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5名中国护士获得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5月12日,国际红十字会公布了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名单,来自全球18个国家36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我国有5名护士跻身榜单,她们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宋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护士长王新华,内蒙古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邢彩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赵庆华。南丁格尔奖是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颁发50枚奖章,奖给那些在护理学和护理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 标签: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国际红十字会 护理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 县人民医院 医院护理部
  • 简介:癫痫是多种病因导致具有发作性症状脑病,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我国患病率大约为7%,因此,估计全国应有900万癫痫病人。癫痫治疗包括了药物、手术及心理等综合治疗。对于那些药物及外科手术难以控制顽固性癫痫患者,神经刺激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治疗技术。在过去30年中,通过电刺激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来控制癫癎发作,已经在临床被应用,并取得了不同程度临床效果。神经刺激治疗癫癎方法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和脑深部核团刺激等。

  • 标签: 神经系统疾病 刺激治疗 癫痫病人 临床应用 迷走神经刺激 发作性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与陪护间沟通。方法采用自制满意度与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沟通制能提高住院陪护满意度及明显改善陪护健康教育知识。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有效地与陪护建立良好沟通,并应掌握好沟通技巧,有利于病人康复。

  • 标签: 陪护 健康教育 精神科护理 住院 病人 满意度
  • 简介:颅骨凹陷骨折在神经外科临床上较常见,骨折片凹陷超过一定限度须经手术复位.但是,达到理想复位有时是比较困难.我们利用自行设计一种架撑旋转提升式颅骨复位器对17例颅骨凹陷骨折做手术复位,效果较好.

  • 标签: 颅骨凹陷骨折 治疗 凹陷性骨折复位器
  • 简介:水刀(waterjet)是一种利用高压喷射水流进行切割设备.它在工业领域用于切割不同材料已有多年历史.这种设备是在高压下将水经过一个细小喷嘴喷射出去,形成细高压水束,甚至一些最坚固材料也能被精确地切割.1982年Papachristou等[1]首次将水刀设备(工业水刀)用于肝脏外科手术,其结果显示适当压力水流可将肝脏实质部分"洗掉",而肝内血管和胆管不受损伤,随后用双极电凝器凝结血管,使得肝脏手术出血减少.

  • 标签: 水刀 神经外科 动物实验 临床应用 胶质瘤 癫痫
  • 简介:目的评估DynaCT术中辅助应用在颈椎损伤手术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DynaCT辅助颈椎损伤手术患者共52例,其中上颈椎损伤(C1-2)15例。下颈椎损伤(C3-7)37例。全麻成功后,固定体位和头架(颈椎后路),先行基准DynaCT扫描。颈椎前路手术中,椎间盘摘除和骨减压操作后行第二次DynaCT扫描。Cage或钛笼置入并再次DynaCT扫描。颈椎后路手术中,常规侧块或椎弓根螺钉置入和脊髓减压后行二次DynaCT扫描。前路或后路手术中,对于合并有骨折脱位者,复位矫正后需再次DynaCT扫描,对于骨减压范围不充分,植入物位置不良或复位矫正不满意者均需进一步操作直到DynaCT确定满意为止。结果颈前入路10例,颈后入路39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颈前入路根据术中DynaCT对减压不充分者进行再次或多次骨减压5例;调整Cage位置1例;合并脱位者6例,其中对复位不满意再次或多次矫正3例。颈椎后路植入椎弓根螺钉1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2枚;植入侧块螺钉25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12枚;合并脱位者15例,根据DynaCT对脱位矫正不满意者进行再次或多次复位纠正8例。术中平均使用DynaCT3.76次。术后随访1~3个月,行MRI及三维CT检查,术后影像学均证实减压充分、固定及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1w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恢复率为63.42%。本组无因减压不充分或固定复位不满意而二次翻修手术病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损伤1例。无与DynaCT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DynaCT应用可减少颈椎损伤手术中因减压不充分、固定和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而造成手术效果差,降低需要二次手术机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颈椎外伤手术安全性及精确性,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预后。

  • 标签: Dyna CT 颈椎损伤 减压术 复位 螺钉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者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cm,骨窗范围长约3.5cm,宽2.5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者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者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经额手术入路.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临床应用 后交通动脉瘤 2004年6月 临床合理应用 一过性尿崩症
  • 简介:所有的干细胞均具备两个特征:即自我分裂增殖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多能干细胞增殖最早出现在卵子受精后最初几天,而离体培养多能干细胞即胚胎干细胞是位于胚泡内细胞群(innercellmass,ICM)中.

  • 标签: 干细胞 信号转导 应用
  • 简介:为使接送手术病人过程中所有人员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安全,我们于2003年10月份自行设计了“手术病人接送交接单”,经过3年,接送26000多例手术病人临床应用,认为效果良好,对手术病人安全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 标签: 手术病人 病人交接 设计 病人安全 护理质量 临床应用
  • 简介:血管内超声是在介入技术基础上开展一项实时血管内成像技术,可展现血管截面图像,分辨管壁结构、识别斑块、动脉夹层等。血管内超声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学成像、彩色血流成像、三维重建等成像效果,不仅可以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血管内超声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起到良好补充作用,实现更精确管径测量,优化支架类型选择及植入定位,评估支架植入满意度,减少及预防支架并发症,在脑血管介入领域具有良好运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
  • 简介:超声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实时成像,直观,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疾病首选检查方法,并能够术前评价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及疗效.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颈动脉超声造影、血管内超声、术中超声、三维及四维血管超声已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已从形态学成像向功能成像发展,为临床提供更丰富信息并指导治疗.目前,超声血管成形术以及超声造影剂微泡空化效应已将超声从诊断推向治疗.本文对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超声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产科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选取该院产科实施临床路径前后两组住院患者进行对比,使用自行设计产科临床路径表作为标准方案,并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实施临床路径前;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临床路径实施均有积极反应。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新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自身都有积极作用,需要管理层进一步重视和开展。

  • 标签: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 简介:流程再造理论源自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目前流程再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本文对1990年1月至2013年11月中英文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相关内容检索,通过分析流程再造策略在静脉输液流程改造过程中应用,为我国临床护理管理者及研究者灵活应用流程再造理论提供参考。

  • 标签: 流程再造 静脉输液 应用
  • 简介:NO有着广泛而独特生物作用,既能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聚,又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充当一种新型信息分子发挥递质功能.最初被作为一种血管调节物质所认识,当时命名为内皮源性松弛因子(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1987年Palmer等[1]证明,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可解释EDRF生物学作用,并认为两者是等同.

  • 标签: NO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源性松弛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随着神经内窥镜技术在显微神经外科广泛应用,与之相关置入内镜前定位技术,术中持续监测技术研究越来越多.超声引导下穿刺脑组织技术在神经内窥镜手术中加以应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使得内镜插入定位精确.多普勒微血管探头经内镜通道抵达手术野对重要血管进行超声探测,并能进行术中实时定位,监测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速度从而避免误伤血管,还能对动脉夹闭后进行血管超声扫描检查.超声引导和监测下神经内窥镜外科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将来发展方向之一.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内镜技术 显微神经外科 多普勒微血管探头
  • 简介: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脑室肿瘤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室肿瘤病例资料,其中侧脑室肿瘤10例,第三脑室肿瘤8例,第四脑室肿瘤5例。病例均接受神经内镜手术。结果脑室镜手术6例(肿瘤全切除2例,肿瘤活检及第三脑室造瘘术4例);Endoport内镜控制手术4例(肿瘤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及第三脑室造瘘术1例);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13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结论对脑室内肿瘤活检与切除,脑室镜手术比传统方法有显著优势。Endoport内镜控制手术主要用于切除血供丰富肿瘤。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用于肿瘤残留位置较偏病例,为手术肿瘤全切提供保证。

  • 标签: 脑室肿瘤 神经内镜 手术方式
  • 简介:术中超声作为一项术中影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安全无创等特点,可帮助术者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具有很高实用价值,为研究脊髓脊柱疾病提供新有效方法,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术中超声在Chiari畸形、脊髓肿瘤、椎管狭窄等脊髓脊柱手术中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肿瘤 椎管狭窄 超声检查 术中
  • 简介:手术操作对神经系统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过程,在正常与不可逆损伤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区域。而在此区域内,神经系统功能变化通常都是可以监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损伤神经系统操作或采取一定补救措施可以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基于这种认识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断发展,术中神经监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使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系统功能 手术中 脊髓 神经外科患者 手术操作
  • 简介:颅后窝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相对困难部位,传统颅后窝手术不要求严密缝合硬脑膜,不行骨瓣成形复位,常规放置外引流管。而现代外科微创理念要求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

  • 标签: 颅窝 解剖复位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医疗界品管大师Donabedian强调“没有测量就没有质量”,可知测量对于质量重要性,实际运用中则以指标进行医疗照护结构、过程与结果层面的监测,以作为医疗照护质量提升参考。中国台湾地区质量指标发展虽较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较晚,但发展至今已有本土化及覆盖全省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包括台湾临床成效指标(TCPI)、台湾医疗照护质量指标(THIS)与台湾地区医院协会发展指标系统(TCHA)等指标计划。亚东纪念医院藉由导入质量指标计划,逐步建构全面性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制定全院质量指标制/修订、监测与改善规范,在护理品管推广过程中,凭借培养护理同仁品管能力,将管制图运用于日常病房指标监测,以积极推进质量改善PDCA循环,同时积极拓展与同侪医院间观摩与学习,通过建构、逐步推广、扩散与分析检讨,使护理品管推广更畅通,实现以“病人为中心”高水平照护质量。

  • 标签: 质量指标 临床指标 指标测量 质量改善 护理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