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小儿“常不足”,加之外邪、食积化热伤,气郁痰凝血瘀郁热蕴,可致口疮、厌食、泄泻、积滞、呕吐等一系列系疾病,常克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运用“清热”之法治疗小儿常见疾病常收到较好的效果.治疗中尤重视:(1)注意清散脾胃伏火;(2)善于调畅脾胃气机,以恢复脾胃功能;(3)喜燥勿湿,善用除湿之法.

  • 标签: 脾系疾病 清热运脾 儿童
  • 简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认为,多动症实证病位主要在心肝,虚证病位主要在肾,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可贯穿疾病始终。发病原因主要是家长期望甚高,学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身心得不到放松,积怨在心,久郁于肝,以致肝失调达,疏泄失常,疾病由生。加之患儿饮食多喜荤厌蔬,挑食偏食,致使脾胃受损,化失常,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胶结,扰动心肝,久之则肝之阴阳失调,疾病乃生。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风盛 痰盛 火盛 热盛 中医辨证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特殊性及术式选择.方法对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儿童外伤性破裂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成功4例,均为Ⅰ、Ⅱ级破裂而无其它脏器损伤者;手术治疗9例,其中破裂单纯缝合修补术2例,部分切除术1例,切除自体组织移植术6例;13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外伤性破裂非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则尽量行保手术,必要时采用联合多种术式保,但应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第二"的原则.

  • 标签: 脾破裂 诊断 脾破裂 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远端静脉肾静脉分流手术治疗肝外型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本组手术患儿15例,术前经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呈海绵窦样改变.术中首先经小肠系膜Ⅲ级静脉和静脉分支行静脉压力测定及造影.然后将胰腺上下缘及背侧游离;将胰腺内走行的静脉游离,结扎切断与胰腺之间的细小分支,远端至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近端至门;最后将静脉距肠系膜上或下静脉0.5cm处切断,闭合肠系膜上静脉侧断端,将静脉与左肾静脉端一侧吻合;同时结扎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和胃网膜左静脉而保留胃短血管.结果15例患儿实施远端-肾分流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5h,手术失血10~30ml;无需输血者.分流前肠系膜上静脉和静脉压力平均值分别为28.4cmH2O和28.1cmH2O,分流后平均值分别为24.7cmH2O和12.6cmH2O,静脉压力明显降低(P<0.01).分流后脾脏缩小,被膜皱缩.2例手术后患儿出现乳糜腹,保守治疗1个月后自然消失.患儿随诊6个月~2年无再发消化道出血者,脾脏大小均回缩.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水平.超声多普勒检查,肾静脉吻合口通畅.结论远端静脉-肾静脉分流术是治疗小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保留脾脏,贲门胃底血液可通过胃短动脉流向静脉使该区域保持低压状态,预防再发消化道出血,不降低肠系膜上静脉压力等优点.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外科学 脾肾分流术 外科
  • 简介: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过程中,小儿常不足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内在因素。笔者在中医学肺相关理论指导下,采用益黄散加减敷脐,认为改变用药途径,可提高调治用药依从性,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的一个方向。本文拟对此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

  • 标签: 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 肺脾相关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法腹腔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相关血液病患儿28例,均行内结扎法腹腔镜切除术。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探测蒂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与胰腺的关系,并将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与术中记录血管分支类型(X^2=1,P〉0.05)及与胰腺的关系(X^2=2,P〉0.05)基本符合。28例腹腔镜切除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结论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可明确蒂血管解剖分支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弥补腹腔镜缺乏手部触觉功能和三维视觉效果的局限,指导实施腹腔镜切除术。

  • 标签: 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术 腹腔镜 结扎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4年作者收治的12例ITP行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7.1(3~12)岁,病程1.5~7年,平均3年。10例术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平均为29.4×109/L,最低5×109/L。术前对7例血小板<30×109/L的患儿采用激素联合输血小板治疗,其中4例输注后血小板无法提升,联合大剂量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后,再次输血小板,当血小板>60×109/L时急诊行切除术。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的患儿分别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小板降至正常值以下。术后随访10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5年,8例完全有效,2例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在完善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切除是治疗儿童慢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ITP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抗血小板抗体应作为ITP患儿切除术前常规检查项目,对抗体阳性患儿行切除术更需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 脾切除术 手术期间 儿童
  • 简介:在家别太宠溺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 标签: 孩子 胆怯 公共场合 集体活动
  • 简介:婴儿纤维肉瘤(infantilefibrosarcoma,IF)又称为先天性纤维肉瘤(congenitalfibr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多发生于1岁以内,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占儿童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作者近期收治1例大腿婴儿纤维肉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先天性纤维肉瘤 婴儿型 软组织肿瘤 恶性肿瘤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I胆管闭锁的外科治疗以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2011年,作者收治胆道闭锁患儿98例,其中伴有胆总管闭锁的I胆管闭锁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2~127d。行胆囊-空肠吻合术2例,肝管-空肠吻合术3例。结果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10d和术后17d(退黄标准为总胆红素〈20μmol/L);3例肝管-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20d、1个月和2个月(退黄标准同前)。术后随访时间1—5年;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术后未见黄疸反复。3例肝管-空肠胆道重建手术患儿中,1例术后未见黄疸反复,1例术后5个月出现黄疸,诊断为胆管炎,经抗炎治疗后好转;1例反复发作胆管炎最终选择肝移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是诊断胆道闭锁的金标准;如果术中造影证实为胆总管闭锁,且胆囊与左、右肝管通畅,主张采取胆囊-空肠吻合术。肝管-空肠吻合容易造成吻合口狭窄;过度解剖肝门对于术后恢复不利。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胆汁淤积 肝内 治疗结果
  • 简介: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是一种由于进行性胆道系统炎症及胆道纤维化导致肝外胆管阻塞并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生儿罕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发病率在成活新生儿中约1/5000—1/18000,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 标签: 胆道闭锁 手术治疗 Ⅲ型 肝外胆管阻塞 梗阻性黄疸 罕见疾病
  • 简介:患儿女,2岁,因反复呕吐胃内容物16个月入院。患儿9月龄时因添加辅食后出现呕吐,非喷射性,无胆汁及咖啡渣样物,平素进食流质饮食时有呛奶,夜间睡眠时,时有奶汁从鼻腔流m,

  • 标签: 食管狭窄 气管 反复呕吐 胃内容物 添加辅食 流质饮食
  • 简介:目的筛选和鉴定激素耐药(SRNS)与激素敏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寻找可能与肾病综合征激素耐药和激素敏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SSNS治疗前后病例、SRNS、正常对照各5例,提取尿液全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建立全蛋白凝胶图谱;银染后用ImageMaster2DV3.01软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利用MALDI-TOF-MS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Mascot软件进入NCBI数据库,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SRNS组与SSNS治疗前组尿液2-DE凝胶比较有差异蛋白质点66个,其中仅出现于SRNS组24个、SSNS治疗前组27个;SSNS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尿液2-DE凝胶比较有差异蛋白质点75个,其中仅出现于SSNS治疗后组11个。对18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出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带异类电荷糖蛋白复合体等9类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论成功鉴定了SRNS和SSNS的尿液中存在9类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部分蛋白可能是SRNS或SSNS的标志物。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耐药 蛋白组学 儿童
  • 简介:隐匿阴茎是小儿外科较常见的先天性阴茎发育畸形。我院于2005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改良Brisson术式治疗2岁以下隐匿阴茎患儿59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阴茎/畸形 阴茎疾病/外科学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GrafⅡa髋关节异常婴儿的髋关节发育情况,分析其与高危因素、伴发畸形和髋关节稳定性等的关系,初步探讨其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疑似髋关节异常的筛查病例5816例,均采用标准化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统计GrafⅡa髋关节异常的发生率和髋关节发育的恶化率,评估其与髋关节异常的高危因素、伴发畸形、髋关节稳定性、侧别和性别的关系。结果筛查发现GrafⅡa髋关节异常有112例(6.4%),172髋,平均随访10周后超声检查髋关节发育恶化病例为19例(18.6%),24髋,其中GrafⅡb为14例,18髋;Ⅱc为2例,3髋;D为2例,2髋;Ⅲ为1例,1髋。统计发现存在伴发畸形和单侧GrafⅡa髋关节异常病例有更高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率。结论GrafⅡa髋关节异常病例中,18.6%的病例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能,临床需密切随访观察,尤其是有伴发畸形和单侧发病的病例,但与临床隐匿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超声检查 婴儿
  • 简介:儿童糖尿病,以1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为主,系胰岛8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但有些患儿无上述典型症状,仅因合并感染同时伴酮症酸中毒,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急促、憋气、嗜睡、精神萎靡、外阴瘙痒等症状时,以并发症首诊。临床医生常诊断为胃炎,肺炎,颅内感染,心肌炎等儿童常见疾病,导致未能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本研究将我科2002~2007年收治的22例误诊的1糖尿病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1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 误诊分析 典型症状 酮症酸中毒 细胞破坏
  • 简介:尼曼匹克病C(NP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脂质贮积病,主要累及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自婴幼儿至成人均可发病,儿童期多见。新生儿期持续存在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脾脏肿大、猝倒发作和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因发病年龄不同,首发的神经系统症状不一致,临床有明显的异质性。NPC基因缺陷导致游离胆固醇转运障碍,在细胞内大量沉积是疾病的始发因素,细胞的自噬功能障碍、钙稳态平衡、氧化应激等均参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发现异常沉积的游离胆固醇或行基因检查发现NPC的致病性突变可确诊该病。美格鲁特是唯一被批准上市的特效药物,早期应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和延缓疾病的进展。

  • 标签: 尼曼匹克病C型 脾脏肿大 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 泡沫细胞 美格鲁特
  • 简介:自1798年wilson报道了第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以来,对该病的认识在数百年来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手术治疗方式.1957年Darling对于该病的分更进一步使得该病的诊断具体化和合理化.该类畸形占小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3%.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效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该类患儿若不采取手术矫治,75%的患儿在1岁内死亡.因此,正确认识和诊治该类疾病有着显著的意义.

  • 标签: 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诊疗 WILSON 医疗技术水平 手术效果
  • 简介:非进行性先天性肌病是一组于出生或青少年时期发病的肌肉疾病。近年来新报告了多种非进行性先天性肌病,包括透明体肌病、肌质管肌病、Ⅰ纤维优势等,但作为独立的疾病尚缺乏足够的病例数量和恒定的临床病理联系。本文报道两例经骨骼肌活检证实为先天性肌病伴Ⅰ纤维优势。患儿分别为4岁半女孩和11岁男孩,均具有非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症状、骨骼畸形等先天性肌病临床特点;体查发现患儿体形或脸型细长,漏斗胸或脊柱后突侧弯、高腭弓及翼状肩等骨骼畸形表现;二者的肌酸激酶皆正常,乳酸脱氢酶仅轻度增高;两例病例骨骼肌活检结果表现一致,除了ATPase染色显示Ⅰ肌纤维数量超过了肌纤维总数的90%,并无其他特异性病理改变如中央轴空、肌管、中央核等特殊结构。

  • 标签: 先天性肌病 Ⅰ型肌纤维优势 肌肉活检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腹过敏性紫癜的诊疗经验,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①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②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腹部体查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固定压痛点,腹部体征与腹痛剧烈程度不平行。③皮肤紫癜多于48h内出现,皮肤紫癜出现后可以明确诊断,经激素等综合治疗后,52例患儿1~3d腹痛明显缓解;皮肤紫癜出现前,需及时行内镜及腹部B超等检查,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反复评估病情。结论提高对腹紫癜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查,并结合合理的辅助检查,可以及早诊断本病,从而给予早期治疗。

  • 标签: 腹痛 紫癜 过敏性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