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伽玛刀双靶与单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单靶与12例双靶治疗的经验。均使用Leksell—B型伽玛刀,准直器4mm。双靶者靶分别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和近三叉神经半月节处,单靶者仅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两组均为中心剂量70—90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将20%等剂量线限定在脑桥表面,使脑干表面剂量小于16Gy。结果随访12~114个月,平均66.4月。单靶组有效223例(94.5%),无效13例(5.5%),复发14例(5.9%),发生并发症9例(3.8%)。双靶组有效12例(100%),发生并发症4例(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以双靶者为高(P〈0.05)。结论双靶治疗不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反而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当三叉神经根紧贴脑桥或受压变形时,为弥补单靶可能引起的三叉神经受照不足,可使用双靶治疗。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通过加强对国内几个重点神经脊柱外科中心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神经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及讲师团,以点带面,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神经脊柱初级学习班、中级学习班、高级学习班、手术观摩班及临床进修班等,推动了国内神经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结果近4年来,中国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无论从开展神经脊柱外科的科室数量、手术量、病种数及手术疗效均得到了提高。结论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刚刚起步,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与欧美神经脊柱外科及国内骨科脊柱外科的发展差距较大,而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脊柱 外科医师 培训 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多靶联合毁损脑内核团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效果。方法对82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分类实施立体定向不同靶组合毁损治疗。结果本组82例患者经颅内多靶联合毁损后,显效28例,有效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9%(68/82),术后智力均无变化。术后并发症包括高热4例,小便失禁12例,缄默9例及摸索7例,经对症处理后2~21d恢复。结论立体定向多靶联合毁损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立体定向 难治性精神病 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6年6月~2009年9月,我科经内镜辅助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68例,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5~72岁,平均52岁。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人出现步态失调和姿势不稳(posturalinstabilityandgaitdifficulty,PIGD)等轴性症状,并常因此摔倒致残,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目前左旋多巴类药物等内科治疗不能有效改善PIGD,而外科治疗中能够很好改善PD常见症状(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僵直)的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

  • 标签: 脚桥核 帕金森病 目标核团 深部脑刺激
  • 简介:目的介绍种颅内动脉瘤做创手术治疗的入路和方法。方法对3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侧翼锁孔入路,以直径约2cm×2.5cm的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34例患者共36个动脉瘤均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29例,轻残4例,死亡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翼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良好,是种损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锁孔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翼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策略。方法选择翼锁孔概念,利用神经内镜的辅助技术,对33例鞍区的垂体腺瘤患者先行单纯显微镜辅助下手术切除,然后再联合神经内镜切除肿瘤,比较两种方法的全切率。结果33例患者中先用显微镜辅助下手术获得全切20例,次全切13例;13例次全切患者再联合神经内镜手术后获得全切8例.次全切5例。联合神经内镜手术获得全切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单纯显微镜手术(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翼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垂体腺瘤显微手术能够克服手术中的死角,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残余,保护垂体柄,减少并发症,大大提高手术的效果。

  • 标签: 翼点入路 锁孔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垂体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联合毁损术治疗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147例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行立体定向多靶联合毁损术,其中138例获1~3年随访,根据CGPS评分标准,分析手术对靶症状、特别是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结果术后1~3年随访,有效率为87.7%,显效率为47.8%,无效率为12.3%.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术多靶联合毁损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术后应配合药物及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 标签: 治疗 精神分裂症 立体定向术 多靶点毁损术
  • 简介:目的研究翼入路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解剖,探讨经此间隙处理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在30例成人尸头的随机侧模拟改良翼入路开颅,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形态、边界,并测量有关数据.将枚乳胶球囊从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中放入视交叉后下方,注入10mL紫红色乳胶用以模拟肿瘤.再于对侧开颅,从各个间隙观察"肿瘤"的显露情况,并再次测量有关数据.结果87%的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呈三角形,A1为其前内侧边,M1为其前外侧边,前穿质为其后边,面积为(49.28±26.46)mm2,有5~10支穿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些小静脉穿过.模拟肿瘤从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显露最佳,并使该间隙的面积扩大至(65.23±30.42)mm2,与原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5).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般由A1、M1和前穿质围成,其中有较多的穿通动脉,鞍区后上方的肿瘤会使其扩大,在某些合适的病例可以经此间隙处理肿瘤.

  • 标签: 颈内动脉 肿瘤 显微解剖 翼点入路 开颅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下血肿,分别采用微创钻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微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微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微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微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下20~30ml血肿,采用微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评价
  • 简介:偏倚又称"系统误差",指对真实情况的歪曲。在研究过程中,偏倚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方面是因选取研究对象时造成的偏倚称为选择性偏倚;另方面是在收集资料时产生的偏倚称为信息资料偏倚。

  • 标签: 论文写作 选择性偏倚 科研 信息资料
  • 简介:随着中国对科研日益重视,以及近几年科学研究与世界差距的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学者希望能在与国内同仁交流之外,还能更广泛地加入国际同道交流的行列,以期得到认可和肯定,为科技的进步奉献中国学者的份心力。在国际上进行学术成果交流最便利的方法便是向国外期刊投稿,而能否得以发表,除了论文的质量必须保障之外,投稿技巧也是作者不可忽略的要素之。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分几期展开专家视频讲座,请专家就投稿技巧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借鉴。

  • 标签: 投稿技巧 国外期刊 中国学者 科学研究 期刊投稿 学术成果
  • 简介:患者男,28岁,因"头痛18d,肢体无力2d"于2010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18d前因疲劳睡觉时颈部枕床旁护栏,醒后出现右侧颈部、后枕部隐痛不适,疼痛呈阵发性,开始未予重视.2d前突然出现右侧颈部、后枕部剧烈疼痛,并头晕、恶心、呕吐.首先是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视物双影,无恶心呕吐,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为求诊治入我科.患者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无特殊家族史.查体:血压120/90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

  • 标签: 左侧肢体无力 梗死 半侧 延髓 恶心呕吐 剧烈疼痛
  • 简介:中医对卒中认识也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与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同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7)所称的“仆击”、“薄厥”、“大厥”、“煎厥”、“偏枯”,指突发侧肢体运动障碍,并正确指出病因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图1)。

  • 标签: 卒中 中风 中国
  • 简介:患者,男性,1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右上肢麻木20余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右侧颜面部触觉减退,痛觉过敏.右侧上下肢痛觉过敏,触觉减弱.深感觉双侧对称.四肢肌力均为5级.各深肌腱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征阳性.CT示:左侧丘脑区类圆形结节影,混杂密度,周围水肿明显(图1).MRI示:左侧丘脑区占位,大小3.0cm×3.2cm×3.0cm,等T1长T2信号,且信号不均匀,周围可见水肿带环绕,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不均匀(图2-4).胸部X线提示:双上肺斑点及条索状致密影,界限欠清,考虑肺结核.

  • 标签: 脑结核瘤 左侧 痛觉过敏 上肢麻木 肌腱反射 颜面部
  • 简介:患者男,62岁,教师,因突发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无力2h于2007年2月2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h安静中突发头痛,以左颞部为甚,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即来我院就诊,头颅CT示胼胝体高密度片状影延及顶叶.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纵裂池及侧裂池密度增高,中线结构无移位。查体:血压21.3/12kPa,嗜睡状态,唤醒后能简单回答问题.但答非所问,烦躁不安,

  • 标签: 胼胝体 脑出血
  • 简介:CJD为Creutzfeldt—Jakobdisease的简称,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是由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朊蛋白(prionprotein,PrP)引起。CJD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为大脑海绵状变性、神经细胞脱失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化PrPsc阳性。本病预后极差,死亡率100%。临床较少见,且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 标签: CREUTZFELDT JAKOB病 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锥体外系症状 临床表现
  • 简介:患者男,出生后发现头同增大并气促1周入院(2007年3月26日)。患儿足月,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取出.出生体重3.25k,无窒息抢救史,1、3、5minApgar评分均为10分。患儿出生后出现气促,呼吸不规则,烦躁,易激惹,肢体震颤。查体:哭时口角左歪,右面部纹理较左深,头围由出生时34cm进展为36.5cm,前囟由2.5cm×2.5cm进展为6cm×6cm,双上肢肌力稍减低。

  • 标签: JOUBERT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