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对65例肺癌患者和28例良性对照者的血清和胸腔积液进行检测。结果:肺癌组中血清和胸水肿瘤标志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组胸水三项指标高于血清水平(P〈0.01);CEA对肺腺癌,NSE对小细胞肺癌,CYFRA21—1对肺鳞癌的阳性率高于其它单项(P〈0.05)。结论:胸腔积液CEA、NSE、CYFRA21—1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 标签: 肺癌 肿瘤标志物 胸腔积液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主因“低热7月余,心包恶性间皮瘤确诊半个月”为主诉于2010年3月17日入我院,该患者于2009年8月出现低热,体温37.6℃,伴乏力盗汗,于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心包积液,当时诊断为结核病,行抗结核治疗,半月后出现呼吸困难,复查彩超示心包积液,心电图出现频发房早,陈发房扑。

  • 标签: 恶性 间皮瘤 心包
  • 简介:随着对肿瘤血管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与放射联合应用治疗的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初步验证了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行性和疗效。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放射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单项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方法分别检测75例肺癌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CEA、CA153和CA125水平,并分析上述3项指标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肺癌患者3项肿瘤标志物血清水平均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项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高于单项标志物检测,其敏感度高达88%,特异性为76.2%。结论:3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肺癌的敏感度。

  • 标签: 肺癌 肿瘤标志物 CEA CA153 CA125
  • 简介:目的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术.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27例,双节段手术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有限开窗减压、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术.手术前后对患者的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改良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进行评价,通过动力平片评价手术节段腰椎活动情况.随访时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8min,出血量180~310ml,平均210ml.无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d佩戴软腰围下地活动,术后7d出院.术后1、3、6、12、24和36个月门诊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本组发生并发症3例(9.3%).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2个月.平均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1到术后的2.8,最后随访为2.6;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54.3到术后的21.8,最后随访为23.2.上述评价指标手术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随访中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良好,活动度2°~6°,平均3.6°.未发现假体移位脱出现象.随访时本组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满意度为89.3%(25/28).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Coflex动态稳定术,可以通过微小创伤手术,直接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同时良好保留了手术节段腰椎的运动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板间 动态稳定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引复位联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例低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第一步在局部麻醉下行颅骨牵引术,第二步在牵引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该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tgkel分级,显效f降低2级)6例,有效(降低1级)13例,无效3例。结论在颈椎牵引复位的基础上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低位颈椎 骨折脱位 牵引 复位 前路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阿霉素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增殖及TRAIL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阿霉素、TRAIL及低浓度阿霉素联合TRAIL处理HepG2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RT-PCR和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阿霉素作用前后HepG2和SMMC-7721细胞TRAIL受体DR4、DR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种浓度阿霉素(0.86、8.6、86μmol/L)作用24h后,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84±0.44)%和(8.67±1.22)%、(24.12±1.11)%和(25.39±2.26)%、(64.55±4.05)%和(66.2±3.74)%,呈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浓度TRAIL(10、100、500、1000ng/ml)作用24h后,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83±0.25)%和(5.66±0.56)%、(9.60±1.38)%和(8.96±1.13)%、(11.87±1.43)%和(12.11±1.84)%、(15.12±3.84)%和(16.16±1.41)%,其他3种浓度分别与10ng/mlTRAI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浓度阿霉素联合TRAIL作用于HepG2和SMMC-7721细胞,低浓度阿霉素能够增加HepG2和SMMC-7721细胞对TRAIL治疗的敏感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和TRAIL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率逐渐增加,呈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无论在mRNA还是蛋白水平,阿霉素处理后HepG2细胞死亡受体DR4、DR5的表达水平较未处理组显著增加;在SMMC-7721细胞,阿霉素处理后,DR5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DR4的表达水平与阿霉素未处理组相似。结论低浓度阿霉素能够增加肝癌细胞对TRAIL治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阿霉素增加死亡受体特别是DR5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增加,TRAIL在肝癌治疗方面存在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阿霉素 TRAIL 肝细胞癌 增殖 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94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康莱特注射液100ml,静滴,第1-7天,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FOLFIRI方案化疗,2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观察临床有效率,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34.1%和16.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分别为56.8%和12.0%(P〈0.05);治疗组的骨髓抑制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重度延迟性腹泻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能提高化疗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 标签: 康莱特注射液 FOLFIRI方案 晚期胃肠道肿瘤 化疗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7例恶性腹水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腹腔置管,先行持续腹腔热灌注治疗(生理盐水2,000ml+顺铂50mg/m2)4次,于末次灌注化疗结束后排净灌洗液,经导管注入43℃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15mg+鸦胆油乳100ml后拔管.评估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对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27例恶性腹水患者治疗后,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检查腹水显著减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者18例,部分缓解者7例,稳定者2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2.6%(25/27).治疗过程中无Ⅲ或Ⅳ级严重毒副反应,无肠粘连和肠梗阻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微创、不良反应少而轻、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循环热灌注 鸦胆子油乳 顺铂 恶性腹水
  • 简介:背景与目的: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期放疗及辅助化疗是新诊断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后标准辅助治疗方案。但对于复发患者目前仍无标准挽救治疗方案。干扰素.B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细胞因子类药物.不但具有直接的肿瘤抑制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效应。体内外研究显示,干扰素-β可增强TMZ和亚硝脲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从而增强其抗胶质瘤作用。本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价TMZ联合干扰素-β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年龄大于18岁、经病理确诊为WHO分级Ⅲ~Ⅳ级的胶质瘤、既往经标准一线TMZ化/放疗联合治疗后复发进展患者入组。患者接受干扰素-β3MIU/次,d1、3、5,皮下注射;TMZ200mg/(mz·d),d2-6,13服;28天为一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每8周行脑MRI检查评价肿瘤反应率。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有效率(CR+P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6个月的PFS率,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时间(os)和毒性。结果: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共30例(17例Ⅳ级和13例Ⅲ级胶质瘤)患者入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44.5岁。卡氏体力状况评分(KamofskyPerformanceStatusScore,KPS)70—100分,中位KPS评分80分。病理类型:间变星形细胞瘤10例,间变少突胶质瘤2例,间变少突一星形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17例。Ⅲ级和Ⅳ级胶质瘤治疗的客观有效率分别是38.5%和29.4%(P〉0.05),中位PFS分别是10.0个月f95%CI:0.5~19.5)和5.0个月(95%CI:3.0~7.0),中位0S分别是未达到和9.5个月(95%CI:7.7—11.3),P〈0.0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I~Ⅱ级中性粒细胞下降(4例),血小板减少(3例),恶心/呕吐(3例),疲乏(8例),肝功能异常(3例),无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替莫唑胺联合

  • 标签: 胶质细胞瘤 替莫唑胺 干扰素-Β Ⅱ期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放疗同期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与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42例放疗同期化疗的食管癌病例,临床分期Ⅱ-Ⅲ期。均为CT定位,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60-68Gy。均于放疗第1、28天联合化疗,根据同期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22例联合多西紫杉醇加顺铂方案,为TP组;20例联合顺铂加氟尿嘧啶方案,为DF组。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0年12月,随访率100%。两组有效率:TP组81.8%、DF组75.0%(P〉0.05)。1、2年局部控制率:TP组86.4%、63.6%;DF组80.0%、60.0%(P〉0.05)。1、2年生存率:TP组81.8%、59.1%;DF组80%、50%(P〉0.05)。急性毒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TP组明显高于DF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TP组明显低于DF组。结论:适形放疗同步多西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治疗食管癌较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可提高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后可耐受,能够继续完成治疗。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化疗 多西紫杉醇 预后 毒副反应
  • 简介:背景与目的:美国综合癌症隈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NCCN)治疗指南推荐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恶性胶质瘤。但截至目前,中国脑胶质瘤患者这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总结我们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12例复发性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经验,探讨安全性与疗效。方法:12例复发性恶性胶质瘤均行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贝伐单抗5mg/kg,每两周一次。TMZ化疗方案的选择基于肿瘤组织DNA甲基转移酶0^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行甲基化特异PCRMSP—PCR)检测MGMT启动子甲基化程度。MGMT阴性表达(-)者,接受TMZ标准化疗[200mg(m2·d),d1-5,四周方案];MGMT阳性表边+)者,或者MGMT阴性表达(-)者既往已接受标准剂量TMZ治疗但病情进展者,接受TMZ剂量密度方案[75mg(m2·d),d1-21四周方案]。结果:12例患者共接受63次贝伐单抗治疗,中位4次3—10次)。12例患者均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2例16.7%),部分缓鲰partialremission,PR)2例16.7%),微效minimalremission,MR)8例66.7%),疾病控制取CR+PR+MR)为100%。中位无进展生称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为4.3个月(95%CI:2.4—7.3),6个月的PFS率为40.6%。最严重不良反应是Ⅲ度粒细胞减少症与白细胞减少症,各1例次1.6%)。最常见的轻至中度不良反应包括Ⅱ度的腹泻8例次12.7%)、Ⅱ度疲乏5例次7.9%)、高血压2例次3.2%)。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国人复发恶性胶质瘤是安全的,疗效也令人满意.

  • 标签: 胶质瘤 恶性 贝伐单抗 化疗
  • 简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医二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57年。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神经外科,也是浙江省神经外科医师的摇篮。作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和“浙江省中两医结合重点学科”,科室也一直是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

  • 标签: 神经外科 摇篮 学科 分会
  • 简介:背景与目的:全脑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总结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病灶脑转移癌的疗效。方法:30例恶性肿瘤单病灶脑转移癌,全脑放疗DT39~45Gy后,以三维适形放疗追加转移病灶DT10~16Gy,常规分割1次/d,5次/w,总剂量DT55Gy。结果:6例CR,21例PR,3例NC,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40%(12/30)、13.3%(4/30),平均生存时间11.9个月。结论: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病灶脑转移癌,可以缓解颅脑神经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脑肿瘤 三维适形 放射疗法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过继免疫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位诊断明确的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2组。海扶组25例,接受单纯HIFU治疗;综合组25例,除给予HIFU治疗外,还接受自身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回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综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肝功、免疫状态、生存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单纯HIFU组(P〈0.05)。结论:HIFU与DC-CIK过继免疫具有协同治疗效果,HIFU联合DC-CIK能提高晚期HCC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高强度聚焦超声 过继免疫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与5-FU对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方法40只昆明小鼠皮下移植H22肝癌细胞建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125I粒子联合5-Fu组;B组为125I粒子组;C组为5-Fu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28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观察28d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A组(1.38±0.11)cm3、B组(2.11±0.19)cm3、C组(2.79±0.23)cm3、D组(4.34±0.29)cm3,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35.71%。镜下观察B、C两组分别可见散落的坏死癌细胞,周围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组以癌细胞坏死为特征;电镜下B、C两组的肝癌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浓缩或碎裂,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凋亡小体形成,其间有较多凋亡的癌细胞,并有多个凋亡细胞聚集;而125I联合5-Fu组以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癌细胞为主,其间也有凋亡的癌细胞。结论肿瘤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可促进H22肝癌细胞凋亡,125I粒子联合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确切,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诜择。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肝肿瘤 凋亡 细胞生长 病理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疗效,观察影响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入的DLBCL患者17例,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观察化疗后疗效及淋巴结亚群改变情况,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PS评分、AnnArbor分期、结外浸润情况、LDH水平、体力状态(PS)评分、B症状、血红蛋白及T细胞浸润等相关情况,观察其对化疗的相关影响。结果本组所有17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后疗效评估显示CR7例,PR6例,SD3例,PD1例,治疗有效率为76.4%(13/17)。影响化疗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中显示,血清LDH水平、PS评分、AnnArbor分期为影响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对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显著,其中Ps评分低、AnnArbor分期低、血清LDH水平正常的患者化疗疗效相对较好。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CHOP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