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大型矢状窦旁脑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有6例,中1/3有13例,后1/3有8例;其中跨上矢状窦两侧的有2例,颅骨侵犯的2例,软组织侵犯的1例合并有肿瘤卒中。采用跨中线骨瓣,显微手术技术切除27例上矢状窦旁大型脑膜。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16例,SimpsonⅡ级8例,SimpsonⅢ级3例;术后回访3-36个月,1例术后二个月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暴露上矢状窦,充分显露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保护回流静脉,可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矢状窦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大型小脑幕脑膜是指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径大于3cm的脑膜,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膜瘤 小脑幕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膜病例资料,根据肿瘤侵袭性与否,分为侵袭组(n=18)和非侵袭组(n=50),测定Ki-67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病人中侵袭性脑膜的发生率(41.7%)明显高于女性(18.2%)(P〈0.05)。不同病理等级,侵袭性脑膜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不同年龄段及病理类型,侵袭性脑膜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脑膜侵袭性或性别,与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理等级和Ki-67表达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Ki-67表达水平主要与病理等级有关。在相同病理等级脑膜中,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侵袭性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脑膜瘤 侵袭性 KI-67抗原 病理学
  • 简介:患者,女,48岁,2012年12月因“枕部窦旁脑膜术后3年余,视物不清1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枕部窦旁脑膜”在外院行开颅手术,术中全切除肿瘤.2012年11月出现视物不清,视野缺损,当地医院行头颅MRI示:枕部窦旁脑膜术后复发.患者双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MRI显示:枕部窦旁脑膜术后复发(图1).术中患者俯卧位,取右侧原枕部马蹄形切口,原切口中线侧向下延伸至颅颈交接处,另加左侧横切口与正中切口相交(图2),术中见肿瘤已将窦汇及窦汇周围的矢状窦、双侧横窦、枕窦及直窦完全闭塞.

  • 标签: 非典型性脑膜瘤 病例报告 窦汇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脑膜(FMM)的手术策略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椎动脉骑跨型FMM的临床资料并全面复习文献,对FMM的诊断分型、手术策略、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例FMM在显微镜下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无永久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大部分FMM可通过手术获得全切,但手术创伤大、暴露难,并发症多样。

  • 标签: 脑膜瘤 枕骨大孔区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单侧Poppen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脑膜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16例松果体区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右侧Poppen入路13例、左侧人路3例,术中行脑室引流术处理脑积水4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病理学诊断均为脑膜。术后发生同向偏盲2例,Parinaud综合征加重1例,复视加重1例。11例(全切8例,未全切3例)术后随访0.5—4年,全切患者均恢复;未全切患者行放疗,随访肿瘤无进展。结论单侧Poppen入路显微手术适用于大部分中小型松果体区脑膜;对于体积较大或者对侧侵袭较多的脑膜,因显露不完全而难以全切,小脑幕上下或者大脑镰两侧联合入路可作为备选方案。术中或术前行脑室外引流术可增加术中显露程度,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脑膜瘤 松果体区 POPPEN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cranialpachymeningitis,HCP)是一种以硬脑膜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疾病,可累及颅底、大脑镰、小脑幕、静脉窦等多部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头痛、多颅神经损害和癫痫发作等.现报道1例经多次误诊的HCP病例,并综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HCP的病因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 标签: 肥厚性硬脑膜炎 多颅神经损害 慢性头痛 正确诊断率 硬脑膜 弥漫性增厚
  • 简介:目的探讨穿梭缝合硬脑膜悬吊法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治疗颅骨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普通硬脑膜悬吊法(普通组),38例采用穿梭缝合硬脑膜悬吊法(穿梭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普通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穿梭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穿梭组(P〈0.05)。结论穿梭缝合硬脑膜悬吊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 悬吊 硬脑膜 缝合技术 钛网
  • 简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转移形成的研究有多种理论,如:转移肿瘤干细胞理论,“种子和土壤”学说。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对于肿瘤形成、增殖、侵袭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转移的形成与其周围的微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与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转移瘤 微环境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的疗效。方法应用玛西普伽玛刀治疗听神经152例,其中84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12~89个月。结果肿瘤体积缩小57例(67.9%)、不变23例(27.3%)、增大4例。听力保留率为70.6%(36/51),出现患侧面神经一过性受损4例(5.3%),出现三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3例(2例为一过性,1例经治疗后缓解)。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有较高的肿瘤生长控制率,对相关颅神经损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听神经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 疗效
  • 简介:患者,女,49岁,头晕2年,加重伴走路不稳1年于2011年4月25日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左右视均有水平眼球震颤,颅神经无阳性体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正常,Romberg征阳性,

  • 标签: 脊索瘤 桥脑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因反复腰腿痛1年余、加重l周入院。初为腰部胀痛并向右下肢后部放射,用力及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入院前1周腰痛剧烈,向双臀部及右下肢放射,体位改变及咳嗽均可加剧疼痛,大小便频繁,不能平卧,止痛药物治疗无效。入院查体:腰部活动范围受限,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下肢无萎缩,肌力、肌张力及深浅反射无异常。

  • 标签: 脊膜瘤 椎管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脊髓的假样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 标签: 瘤样脱髓鞘病变 脊髓 活检 激素治疗 肿瘤
  • 简介:当前手术不可能彻底治愈恶性胶质,因此辅助治疗就非常重要,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多的是放疗和化疗,化疗和放疗的本质是造成DNA的损伤,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一方面,任何细胞在DNA遭受损伤后都会启动一定的修复机制,使细胞免于死亡;另一方面,不同的细胞其DNA修复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正常细胞DNA修复能力略强于肿瘤细胞.DNA修复靶向治疗的实质是扩大这种DNA修复能力的差距,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的效能.本文就DNA损伤修复靶向治疗胶质作一综述.

  • 标签: DNA损伤修复 胶质瘤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2例正常脑组织和73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组织标本.其中WHOⅠ级8例,Ⅱ级15例,Ⅲ级23例,Ⅳ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R蛋白及AR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间AR表达差异。结果各级别胶质组织中的AR蛋白阳性率和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均P〈0.05)。胶质WHO分级与AR阳性细胞率呈显著正相关(m=0.584,P〈0.001),胶质WHO分级与AR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885,P〈0.001)。结论AR在胶质组织中表达增加.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级别密切相关,提示AR可能在脑胶质的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胶质瘤 雄激素受体 荧光定量PCR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mRNA水平 receptor
  •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 标签: 血管周细胞瘤 神经系统 病理诊断 影像诊断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内动脉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体或者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目的研究影响颅咽管术后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咽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40例,次全切14例,大部分切除6例;症状改善(有效)44例,恶化10例,死亡6例。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釉质上皮型49例,鳞状乳头型11例。釉质上皮型肿瘤直径为2-4cm所占比例(32.7%,16/49)明显低于鳞状乳头型(81.8%,9/11,P〈0.05),而直径〉4cm所占比例(61.2%,30/49)明显高于鳞状乳头型(9.1%,1/11,P〈0.05),釉质上皮型肿瘤呈实性所占比例(6.8%,4/49)明显低于鳞状乳头型(36.4%,4/11,P〈0.05)。手术有效的患者中肿瘤大部分切除所占比例(2.3%,1/44)明显低于手术无效(恶化+死亡)的患者(31.3%,5/16,P〈0.05)。结论不同病理学类型的颅咽管患者在肿瘤大小及肿瘤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颅咽管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颅咽管瘤 病理学类型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脑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恶性胶质患者在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也仅一年左右[1,2].2003年Singh等[3]基于肿瘤细胞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相似性,以CD133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磁珠法从胶质标本中分离出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相似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

  • 标签: 微小RNA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l例;1例患者为动脉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夹闭术2例,动脉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