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81侧)肘部痉挛状态病人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感肘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6周运动功能改善75侧(92.6%).平均随访26个月,肘部痉挛状态缓解77侧(95.1%),运动功能改善73侧(90.1%),生活质量提高61例(93.8%).结论选择性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 标签: 脑性瘫痪 肌皮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治疗痉挛(HFS)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30例HFS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关系。根据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首选方法,娴熟显微外科技术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痉挛(hemifacialspasm,HFS)是种常见以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点功能性颅神经病变,在紧张、激动时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exitzone,REZ)受到责任血管压迫[1]。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angle,CPA)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也可导致HFS发生。面神经根部蛛网膜增厚、粘连导致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也被认为是该病主要诱因[2]。针对该疾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针灸、神经阻滞,但都无法做到完全根治。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痉挛,因其对神经及血管功能能够完全保护,已成为目前治疗痉挛最有效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症状不缓解、颅神经并发症、脑损伤并发症甚至围手术期死亡仍无法避免。影响手术效果因素多种多样,现就微血管减压治疗痉挛疗效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治疗方法 影响因素 疗效 面神经根部
  • 简介:自卑种性格缺陷,是缺乏自信表现。自卑者封自身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学生常常感觉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严重者甚至封前途感到渺茫,对人身感到悲观失望。自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沉重精

  • 标签: 自卑心理 性格缺陷 思维方式 生活目标 自我认识 心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治疗痉挛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45例痉挛临床资料、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治疗痉挛有效方式,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抽搐,是临床常见种良性功能性疾病,虽然进展缓慢,而且最终也不会对人生命构成威胁,但是面部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会引起患者心理社交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害很大。目前临床上治疗痉挛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神经阻滞、射频、面神经周围支切断以及肉毒素注射,这些治疗尽管能在定程度上暂时减轻疾病发作,

  • 标签: 面肌痉挛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治疗痉挛责任血管、手术疗效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96例痉挛病人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均为动脉血管压迫。术后68例症状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无效;其中有1例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痉挛有效治疗方法,熟练显微外科技术,中责任血管识别以及减压棉片放置是影响手术疗效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目的总结复发性痉挛单纯神经内镜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曾行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治疗有效6个月以上又复发病人,神经内镜再行面神经手术减压。结果15例术后症状即消失;3例术后痉挛症状减轻,其中2例两周后消失,1例2个月后消失;1例术后症状无改善。17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痉挛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复发性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 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提高。人类寿命已普遍延长,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正在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重要因素.所以老年人要健康长寿,要从生理、心理、运动、饮食等方面进行合理调适,才能预防疾病发生.最大限度延缓衰老。

  • 标签: 老年 身心健康 饮食调节 体育运动 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MVD)治疗痉孪(HFS)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阳性率为91.5%(97例),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中均发现明确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面神经REZ区充分显露,责任血管识别,面神经REZ充分减压,减压棉片大小放置位置,均是影响手术效果重要因素。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分析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痉挛微血管减压(MVD)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痉挛病人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痉挛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中责任血管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面神经根区
  • 简介:近年文献报道肉毒毒素能有效地治疗局限性张力障碍[1],我们自1999年9月~2000年9月,以肉毒毒素A(BTX-A)注射治疗痉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肉毒毒素 面肌痉挛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头皮颅骨刺激诱发电位(TCeMEP)在巨大听神经瘤切除面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对28例巨大听神经中监测TCeMEP.并比较其变化术后面功能关系。结果16例术后TCeMEP下降大于75%,其中9例明显面瘫,7例轻度面瘫;12例术后TCeMEP下降小于75%,其中2例明显面瘫,7例轻度面瘫,3例基本正常。两组明显面瘫率经x^2检验,P〈0.05。结论TCeMEP可以中实时监测全部传导通路功能.为中保护面神经功能提供可靠电传导依据。TCeMEP波幅下降75%可以作为术后可能发生明显面瘫警戒点。

  • 标签: 诱发电位 运动 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380例脑瘫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进行部分切断,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神经。结果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6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结论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安全、有效神经外科方法

  • 标签: 周围神经 脑瘫 痉挛
  • 简介: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性痉挛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性痉挛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痉挛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差别分为小血管组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治疗椎动脉相关性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性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时间。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延迟治愈
  • 简介:目的探讨松药对面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MVD)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中LSR监测206例HFS病人,依据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对照组(不使用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痉挛微血管减压(MVD)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72例痉挛患者临床资料,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中减压效果,对面痉挛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痉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肌电图监测 疗效
  • 简介:神经外科手术中,翼点开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如分离颞筋膜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面神经颞支损伤.我们自1998年至今,采用了种较简单、掌握、推广方法保护面神经颞支,连续应用38例,均未发生面神经颞支损伤,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 标签: 翼点开颅术 面神经 神经外科 颞筋膜 医源性损伤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反应(AMR)监测在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33例典型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痉挛微血管减压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痉挛MVD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