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颅细孔钻颅置管低位持续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并分析40例临床病例资料:其中20例为对照组,即常规钻孔引流组:常规于顶结节下方钻颅,置8号导尿管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外接无菌瓶,术后2~3日拨管.另20例为颅细孔钻颅治疗组:顶结节下方颅钻颅,置入细硅胶管,深入颅内3cm左右,管全长15cm,内径1.5mm,外径2.4mm,管前端为盲端,其后0.5~1.0cm处有四个小侧孔.本组10例用生理盐水及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另10例不予冲洗,均接无菌瓶,悬挂于钻孔点下方30~50cm处持续引流,1~2日拨管,创口不予缝合,加压包扎.结果术后48h头颅CT扫描显示:颅细孔钻颅治疗组20例患者无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较少,脑中线结构基本复位,术后临床证状迅速改善,无感染发生,住院时间短,冲洗组与非冲洗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50天复查头颅CT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应用颅细孔钻颅持续低位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创伤小,头部伤口不需缝合,患者痛苦小,住院费用低、时间短,临床症状改善迅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亦可应用于床边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但需注意钻孔位置、引流充分、无菌瓶位置等.

  • 标签: 颅锥细孔钻颅低位引流 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钻颅术与钻孔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100例,其中50例利用基层医院已有的骨科电钻、3.5号克氏针行颅引流术,50例行常规钻孔引流术;同期收治的硬膜下血肿70例,其中采用电钻颅术35例,钻孔引流术35例。结果无论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还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电钻颅术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钻孔引流术(P〈0.05)。结论电钻颅技术简单安全,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慢性硬膜下血肿 电钻锥颅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高,对于患者及社会均会造成严重负担。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运用颅血肿腔尿激酶灌注微负压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尿激酶 微创 负压引流
  • 简介:目的比较简易头皮下定位颅单孔引流与多孔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内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头皮定位单孔引流31例[血肿量(52.9±13.2)ml],头皮定位多孔颅24例[血肿量(55.3±15.4)ml],术后给予尿激酶溶解血肿。比较引流时间、血肿残留量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多孔引流组引流时间[(6.5±2.7)d]明显短于单孔引流组[(10.6±3.2)d](P〈0.05);在治疗后3个月,多孔引流组的Barthel指数(71.87±7.53)明显高于单孔引流组(50.62±17.20)(P〈0.05)。结论对于较大的且形状不规则的血肿应该在定位下实施多点穿刺。微创穿刺血肿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简单易行,血肿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好。

  • 标签: 脑出血 锥颅引流术 多点穿刺 微创手术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多样,我科自2006开展微创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至今,其中行双针微创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其余均为单针微创颅清除颅内血肿。双针微创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适用于高龄、并发症多、家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或者经济条件的限制不愿意行开颅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

  • 标签: 双针微创锥颅 脑出血
  • 简介:目的研究CT定位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并选内科保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X2=9.2723,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X2=83824,P<0.01).结论CT定位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患者易于接受.

  • 标签: CT定位 锥颅血肿抽吸术 治疗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额部颅斜行置管液化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改良额部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0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病人的症状术后1~4h均明显改善,术后48h复查CT显示血肿均大部分被清除,留管时间2~4d,术后7~10d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脑组织复位不完全形成硬膜下积液。术后1、3个月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CT定位下额部颅斜行深置单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经额锥颅 斜行单管 冲洗引流术
  • 简介:我院自1992年8月至1995年12月采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引导下颅尿激酶灌注冲洗引流治疗丘脑出血5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丘脑出血 锥颅 冲洗引流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开展了操作简便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该技术创伤小,并发病少,但术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语言、认知、感觉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本研究比较分析经额部孔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经额部锥孔引流 小骨窗开颅术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脑磁图(magnetcencephalogragphy,MEG)是一种通过测量脑磁场信号,对癫痫病灶和脑功能区进行定位及评价其状态的设备,是目前直接测量大脑功能活动的最新技术,可对脑磁信号及其发生源进行精确测定和定位,并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叠加于MRI影像上,即磁源性影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实现了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统一。对人体无侵袭、无损害,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其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1ms),空间分辨率〈2mm,远高于MRI、SPECT、PET和PET/CT。

  • 标签: 脑磁图机 南京脑科医院 PET/CT MRI影像 引进 直接测量
  • 简介:脑磁图(magnetcencephalogragphy,MEG)是一种通过测量脑磁场信号,对癫痫病灶和脑功能区进行定位及评价其状态的设备,是目前直接测量大脑功能活动的最新技术,可对脑磁信号及其发生源进行精确测定和定位,并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叠加于MRI影像上,即磁源性影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实现了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统一。对人体无侵袭、无损害,

  • 标签: 脑磁图机 南京脑科医院 MRI影像 引进 直接测量 脑磁场信号
  • 简介:脑磁图(magnetcencephalogragphy,MEG)是一种通过测量脑磁场信号,对癫痫病灶和脑功能区进行定位及评价其状态的设备,是目前直接测量大脑功能活动的最新技术,可对脑磁信号及其发生源进行精确测定和定位,并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叠加于MRI影像上,即磁源性影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实现了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统一。对人体无侵袭、无损害,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其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1ms),空间分辨率<2mill,远高于MRI、SPECT、PET和PET/CT。

  • 标签: 脑磁图机 南京脑科医院 PET/CT MRI影像 引进 直接测量
  • 简介:由王保国教授和周建新教授主编的《实用呼吸治疗学》(第2版)已于200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标签: 治疗学 呼吸机 出版
  • 简介:目的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撤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通过筛查试验和自主呼吸试验并满足撤标准的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检测机械通气前及撤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生命体征、生化指标以及浅快呼吸指数(rapidshallowbreathingindex,RSBI)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撤后连续观察48h,需要重新应用呼吸的定义为撤失败,24h后可重复试验。无需应用呼吸者定义为撤成功。结果30例患者共完成38次撤,28次撤成功,10次撤失败,失败率26.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前和撤前GCS评分的变化(ΔGCS)是影响撤成功的危险因素(P〈0.05)。机械通气前,与撤失败组相比,撤成功组的浅快呼吸指数偏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撤前,与撤失败组相比,撤成功组的GCS评分、血磷、白蛋白、氧合指数较高,而体温、收缩压、血糖和RSBI则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撤相关的独立因素为撤前的RSBI、肺部感染和ΔGCS,3项指标判定能否撤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0%,准确性为81.6%。结论撤前的RSBI、肺部感染和ΔGCS为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撤的独立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呼吸 人工 通气机 负压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检查膈肌增厚和活动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撤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54例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患者进行研究。SBT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膈肌厚度(Tdi)以及膈肌增厚分数(DTF%);同时记录常规的撤参数。撤后,追踪观察患者48小时。结果:54例患者中,14例(25.9%)患者撤失败。撤成功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Tdi以及DTF%均高于撤失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撤成功相关的膈肌指标的临界值为:膈肌活动度≥10.5mm;吸气末Tdi≥21mm;呼气末Tdi≥10.5mm;DTF%≥34.2%。各指标预测撤成功的敏感性分别为87.5%、77.5%、80.0%和90.0%;特异性分别为71.5%、86.6%、50.0%和64.3%。将膈肌活动度≥10.5mm和吸气末Tdi≥21mm两者结合,预测撤成功的敏感性降低至64.9%,但特异性升高至100%;浅快呼吸指数(RSBI)〈105用于预测撤成功的敏感性达90.0%,但特异性仅有18.7%。结论:对通过SBT的患者,膈肌活动度和吸气末膈肌厚度的超声评估,是优质的机械通气患者撤结局的预测指标。因此,推荐考虑使用上述指标和RSBI,以改善撤结局。

  • 标签: 超声膈肌 撤机 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