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纤维肿瘤(extrapleuralsolitaryfibroustumor,ESFT)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4例ESFT病例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良性35例,恶性9例。ESFT组织学形态多样,典型者见梭形细胞呈无模式(patternless)排列,伴有粗大瘢痕样胶原及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34、Bcl-2、CD99、SMA阳性率分别为100%、93%、79%、67%和6%,Desmin、S-100、CD17、Calretinin及EMA均为阴性。随访33例,3例局部复发,无死亡及远处转移。结论: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ESFT诊断及鉴别诊断。对ESFT患者有必要进行术后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索完整网膜囊切除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可行和安全.方法1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在传统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基础上,腹腔镜下尽可能完整剥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记录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重要血管、脏器损伤,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87.3±31.2)min,网膜囊切除时间(45.3±20.1)min,术中失血(75.5±12.3)ml,术后住院时间(11.3±6.0)d.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1.3%(5/16),包括腹腔感染1例(6.3%)、切口感染1例(6.3%)、肺部感染2例(12.5%)、尿路感染1例(6.3%).无胰瘘、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对进展期胃癌实施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并网膜囊完整切除安全可行,术中应注意重要解剖标志及正确解剖层次.

  • 标签: 胃癌 腹腔镜 网膜囊切除
  • 简介:背景卵巢癌副肿瘤血小板增多机制和血小板在促进癌生长方面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方法研究者分析了619例上皮卵巢癌患者临床数据.旨在探讨血小板计数和疾病转归之间相关。研究者试图通过上皮卵巢癌病理标本和小鼠模型未探索副肿瘤血小板增多基础机制,目前初步确定血小板对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产生影响。结果血小板增多与晚期疾病和生存期缩短显著相关。与无血小板增多患者相比,有血小板增多患者血浆血小板生成素和白介素-6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 血小板增多 副肿瘤性 血小板生成素 疾病转归 肿瘤生长
  • 简介: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编码基因EPHX1多态与肝细胞肝癌(HCC)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按照制定检索策略,枪索相关数据库中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与HCC易感性病例一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f)(间(CI)。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EPHX1337T〉C多态位点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YST)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vsTT)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VvsCT/TT)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VSA)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EPHX1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凶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 标签: 肝肿瘤 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 EPHX1 遗传多态性 肿瘤易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卵巢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10年4月上皮卵巢癌标本64例,卵巢良性肿瘤标本2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Rβ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同时采集每例患者术前血清进行雌激素(E2)检测。结果绝经后卵巢癌组E2水平为(82.34±3.87)pmol/L,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53.25±8.38)pmol/L和正常卵巢组(31.65±4.4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3组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β基因甲基化在上皮卵巢癌和盆腹腔转移灶发生率分别为46.88%(30/64)和36.67%(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Rβ基因甲基化。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卵巢癌分期、病理类型和组织分级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风险是正常卵巢7.82倍(95%可信区间:1.129~22.496);晚期卵巢癌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风险是早期卵巢癌15.68倍(95%可信区间:1.067~35.085)。结论ERβ基因甲基化与上皮卵巢癌发生、发展有关,且高雌激素可能会诱发基因改变,检测甲基化状态对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和治疗有辅助作用。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雌激素受体 甲基化
  • 简介: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脑转移预后差,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厄洛替尼是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晚期NSCLC患者,可延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经选择患者获益更为明显。目前厄洛替尼也逐渐用于NSCLC脑转移治疗。本文通过分析厄洛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疗效及安全,探讨NSCLC脑转移靶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至2011年间收治53例NSCLC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厄洛替尼150mg/d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每2~3月评估疗效。结果:5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厄洛替尼对脑转移灶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81.1%,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6例,稳定(stabledisease,SD)24例。全身病灶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64.2%,其中CR1例,PR18例,SD15例。脑转移灶中位进展时间为7.3个月,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6个月和15.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7.7%和11.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S评分及EGFR状态为影响生存因素。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5.5%和37.7%。结论:厄洛替尼对NSCLC脑转移有一定疗效,且毒性可以耐受。

  • 标签: 脑肿瘤 继发性 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Dixon术后早期机械肠梗阻病因、手术时机选择及防治体会.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科行直肠癌Dixon术患者458例,其中18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出现机械肠梗阻,经过积极保守治疗并影像学检查,其中13例接受了手术治疗.结果18例术后早期机械肠梗阻患者,CT检查发现扩张肠管坠入盆腔12例(66.7%).13例患者再手术,手术探查明确梗阻原因,盆底腹膜裂孔疝3例,小肠坠入盆底并粘连成角9例,小肠间单业粘连1例.手术方式包括内疝复位、重新关闭腹膜裂隙3例;盆底粘连松解9例,其中1例行坏死肠管切除,1例行小肠短路手术;小肠单班粘连松解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内与切口感染各1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直肠癌Dixon术后早期机械肠梗阻主要病因为小肠坠入盆底并粘连成角、盆底腹膜裂孔疝、腹腔单纯肠粘连,再手术时机选择极为重要,预防主要以关闭盆底腹膜以及避免肠管坠入盆底为主.

  • 标签: 直肠癌 DIXON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湿疗法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皮瓣坏死效果。方法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对1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患者,应用改良式湿疗法进行伤口护理。结果18例患者伤口均痊愈。结论改良湿疗法能加速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伤口愈合,避免了植皮手术,不影响患者后续治疗.

  • 标签: 湿性疗法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皮瓣坏死
  • 简介: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表达情况及二者相关。方法采用EnVision两步法检测64例SCLC组织、20例癌旁组织中FGF-2和ToPoⅡ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ting、RT-PCR法检测外源性FGF-2对人SCLC细胞株NCL-H446中ToPo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影响。结果SCLC组织中FGF-2和ToPo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5%(44/64)和79.69%(51/6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0%和10.0%(P〈0.01);FGF-2和ToPo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和吸烟情况无关(P〉0.05);两者表达在SCLC中呈正相关(r=0.497,P〈0.01)。FGF-2可以上调NCL-H446细胞中ToPoⅡ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FGF-2和ToPoⅡ之间可能存在共同作用通路,FGF-2可能通过ToPoⅡ促进SCLC发生、发展。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FGF-2 ToPoⅡ NCL-H446细胞株
  • 简介:目的探讨p535种选择剪接异构体p53β、p53γ、Δ133p53、Δ133p53β和Δ133p53γ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1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巢式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53β、p53γ、Δ133p53、Δ133p53β和Δ133p53γ共5种异构体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5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出p53γ、Δ133p53β和Δ133p53γmRNA表达。Δ133p5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3.3%(11/15),在癌旁组织中为20.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53β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20.0%(3/15),在癌旁组织中为6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3)。结论Δ133p53mRNA和p53βmRNA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不同,这两种异构体差异性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胃癌 P53 选择性剪接 异构体 巢式RT-PCR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鉴别诊断水平.观察药物与手术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21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等情况.采用利福平和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药物治疗同时,均采取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3例加内固定治疗.结果(1)21例均有与羊、羊皮、羊肉接触史.本组病例均有发热,多为典型波浪热.腰部疼痛7例,脊柱,四肢大关节及肌肉痛14例,经治疗后均遗有位置固定腰痛;均有乏力,多汗,食欲减退,消瘦.(2)布氏杆菌脊柱炎病灶除1例为T11~12,余均分布于腰椎.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硬化、增生,新生骨组织中有新破坏灶形成.椎间隙变窄较结核轻,少或无椎旁脓肿形成,无死骨形成.(3)化验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均为阳性,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5例+++、4例++、2例+.血沉增快21例,为35~110mm/h.(4)超声检查见肝脾肿大6例,腹腔间隙积液3例.(5)病灶清除后均留标本送病理检查符合布氏杆菌脊柱炎之诊断.(6)对初治6例和复治15例均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治疗同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疼痛即刻缓减,2周疼痛消失,血沉开始下降.2~3个疗程血沉恢复正常,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转为阴性.结论布氏菌杆脊柱炎可以通过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特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四环素、链霉素联合治疗同时手术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布氏杆菌 脊柱炎 诊断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中重度慢性阻塞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合并肺癌围手术期肺功能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2004年1月至2011年10月,对26例中重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15例,肺段切除术6例,肺楔形切除术5例。围手术期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氧疗、辅助排痰、呼吸康复训练及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比较术前综合治疗后与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患者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情况。结果26例患者术前经综合治疗后,MVV、FEV1和FVC均明显改善(P〈0.01),PaO2、SpO2上升(P〈0.05),PaCO2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MVV、FEV1和FVC较术前低(P〈0.05),PaCO2较高(P〈0.05),PaO2和SpO2已无差异(P〉0.05)。3个月时各项指标均已达术前水平(P〉0.05)。26例术后死亡2例(7.7%),24例康复出院。结论中重度COPD合并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给予适当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加手术耐受,有利于术后肺功能康复。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肺功能保护 围手术期
  • 简介:背景与目的:实验证明MMP-9与IL-17可促进各种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发展,但有关MMP-9与IL-17是否共同参与了垂体腺瘤发生、尤其是否与侵袭有关,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MMP-9和IL-17在垂体腺瘤组织中表达,探讨二者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关系。方法:收集75例人垂体腺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IL-17、MMP-9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9在侵袭垂体腺瘤中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和91.7%.明显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中17-4%和57.7%fP〈0.05);IL-17在侵袭垂体腺瘤中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5%和81.7%,明显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中17.7%和50.97%fP〈0.05)。RT—PCR显示侵袭垂体腺瘤组IL—17、MMP-9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组。结论:IL-17、MMP-9高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密切相关,并且共同促进垂体腺瘤侵袭生长,二者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有效指标。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目的研究结肠癌组织中MTA1表达水平及在细胞核、细胞质内定位情况,分析其与结肠癌预后相关,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结肠癌组织芯片(30例肠癌组织、10例转移组织、8例正常组织)中检测MTA1与Sox2蛋白表达水平及定位情况,统计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相关;并初步探讨Sox2与MTA1表达相关。结果①肠癌组织及转移组织中MTA1细胞质染色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肠癌组织与转移组织间MTA1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②MTA1在细胞质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3),生存时间〈5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细胞质内MTA1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生存时间≥5年患者组织(P=0.007);③Sox2在肠癌组织细胞核及细胞质内表达均与MTA1细胞质表达具有显著相关(P〈0.01)。结论MTA1细胞质过表达提示结肠癌预后不良,这可能与Sox2过表达相关。

  • 标签: 结肠癌 MTA1 SOX2 肿瘤干细胞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因双乳肿块渐进生长,偶有疼痛不适于2011年11月9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5月起发现左乳下方一肿块,无疼痛及红肿,在外院拟诊为乳腺增生症,给予中成药祛瘀散结治疗。

  • 标签: 双侧同时性乳腺癌 手术治疗 辅助放化疗
  • 简介:垂体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第3位,因其细胞增殖及内分泌特性而表现出各种生物学行为。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对垂体瘤发病机制认识已有了很大提高。垂体瘤发生、生长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存在密切相关,对信号转导通路特殊靶点干预可能为垂体瘤提供新治疗机会。本文重点综述了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垂体瘤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方面的进展。

  • 标签: 垂体腺瘤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通路
  • 简介:目的探索利用食管癌患者首周放射治疗时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图像,建立个体化计划靶区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可行。方法选取行根治三维放射治疗食管癌患者10例,获取每位患者治疗首周前5次及后续每周治疗前CBCT验证图像,将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与治疗前定位CT图像配准融合。然后在每个CBCT图像上按患者治疗前靶区勾嘶原则,再次勾画临床靶区(clinictmnorvolume,CTV),并根据首周治疗摆位误差平均值外扩生成计划靶区(planningtumorvolume,PTVo将首周5个CBCT上勾画PTV轮廓映射到定位CT上合并生成PTVl,以此法生成后续2-6周IYFV2,、按照初始计划(PlanA)参数设置,保持靶区处方剂量及各危及器官限量要求不变,以PTV1为靶区,制定一个新放射治疗计划,即患者个休化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PlanB)。用新计划(P1anB)95%等剂量线评估PTV2覆盖度,通过剂量一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PlanA与PlanB中肺、心脏和脊髓受照射剂量。结果PTV1体积比PTV休积小(P〈0.05);PlanB中处方剂量95%等剂量线覆盖率分别为:PTV1=(98.9±2.0)%和PTV2=(99.1±2.0)%,筹异兀统计学意义(P〉0.05)。PlanB危及器官所受剂量均小于PlanA:肺V20(25.1%vs26.9%)、平均剂量(14.0Gvvs15.1Gy),心脏平均剂量(16.7GyUS19.7Gy)和脊髓最大剂量(42Gy:US43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患者治疗白饲CBCT图像资料反馈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修改后汁划可在后续治疗中开展,并能进一步减少靶区周同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和潜在提高靶区剂量。

  • 标签: 食管肿瘤 自适应放射治疗 千伏级锥形束CT 危及器官
  • 简介:目的探讨ERCC1、RRM1基因蛋门表达对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RRM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生存分析曲线分析其对生俘预后影响。结果ERCCl、RRM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珲类型和TNM分期等莘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中,Ⅰa期ERCCl、RRM1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较好,提示两种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18期患者中是一种保护因素。存IhⅢa期患者中ERCC1表达阴性组可以从含铂化疗方案中获益,可获得生存优势;RRMI表达阴性组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敏感,可获得较长生存优势。在Ⅰ~Ⅲa期患者中ERCC1与RRM1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I及RRM1蛋白表达可以预测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使患者从个体化治疗中获益。

  • 标签: 肺肿瘤 ERCC1 RRM1 个体化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病因及其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同一手术治疗组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结直肠癌595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术后胰腺炎发生和术后胰淀粉酶升高相关因素.结果595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发现血清淀粉酶升高79例(13.28%),其中48例发展为术后急性胰腺炎,占8.07%.右半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及横结肠切除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5.55%、15.79%和14.29%,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分别为1.67%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术中输血、术中出血、临床分期对结直肠癌术后淀粉酶异常升高无显著作用,术前合并高脂血症、胆道结石、腹腔感染、术后吗啡镇痛以及静脉使用脂肪乳均可增加术后淀粉酶升高风险(P<0.05).2例患者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患者保守治疗痊愈,无胰腺炎复发.结论术中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是诱发术后急性胰腺炎主要原因,提高术后急性胰腺炎围手术期高危因素认识,及早检验血、尿、腹水淀粉酶及进一步干预是防治术后重症胰腺炎发生关键.

  • 标签: 结直肠癌 术后急性胰腺炎 病因 诊治
  • 简介: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和血管高位结扎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并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方法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23例,采用历史对照方法与传统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32例患者对比,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以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23例右半结肠癌腹腔镜辅助下CME根治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右半结肠癌腹腔镜辅助CME根治术患者每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18.1±5.3)枚,传统开腹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15.1±3.8)枚,腹腔镜CME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多于传统开腹组(P=0.013).腹腔镜CME手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07.39±41.15)min和(225.16±76.62)min(P>0.05).腹腔镜CME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4.0±32.8)ml,开腹组则高达(170±3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CM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3.0%,与传统手术相似,无吻合口瘘和输尿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右半结肠癌腹腔镜辅助下CME及血管高位结扎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升高,但尚需大规模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其远期疗效.

  • 标签: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 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