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脑分水岭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其发生除受颈动脉系统狭窄/闭塞影响,还与侧支代偿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分水岭梗死的类型及与侧支代偿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颈动脉系统 分水岭梗死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川西北地区老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方法测定川西北地区脑梗死患者60例和对照组60例的血浆Hcy水平。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血浆I-Icy水平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叶酸浓度及维生素B12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川西北地区脑梗死的发病增加相关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川西北地区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多发囊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内多发囊动脉瘤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预后 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6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和预后KP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的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 标签: 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 延髓 血管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脑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由Adams等于1982年正式命名,是头部遭受加速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断裂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脑损伤,多数病情危重,是颅脑损伤后植物生存、重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病死率高达50%,恢复良好者不到25%[2],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神经轴索断裂 Adams
  • 简介: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环氧化酶-2(COX-2)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脑膜瘤(侵袭脑膜瘤16例,非侵袭24例)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中OPN、MMP-9和COX-2的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上述40例脑膜瘤组织及10例正常脑膜组织中OPN、MMP-9和COX-2的表达。结果健康人血清中OPN、MMP-9和COX-2浓度为0,正常脑膜组织中OPN、MMP-9和COX-2表达阴性。侵袭组中OPN、MMP-9、COX-2的血清浓度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1)。OPN、MMP-9及COX-2蛋白在侵袭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非侵袭组(P〈0.01)。在侵袭脑膜瘤中MMP-9、OPN和COX-2三者的表达互为正相关(P〈0.01)。结论OPN、MMP-9、COX-2的血清浓度升高和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与脑膜瘤的侵袭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评价脑膜瘤侵袭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 标签: 脑膜瘤 骨桥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环氧化酶-2 侵袭性
  • 简介:目的探讨朝阳区太阳宫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市434例居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02例)和对照组(232例)。每个居民都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冠心病、腰围、体重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P〈0.05)。结论在社区内开展颈动脉超声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及干预,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42例采用脑血管造影后,栓塞部位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总显效率、血管总再通率及Barthel指数评分完全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超选择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大量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既参与了胚胎时期的血管发育和形成,也对出生后的成体血管新生、修复、重建等有重要作用。内皮祖细胞的这一生物学特性,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相关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之中,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新型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烟雾病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 简介:颅脑外伤大面积脑梗塞(post-traumaticmassivecerebralinfarction)是颅脑外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加重脑损害,从而影响预后。我院2000年至2010年间收治60岁以上颅脑外伤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 标签: 老年 颅脑损伤 大面积脑梗塞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经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溶栓27例,静脉溶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溶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脑积水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该病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我们对32例动脉瘤SAH后脑积水患者采用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描述并评价急诊科护士对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其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5所三级医院急诊科的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缺乏浅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注射位置方面。结论: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护士的潜能,以提高临床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知识 调查 急诊科护士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椎动脉狭窄的手术安全和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6例症状椎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椎动脉平均狭窄率为62.4%±3.5%,均行药物洗脱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并对病人进行短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及形态15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7例,减少70%4例。围手术期急性支架内栓塞2例。所有病人平均随访(22±2)个月,发生轻度支架内再狭窄2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4例.无明显改善2例。短期随访血管狭窄率为0-50%,平均10.1%±2.0%;中期随访血管狭窄率为0-60%,平均12.2%±2.3%;其平均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ek评分为1分24例,4分2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结论药物洗脱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药物洗脱
  • 简介:目的探索胼胝体全段一期切开的安全,观察该术式治疗癫疒间脑病的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37例癫疒间脑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症状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和神经心理学综合评估后,于全麻下额部切口、经前纵裂入路显微镜下一期切开胼胝体全段。依Engel分级标准评判手术效果。结果随访18~34个月,Engel-Ⅰ级3例,Engel-Ⅱ级25例,Engel-Ⅲ级7例,Engel-Ⅳ级2例,手术总有效率达75.7%。跌倒发作、强直发作、痉挛发作和强直-阵挛发作的有效率分别为86.2%、77.5%、61.6%和40.8%。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手术后并发症,缄默11例、轻偏瘫7例、颅内感染1例。其中13例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和出院后1月内痊愈,1例患者仍遗留轻偏瘫。结论胼胝体全段一期切开安全、微创,无新发并发症;它能有效减少癫疒间脑病的癫疒间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

  • 标签: 胼胝体全段切开 一期手术 癫疒间性脑病 癫疒间发作
  • 简介:腔隙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原因是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硬化、闭塞。目前认为大血管狭窄和栓子脱落也是腔隙脑梗死的原因之一[1],颈动脉超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故成为探索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观察指标,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92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资料,分析腔隙脑梗死和血管病变的关系。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变 颈部血管超声 缺血性卒中
  • 简介:1病历摘要(图1)男,21岁;因松果体区肿瘤反复人院治疗。病人于2009年3月经头颅MRI诊断为“松果体区肿瘤、非交通性脑积水”,予γ-刀治疗2次及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γ-刀治疗后病灶缩小。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胚胎型 松果体 治疗 延误
  • 简介: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多发动脉瘤 家族性 家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