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与血浆内皮素(ET)变化及高压治疗的作用。方法:高压治疗以纯氧加压,压力0.05~0.07MP加压20min,稳定20min,减压20min,共历时1h,每天一次,疗程5~10d,NSE活性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T活性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中度HIE患儿血清NSE与血浆ET浓度分别为(14.72±4.26)βg/L,(76.1±19.2)ng/L,重度HIE患儿血清NSE与血浆ET浓度显著主于对照组(分别为12.47±3.49μg/L,56.32±16.7ng/L,轻度HIC患儿血清NSE(13.58±4.57)μg/L,血浆ET(62.4±18.5)ng/L与对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度HIE患儿高压治疗后,血清NSE,血清NSE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NSE 内皮素 高压氧 新生儿
  • 简介: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病,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微量元素在摄食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0~10岁厌食症患儿的血浆微量元素锌和铅的水平进行了测定,探讨厌食症与锌和铅水平的关系.

  • 标签: 厌食症 患儿 血锌 血铅 营养不良
  •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生儿肺炎与磷的关系.方法采用磷液体试剂,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磷,对8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与62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肺炎组急性期磷平均值为(2.64±0.38)mmol/L,对照组为(1.81±0.26)mmol/L,经统计学处理,二组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3,P<0.01);肺炎恢复期磷(2.12±0.30)mmol/L,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2.11,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急性期磷较对照组及恢复期的磷明显升高.新生儿高磷症可引起心律不齐、腹胀,还可因出现低钙、低镁而发生惊厥、呼吸暂停等.故新生儿肺炎时如血磷明显升高时,即可适当补充钙剂,以降低磷,恢复钙浓度,以免加重病情.

  • 标签: 肺炎 血磷 新生儿 血生化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气性坏疽的早期诊断及高压(hyperbaricoxygen,HBO)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后气性坏疽患儿67例,经急诊手术治疗后即采用高压治疗,每日两次,7次疗法,压力0.8~0.25MPa,并配合抗炎、每日换药及对症处理.结果67例患儿经HBO治疗后,复查梭状芽胞杆菌1日转阴率96.92%,2日转阴率100%.13例未行再次截肢,54例肢体保存,未发生继发、交叉感染和扩散.伤口痊愈,治愈率100%.结论小儿外伤后气性坏疽早期症状、体症不典型,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抓住最佳时机,及早诊疗.合理、有效的高压抢救性治疗方案,配合手术、抗炎、换药等综合治疗,能最大限度缩小组织坏死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保存肢体,降低截肢率,提高生存率及治愈率.

  • 标签: 高压氧 外伤 气性坏疽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提升新生儿足跟采集成功率的条件。方法80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血前1h给予一次充足的母乳喂养。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游泳10min,局部按摩,斜刺进针采血。观察采血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100%(400/400),高于对照组90%(36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血前1h给予一次充足的母乳喂养,游泳10min,局部按摩,斜刺进针能提升新生儿足跟采集的成功率。

  • 标签: 足跟血采集 方法 新生儿 护理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非蛋白结合铁在新生儿窒息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克服基体效应的Bleomycin方法,分别测定20例窒息新生儿生后6h内、6~12h和12~72h的血浆非蛋白结合铁(NPBI),并取20例正常新生儿于出生6h内测定其血浆非蛋白结合铁作为对照.结果窒息组NPBI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vs20%),P<0.01.窒息组血浆非蛋白结合铁水平在生后6h内为[(4.14±2.41)μmol/L]、6~12h为(2.26±2.21)μmol/L,均比对照组[(0.28±0.79)μmol/L]显著升高(P<0.05),尤以生后6h内为最高.结论非蛋白结合铁可能在新生儿窒息后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窒息 新生儿 血浆 非蛋白结合铁 测定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渗透压改变,确定有无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并根据其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疗法.方法采静脉作电解质、血糖、尿素氮等测定,以公式计算出血渗透压.根据渗透压的高低确定输液量和张力.结果200例患儿中重症肺炎32例,病程极期有14例发生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43.8%),普通肺炎中8例渗透压降低(4.8%).均采用适当限制入量、提高液体张力而获治愈.结论支气管肺炎极期常并发SIADH,应合理调整输液成分和液量.

  • 标签: 肺炎 液体疗法 血渗透压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1例新生儿瓜氨酸症存活患儿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为改善该病患儿的预后提供经验。方法报道1例新生儿瓜氨酸症存活患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2d,因"出汗多6h"入院,入院后即予保暖和补液,常规治疗后患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抽搐和意识不清等,予机械通气和对症处理。入院后3d查血氨2110μmol.L^-1。生后第4天采血行血串联质谱分析,生后第13天回报结果瓜氨酸为438.8μmol.L^-1。予限制蛋白摄入、盐酸精氨酸和苯甲酸钠治疗;通过检测氨,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病情逐渐好转,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治疗4d后撤离呼吸机,氨降至75μmol.L^-1。入院第9天逐渐开始母乳喂养,控制蛋白质摄入在1.0g.kg^-1.d^-1,口服精氨酸和苯甲酸钠降低氨。住院第12天氨降至34μmol.L-1,结合临床表现予以出院。患儿出院后予婴儿奶粉喂养,同时口服盐酸精氨酸和苯甲酸钠。患儿生后第33天行头颅MRI加权成像,可见大脑半球白质信号增高。生后45d体检,一般情况可,体重4.8kg,身长58cm,头围38cm,目前继续随访中。复习国内报道2例、国外报道的18例新生儿瓜氨酸症患儿,7例在新生儿期死亡,1例在8月龄死亡,6例存活但存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6例存活且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发育正常。结论1例存活的新生儿瓜氨酸症病例目前生长发育正常,MRI提示脑白质软化,本例患儿的诊治经过为提高对新生儿瓜氨酸症的认识和改善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 标签: 瓜氨酸血症 新生儿
  • 简介:目的 探讨窒息时复苏浓度与复苏效果的关系,找出较佳复苏浓度,改善窒息新生儿预后。方法 将56只胎龄为20d的SD大鼠胎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对照组)11只,空气复苏组(复苏组)10只,给予不同浓度和在不同时间内复苏的Ox1组14只,Ox2组11只和Ox3组10只。监测各组胎鼠脑细胞内外钙、钠、钾含量的变化。结果 复苏组与Ox1组(浓度92.8%)的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分别为(552.08±93.50)nmol/L和(520.61±79.08)nmol/L,两者相近(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5.27±86.88)nmol/L(P<0.01)。应用65%复苏时,在窒息缺氧前(Ox2组)和在窒息缺氧的同时(Ox3组)复苏者,其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分别为(441.46±47.93)nmol/L和(452.93±36.38)nmol/L,虽仍高于对照组,但明显低于空气复苏组(P<0.01)和Ox1组(P<0.05)。各组脑组织总钙、钠、钾含量基本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浓度复苏,其效果不一样:应用92.8%或空气复苏,其复苏效果相似,提示临床上可考虑应用空气代替纯氧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采用65%复苏,其复苏效果可能较纯氧或空气复苏更佳。

  • 标签: 复苏氧浓度 脑损害 宫内窘迫
  • 简介:目的研究窒息新生儿血浆神经肽Y(NPY)及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探讨它们与新生儿窒息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7例窒息新生儿及12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血浆NPY及β-EP的含量,同时行头颅CT检查,并测定脑实质CT值.结果重度窒息组血浆NPY及β-EP明显高于对照组[(1.85±1.10)μg/Lvs(0.04±0.03)μg/L,(2.03±1.45)μg/Lvs(0.06±0.04)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窒息组NPY及β-EP[(0.47±0.38)μg/L,(0.34±0.33)μg/L]低于重度窒息组(P<0.01),但高于对照组(P<0.01).轻、重度窒息组脑CT值水平分别为(15.60±2.20)Hu和(13.08±2.18)Hu,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0.16±2.66)Hu](P<0.01);其中重度窒息组脑CT值低于轻度窒息组(P<0.01).重度窒息组NPY和β-EP呈正相关(r=0.4220,P<0.05).结论血浆NPY,β-EP含量及脑CT值与窒息程度密切相关.窒息越重,血浆NPY和β-EP含量越高,CT值越低.NPY,β-EP可作为观察新生儿窒息程度和窒息后脑损伤的指标.

  • 标签: 窒息 新生儿 血浆 神经肽Y 含量测定 临床意义
  • 简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胆红素对神经原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主要在于胆红素聚集、结合和沉积在神经系统3个步骤,在聚集与结合步骤,神经原损伤均可逆,至沉积步骤,病变转为不可逆,即为核黄疸,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应予以高度重视。为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防治措施包括光照疗法、换血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其中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其疗效好,副作用少。为提高护理质量,结合对我科16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光疗的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2例均为我科1994年~2005年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患儿,其中男婴97例,女婴65例,日龄1d~28d,其中早产儿48例,足月儿114例,均于出生后18~72h出现黄疸,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光疗,光疗60h的5例,48h的76例,24h的74例,<12h的7例。2护理2.1光疗前的准备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调换。将1500mL蒸馏水加入新生儿培育箱水槽中,根据患儿不同胎龄和体重调节新生儿培育箱的温度、湿度,并保持恒定。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及皮肤黄染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尽可能暴露患儿皮肤,洗澡后不要扑粉,深色尿布且面...

  • 标签: 例护理 光照疗法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观察必净注射液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退热、止痉、控制感染(利巴韦林、抗生素)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注射,疗程5~7d。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9/40),高于对照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小儿热性惊厥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发热时间,有利于惊厥的控制。

  • 标签: 惊厥 药物疗法 血必净注射液 治疗应用 发热 儿童
  • 简介: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和不同稳压时间下高压(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治疗疗效,旨在找出HBO治疗的最佳剂量(压力)与时间,为临床上HBO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生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IBD模型组及HBO治疗组,HBO组又根据治疗压力的不同分为7组:1ATA,1.25ATA,1.5ATA,1.75ATA,2ATA,2.25ATA及2.5ATA,再选取最佳治疗压力,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2组:稳压30min组和60min组,均于HBO治疗7d后(14d龄)处死,观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左/右脑重比、脑病变率以及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①HIBD组体重增长率[(72.91±21.27)%]降低,左、右脑重比值(0.64±0.16)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203.32±57.18)NU/ml]降低而MDA含量[(4.20±0.68)nmol/m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HBO治疗后随着HBO治疗压力的增高,体重增长率及左/右脑重比值逐渐上升,脑病变率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逐渐下降,在2.0ATA组[体重增长率(84.14±18.35)%,左右脑重比值(0.85±0.15),SOD含量[(259.20±45.22)NU/ml],MDA含量[(34.62±0.50)nmol/ml]疗效达到最佳,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③HBO60min组体重增长率、左/右脑重比值、脑病变率及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均较HBO30min组有所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ATA压力下、稳压时间为30~60min的HBO治疗新生大鼠HIBD时疗效最佳;适当的HBO治疗使HIBD大鼠脑组织匀浆中原本降低的SOD含量升高,同时使原本增高的MDA水平下降。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高压氧 治疗 HIE
  • 简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的原因特殊而复杂,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在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对每个黄疸患儿应尽快找出其原因,及时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方法较多,我们根据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在常规的黄疸治疗上加用石蜡油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石蜡油 辅助治疗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疗效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在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NICU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且存活时间〉6h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NICU为研究起点(0h),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乳酸水平;在治疗6h再次观测上述指标,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6h动脉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病死率、NCIS评分、6h乳酸清除率、乳酸水平和pH差异。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26例危重新生儿进入分析,其中男74例,女52例。进入研究时平均日龄(2.54±2.9)d,平均胎龄(33.5±3.9)周;出生体重(2281±816)g。存活组102例,死亡组24例;高乳酸清除率组96例,低乳酸清除率组30例。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32.3%±12.2%)显著高于死亡组(18.3%±1.9%),t=3.41,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9.4%,9/96例)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50%,15/30例),χ2=22.5,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0hNCIS评分、动脉乳酸水平和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6h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h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 标签: 新生儿 乳酸 血乳酸清除率预后
  • 作者: 陈梅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疗(HFNC)在新生儿无创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科2019年6月—2022年6月就诊的早产儿呼吸暂停、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观察组进行HFNC。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平均气道压(MAP)、合指数(OI)、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I、pH值、PaO2优于对照组(P<0.05)。2组PaCO2、MAP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无创通气治疗中应用经鼻高流量疗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新生儿;无创通气治疗;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简介:目的探讨近年来发现的高效抗氧化剂褪黑素(MT)对高致新生鼠慢性肺疾病(CLD)肺组织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暴露(FiO2=0.85)致新生鼠CLD模型,足月新生鼠共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空气对照组、高对照组、MT治疗组。空气对照组置于空气中,高对照组、MT治疗组(连同母鼠)置于玻璃箱中,维持FiO2为0.85;MT治疗组于生后0d高暴露前30min和生后每天给予MT4mg/kg腹腔注射直至实验结束。每组分别于实验后3,7,14d随机选取10只处死,观察肺组织形态改变,分别测定肺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过氧化氢酶(CAT)、NO水平(以NO2^-/NO3^-衡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改变。结果MT治疗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空气对照组、高对照组、MT治疗组T-AOC,SOD,GSH-Px及CAT活性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升高,但空气对照组、高对照组两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T治疗组各项指标在实验各时点与空气对照组、高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高对照组NO2^-/NO3^-,MDA水平以及MPO含量在3,7,14d均高于空气对照组(P〈0.05或0.01)。MT治疗组NO2^-/NO3^-,MDA水平以及MPO含量则明显降低,与高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MT通过提高肺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逆转了高致新生鼠CLD肺组织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

  • 标签: 自由基 抗氧化酶 肺损伤 褪黑素 高氧 大鼠 新生
  • 简介:目的分析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两种不同情况下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尿流率测定来判断遗尿患儿膀胱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102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男性60例,女性42例),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比较两种情况下尿流率参数(排尿量、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及每次残余尿量检查结果。结果初始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5.5±8.2)mL/s,残余尿量为(2.9±5.9)mL;强烈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9.9±9.7)mL/s,残余尿量为(5.2±6.9)mL;初始尿意与强烈尿意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尿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尿流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男性与女性在初始尿意时的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烈尿意时,男性的最大尿流率显著低于女性,(18.5±8.2)mL/svs(24.2±12.5)mL/s(P〈0.05),而残余尿量没有差异。结论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下尿流率-残余尿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遗尿患儿进行自由尿流率测定时不宜过度憋尿,临床上分析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结果时要考虑尿意状态和排尿量对尿流测定参数的影响。

  • 标签: 遗尿 初始尿意 强烈尿意 尿流率 残余尿
  • 简介:目的了解锌与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伴佝偻病的关系。方法将112例脑瘫伴佝偻病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脑瘫患儿94例设为脑瘫组,210例同龄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采末梢进行血锌测定。结果观察组及脑瘫组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度缺锌率低于脑瘫组,重度缺锌率高于脑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瘫伴佝偻病患儿缺锌程度更为严重。

  • 标签: 脑性瘫痪 佝偻病 锌/缺乏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1周内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HBO对HIBD可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3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HIBD+HBO组,每组120只。HIBD组和HIBD+HB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8%O2+92%N2低氧环境中2h制备HIBD模型。HIBD+HBO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予HBO干预(压力为2ATA,每次持续60min,每日1次,连续7d),HIBD组不予HBO干预,正常对照组不予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HBO干预。以HIBD模型建立后设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3组于0h、2h、4h、6h、12h、1d、2d、3d、4d、5d、6d和7d时点断头处死(各组各时点n=10),取损伤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予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ho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值作为ΔΨm值。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ΔΨm值为(4.66±0.80)MFL,HIBD组各时点脑皮质细胞ΔΨm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点,且最低为0h时点[(2.85±0.56)MFL],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BD组及HIBD+HBO组脑皮质细胞ΔΨm均呈现降低-恢复-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ΔΨm初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初次恢复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2~12h,再次降低的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1~4d,HIBD+HBO组ΔΨm的再次降低程度更明显且最低为缺氧缺血后3d时点[(2.62±1.03)MFL];③HIBD组脑皮质细胞ΔΨm在再次降低后未再回复,而HIBD+HBO组ΔΨm在再次降低后,于缺氧缺血后5d时点后开始恢复,6和7d时点ΔΨm值逐渐趋近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在HIBD后0h至3d内不能改善缺氧缺血损伤侧脑皮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HIBO后过早开始HBO治疗可能导致受损脑皮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但HBO可能在HIBD后5~7d内可通过改善脑皮质线粒体功能促进HIBD受损细胞功能恢复。

  • 标签: 高压氧 缺氧缺血 一周内 线粒体功能 新生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