别细微皮损线索,协助皮肤科医师确立临床诊断并进一步作为疗效监测的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实践。真菌皮肤临床表现多样,涉及种多。皮肤镜在皮肤真菌诊断治疗中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皮肤镜 真菌病 紫外光 荧光染色
  • 简介:目的:对阿维A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的疗效及安全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对10例儿童泛发性脓疱型银屑进行回顾研究,起始剂量使用0.6~1.0mg/(kg·d)阿维A持续治疗4~6周,过渡期减量为0.2~0.4mg/(kg·d)治疗4~6周,维持剂量为0.2~0.3mg/(kg·d),持续6~12周,随访7~32个月,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例儿童脓疱型银屑PASI评分下降率均≥90%,1例为60%~〈9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干燥(60%,6/10)、瘙痒(40%,4/10)、唇炎(10%,1/10),其他副作用如骨骼发育迟缓、肝功能异常等均未发现。结论:低剂量使用阿维A治疗儿童脓疱型银屑安全且疗效佳。

  • 标签: 脓疱型银屑病 泛发型 阿维A 儿童 治疗
  • 简介:绿藻是一种罕见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征,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本文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已报道的绿藻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收集了我国大陆地区10株绿藻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证实了两霉素B作为绿藻一线用药的有效。提示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在绿藻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也为绿藻的体外药敏试验分析提供了实验室数据。

  • 标签: 无绿藻病 药物敏感性 临床分离株 抗真菌药
  • 简介:患者男,27岁。双手足遇水后出现灰白色丘疹、斑块3~5年。左手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汗管轻度扩张。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类似病史。诊断:水源肢端角化。嘱患者少接触水,未进行治疗

  • 标签: 水源性 肢端 角化病
  • 简介:银屑关节炎(Psoriaticarthritis,PsA)是一种银屑相关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关节炎,发病率高。对于活动期PsA,理想的干预方法需同时考虑其皮肤和关节症状,应对两方面均有效。传统治疗方法在大部分患者中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仍有部分顽固病例不能得以很好控制,遂更多新的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本文将对PsA的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中药 他克莫司软膏
  • 简介:目的了解银屑治疗不当导致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总结北京朝阳医院14例因银屑治疗不当导致汞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汞中毒患者均为使用中药偏方引起,其中熏蒸吸入者5例,口服者4例,外用者2例,口服联合外用者3例.汞中毒患者主要出现神经衰弱征候群、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化学检测结果均有其特异性.早期诊断和使用特效解毒剂治疗,多数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对银屑进行规范治疗,避免治疗误区,对防止患者汞中毒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银屑病 中药 汞中毒
  • 简介:皮肤真菌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由真菌侵及皮肤、甲板及毛发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居高不下。真菌皮肤主要由三大类亲人性病原真菌所致,包括皮肤癣菌、皮肤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和皮肤念珠菌。由环境真菌(包括室内真菌和室外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则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和(或)皮下组织,形成真菌肉芽肿。由于皮肤真菌在皮肤科门诊中占比很大,其诊疗任务相当繁重,作为皮肤专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这类疾病的诊疗技能,特别是治疗策略。下面予以详解。

  • 标签: 医学真菌学
  • 简介:银屑并发天疱疮临床少见,两种疾病治疗存在矛盾.该例患者有银屑病史7年,20d前出现水疱、糜烂;皮损组织病理及疱自身抗体检查支持寻常性银屑并发寻常性天疱疮诊断,给予口服环孢素及外用药物治疗后病情改善.

  • 标签: 银屑病 天疱疮 环孢素 治疗
  • 简介:甲作为重要的皮肤附属器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特点。基于其特殊的位置,甲常常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而出现形态各异的改变或损。有时形成的特征改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遗传皮肤病中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性皮肤病
  • 简介:患者女,60岁,因全身出现褐色斑疹伴瘙痒30年余到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全身可见大量散在离心性环状褐色斑疹,皮损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呈脊状隆起,表面覆有鳞屑,部分融合成片,四肢为甚。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角质层见角化不全柱、残留的细胞核,下方表皮凹陷处颗粒层细胞减少,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家族4代59名成员,12名患病。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病理结果诊断为播散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给予口服羟氯喹、外用维A酸及皮质醇激素软膏治疗3个月,瘙痒减轻,部分皮损鳞屑减少。

  • 标签: 汗孔角化病 显性遗传
  • 简介:银屑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皮肤,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免疫等息息相关,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ysteinylaspartatespecificprotease,caspases)是一组与细胞凋亡和炎症相关的蛋白水解酶,银屑的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过度增生及角化不全,真皮内的慢性炎症。大量研究证明caspases与银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部分caspase已经被广泛研究,已证实其参与银屑发病机制,或许将为银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和方向。

  • 标签: 银屑病 CASPASE 细胞凋亡 炎症因子
  • 简介:皮肤位于人体体表最外层,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代谢、免疫、体温调节及感觉功能,其中,皮肤屏障(skinbarrier)功能是基础。广义的皮肤屏障包括表皮渗透屏障、免疫屏障、色素屏障等,同时,皮肤微生态及酸性环境与皮肤屏障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维持皮肤正常生理代谢。

  • 标签: 皮肤屏障 皮肤病 第三次革命 治疗 修复 表皮渗透屏障
  • 简介:遗传皮肤是一类由于基因变异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该文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外常见的遗传皮肤相关网站,并阐述其在教学中的意义,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对遗传皮肤教学的重要.

  • 标签: 皮肤病 遗传性 互联网 教学
  • 简介:目的观察甲砜霉素与复方甘草酸苷(美能)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泛发性脓疱银屑的疗效及安全。方法66例临床确诊的泛发性脓疱银屑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口服甲砜霉素,对照组23例口阿维A胶囊,均同时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后期均给予NB-UVB照射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进行银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4周时试验组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86.9%,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脓疱平均消退时间(3.79±0.97)d,不良反应较少,对照组脓疱平均消退时间为(8.35±1.58)d,皮肤出现干裂、红肿及其他不良反应多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砜霉素治疗泛发性脓疱银屑疗效确切,安全高。

  • 标签: 银屑病 脓疱性 甲砜霉素 复方甘草酸苷 中波紫外线 窄谱
  • 简介:目的观察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对不典型银屑诊断意义。方法将3例皮损不典型、可疑银屑的皮损进行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扫描,同时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的RCM图像均具有Munro微脓肿及银屑样增生模式,与组织病理改变相互对应,符合寻常性银屑的改变。结论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不典型银屑诊断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给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标签: 银屑病 皮损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