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鞍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诊半年~7年,术后26例头痛患者中24例得到不同程度缓解,24例视力视野障碍患者中22例得到改善。结论鞍Rathke囊肿临床症状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MRI检查的诊断价值优于CT。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RATHKE囊肿 诊断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鞍胆脂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总结19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鞍胆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视力下降16例,头痛18例,癫癎4例,多饮、多尿14例,三叉神经痛4例.CT均为低密度病灶;10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病变,T1W低信号,T2W高信号.5例经额下入路,14例经翼点入路切除.结果全切除16例,3例次全切除,内分泌、癫癎及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鞍胆脂瘤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翼点入路是最佳入路.

  • 标签: 鞍区胆脂瘤 显微手术 影像学诊断 手术入路 先天良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鞍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颅颈交界(craniocervicaljunction,CCJ)系围绕枕骨大孔的枕骨、寰椎、枢椎及其周围韧带等组织共同构成的解剖功能复合体.这一骨性复合体使得颅颈部在维持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同时,这些骨、韧带结构包绕了延髓、延颈髓交界以及上颈髓.故而,颅颈交界的异常可引起神经、血管损害以及脑脊液的动力学改变.笔者拟就颅颈交界的解剖及生物力学、颅颈交界不稳定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综合报告如下.

  • 标签: 颅颈交界区 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螺钉内固定术 CT三维重建
  • 简介: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鞍结构复杂,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共治疗鞍肿瘤术后电解质紊乱患者11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鞍区肿瘤 手术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目的分析鞍肿瘤手术后,出现水钠代谢紊乱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38例鞍肿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的分型及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水钠代谢紊乱总发生率63.3%,分为5种类型,尿崩症10例(26.33%),低钠血症24例(63.16%),脑性耗钠综合症2例(5.26%),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LADH)1例(2.63%),高钠症1例(2.63%),经治疗后37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鞍肿瘤术后水钠代谢紊乱发生率较高.术中规范操作,避免损伤垂体柄和丘脑下部,注意保护穿支血管;术后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并及早采取合理措施对鞍肿瘤术后水钠紊乱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鞍区肿瘤 水钠代谢紊乱 分析 术后 治疗 原因
  • 简介:感觉-运动病变成功的手术切除,同时又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仍然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难题.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术前和术中对感觉-运动和锥体束的精确定位以及显微手术操作技巧的良好运用.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在我院手术治疗的35例感觉-运动病变的病例,探讨了感觉-运动病变手术的操作要点.

  • 标签: 感觉运动区 病变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行硬膜下入路切除5例,行硬膜外入路切除9例,比较两种入路的方法及疗效.结果行硬膜下入路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行硬膜外入路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 标签: 海绵窦 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43例岩斜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斜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例岩斜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死亡2例.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斜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 标签: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治疗 切除率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下丘脑错构瘤(hypothalamichamartoma)较为罕见,是引起幼儿中枢性性早熟和/或痴笑性癫痫的原因之一。现报道1例由鞍向鞍内发展错构瘤并导致中枢性性早熟,先后经X-刀、药物及经蝶手术治疗获得成功。

  • 标签: 错构瘤 性早熟 脑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岩斜肿瘤各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肿瘤有对小脑反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切除 岩斜区肿瘤 肺部感染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松果体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总结62例松果体肿瘤病人的手术经验.其中行经纵裂胼胝体后部入路6例,侧脑室后部入路3例,枕部小脑幕入路42例,幕下小脑上入路10例,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2例(83.9%),次全切除8例(12.9%),活检2例(3.2%).手术后辅助放疗33例,脑脊液分流2例.术后恢复良好55例(88.7%),学习工作能力差6例(9.7%),死亡1例(1.6%);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6.5%).结论松果体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亦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或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合理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熟练掌握颅底显微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松果体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3D重建图像技术在鞍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0例鞍肿瘤经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螺旋CT重建3D图像.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以3.0ml@s-1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同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所建图像与MRI及手术对照.9例行伪彩SSD重建用以模拟手术入路.结果螺旋CT3D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鞍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可显示邻近受压移位的血管;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为模拟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信息.结论作为常规二维影像的补充,螺旋CT重建图像技术可提供鞍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图像,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鞍区 肿瘤 螺旋CT 重建图像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窦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 栓塞治疗 DAVF 病因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对致痫灶位于脑主要功能的癫痫病人,采用病灶切除加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ultiplesubpialtransection,MS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继发性癫痫病人,在术中硬脑膜切开后,先用皮层电极核实致痫灶的方位和范围,在显微镜下切除非功能的病灶及其周围的皮层致痫灶;对功能的病灶也予以切除。第二次用皮质脑电图检查,对功能存在的或残留的致痫灶(棘波),使用软膜横切刀,切断痫性放电传导的神经元树突。最后用皮层电极复查,如仍有棘波存在,再补行几道横切,直至脑电波全部趋于正常为止。结果在癫痫控制方面,除1例无改善外,其他14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随访1~35个月,满意6例,显著改善6例,良好5例,较差2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5%。结论MST能使脑主要功能癫痫在不引起任何机能损害的情况下,术后痫性发作得到有效的控制,是神经外科目前治疗功能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癫痫 外科治疗 多处软膜下横切术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辅助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在运动功能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测量(BOLD)成像技术,对14例运动功能病变病人(胶质瘤11例,脑膜瘤2例,转移癌1例)行fMRI检查,将有关数据及图像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得到活化功能图像,将功能像与结构像融合,输入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术中进行功能定位,指导手术.结果病人术中病灶影像均获得等体积全切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未加重.结论fMRI检查可以为功能病变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导航系统,可在术中精确定位功能,避免损伤,降低致残率.

  • 标签: 神经导航手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运动功能区病变 血氧水平依赖性测量成像技术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经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采用乳突后发际内皮肤切口4~5cm,在枕部作骨窗开颅2.5cm×2cm,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15例.结果15例桥小脑角病变中,听神经瘤8例(6例为巨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5例,均获全切除,神经功能保存完好;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准确夹闭瘤颈.结论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适合切除各种桥小脑角肿瘤及血管性病变.

  • 标签: 显微手术 锁孔 桥小脑角区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为基底节,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60%,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患者预后差[1].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患者49例,均施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本文旨在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 显微外科 手术方法 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