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护士伦理气氛认知和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探讨伦理气氛认知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伦理气氛认知量表与职业价值观量表对衡阳市2所综合性医院的598名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伦理气氛认知总均分为(3.34±0.24)分,护士职业价值观总均分为(3.36±0.45)分。护士伦理气氛认知各个维度对其职业价值观各个维度有预测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营造良好的医院伦理氛围,有助于提高护士对医院伦理气氛的认知水平,从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标签: 护士 伦理气氛 认知 职业价值观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方法:对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93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ICU护士同情心疲乏及其职业认同现状,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同情心疲乏中同情心满足和继发性创伤应激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P〈0.05),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P〈0.01)。职业认同总分为(98.29±16.20)分。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继发性创伤应激、同情心满足和工作倦怠可独立预测职业认同的31.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缓解其同情心疲乏,从而提高护士职业认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 标签: ICU nurses COMPASSION FATIGUE PROFESSIONAL IDENTITY
  • 简介:天坛卒中学院——简要介绍天坛卒中学院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在卒中规范诊疗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学科群优势,高效的组织化医疗服务体系和卒中领域卓越的专家资源库,中国卒中杂志专业的卒中信息传播平台,联合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力量,以“为中国脑血管病领域培养一批临床诊疗规范化的临床医生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临床研究型学科带头人,促进中国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人才梯队建设”为己任,传播脑血管病领域的新的学术理念,培养“知国际、知国内、知临床、知科研、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 标签: 高级研修班 卒中 招生简章 学院 中华预防医学会 北京天坛医院
  • 简介:失眠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因此失眠的本土化治疗除了要考虑生理的变化,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失眠治疗的现状,我们发现失眠的心理治疗更需要本土化。对比失眠心理治疗的西方模型与本土化模型,我们形成了创新的中国本土化的失眠治疗技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睡眠调控技术

  • 标签: 失眠 本土化 心理治疗 创新技术
  • 简介: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研究中。经组织学验证,这些技术能够准确评价斑块负荷、组织成分、纤维帽完整性和炎症反应。本综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应用价值:①在易损斑块表面破裂前,磁共振斑块成像能够对其进行早期识别,从而预防缺血性卒中;②颈动脉斑块磁共振特征可能有助于制订临床治疗策略;③磁共振斑块成像是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易损性能有效地预测高危人群,减低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易损性,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功能学检查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 血管壁
  • 简介: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指南基于2013年发表《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的专家共识》,根据近一年来相关领域出现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各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完善.增加基于循证医学的相关推荐,使其成为较具权威性和更具指导的技术指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及更好的开展手术工作,本指南参照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的循证医学和推荐级别分类[1]。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功能区 唤醒麻醉 指南
  • 简介:目的:探讨DSA、Dyna-CT及MRI影像融合技术的开发与在脑脊髓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我院2011年引进的SiemensArtisZee所带Dyna-CT与2006年引进的GE-3100所带的Innova-CT及其后处理软件:双容积(duralvolume)、静脉CTA、三维融合(threedimensimalfusion)、计算脑灌注血容量(parenchymabloodvolumePBV)、SiemensiFlow、GE-Agioviz等后处理技术,在临床进行脑脊髓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断治疗时,在DSA造影后进行三维重建、三维融合等后处理,获得三维融合图像、脑血容量图像、脑血流全循环图像。结果利用两台DSA机器,进行了双容积重建,可以评价颅内、颈部植入支架后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可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效果,可以看清颅内动脉及动脉瘤有无钙化,颅内及脊髓血管病变在正位、侧位与轴位上与颅骨、颅底及脊椎骨质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静脉CTA评价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瘤、AVM等,进行DSA双侧颈内动脉系统、一侧颈内动脉系统与一侧椎基动脉系统三维血管重建后评价脑血管病,尤其是AVM的供血全貌;通过降血压BOT(balloonocclusiontest,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找出了作为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新的参考指标;建成了脑动静脉、静脉窦全循环像以及利用DSA与MRI影像融合后数据输入Mecromic神经导航行颅内深部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结论DSA与CT、MRI影像融合后的三维影像对脑脊髓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大指导参考价值,甚至对科学研究及教学也有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帮助,多种影像融合是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脑脊髓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扫描 影像融合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数字减影 CTA 脑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多媒体结合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脑血管病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1级医学生6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比较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学生和对照组的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病例分析客观题考试成绩差异也无显著性。在病例分析主观题考试中,试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有助于脑血管病外科实习医师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以问题为基础 多媒体 实习 神经外科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