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认为,多动症实证病位主要在心肝,证病位主要在脾,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可贯穿疾病始终。发病原因主要是家长期望甚高,学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身心得不到放松,积怨在心,久郁于肝,以致肝失调达,疏泄失常,疾病由生。加之患儿饮食多喜荤厌蔬,挑食偏食,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胶结,扰动心肝,久之则肝之阴阳失调,疾病乃生。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风盛 痰盛 火盛 热盛 中医辨证
  • 简介:生活实例沙沙今年2岁了,个子很高,非常聪明,就是体质有点虚弱。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别人的脸刚刚发红,他已经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尤其在刚刚八睡时,满头的汗把枕头都浸湿了。

  • 标签: 中医调理 妙法 体虚
  • 简介:目的评价小儿遗尿宁颗粒治疗气不足小儿遗尿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气不足小儿遗尿症患儿96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其中小儿遗尿宁颗粒组72例(口服小儿遗尿宁颗粒),阳性对照组24例(口服盐酸甲氯芬酯胶囊)。疗程均为28d。观察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结果小儿遗尿宁颗粒对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4.29%,阳性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5%。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小儿遗尿宁颗粒组疗效不劣于阳性对照组。对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91.43%,阳性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遗尿宁颗粒对气不足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效果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盐酸甲氯芬酯胶囊,且临床应用未见副反应发生。

  • 标签: 遗尿/中医药疗法 小儿遗尿宁颗粒/治疗应用 肾气不足 儿童
  • 简介: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3种方法治疗发育不良的临床利弊。方法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作者共收治31例发育不良患儿,采用后腹腔镜、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3种方式治疗,比较3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3组手术均获成功,经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49±14)min,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45±13)min,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03±1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4.7±1.1)mL、(16.2±1.6)mL、(21.1±1.4)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0.8)d、(6±0.9)d、(10±1.2)d。3组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小儿发育不良在腹腔镜和后腹腔镜下手术,其术后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但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长。

  • 标签: 肾疾病 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结合临床从“热、瘀、”3个方面着手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探讨及辨证论治。翟文生教授认为热邪是诱发和加重ITP的始发因素,瘀血贯穿于ITP的始末,是ITP的根本原因,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上应虚实并重,祛邪为标,治病求本,同时灵活运用中药的药性,辨证施治,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疗效确切。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辨证论治 儿童
  • 简介:目的 对比研究反映窒息新生儿损伤的指标差异。方法 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重度25例、轻度23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γ-谷胺酰转肽酶(GG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常规的变化。结果 重度窒息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重度、轻度窒息组内尿NAG,GGT,β2-MG的异常发生率(83.3%和50.0%,83.3%和50.0%,83.3%和70.0%)高于血清BUN,Cr,Ua异常发生率(33.3%和15.0%,57.1%和40.0%,50.0%和33.3%)。结论 窒息新生儿普遍存在肾功能损害,以肾小管损伤为主为重。早期诊断用尿酶、β2-MG和尿常规反映更为有价值。

  • 标签: 肾损伤 肾功能 新生儿窒息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急性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其诊断标准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重度窒息新生儿。根据2005年急性损伤协作网提出的AKI诊断标准(包括尿量标准和SCr标准),将入选患儿分为AKI组和无AKI组。采集患儿一般资料、围生期资料、肾脏损伤情况、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最终纳入患儿30例,AKI组17例,无AKI组13例。①AKI组10/17例仅符合尿量标准,而不符合SCr升高标准,按AKI分期标准分为1期4例、2期5例、3期1例;7/17例同时符合尿量标准和SCr标准,其中3例按照SCr标准和尿量标准分期相同(均为1期),1例按照SCr标准分期为2期的患儿符合尿量标准1期,余3例按尿量标准分期高于SCr标准。7/17例有SCr一过性升高(SCr〉133μmol.L-1),达到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②AKI组和无AKI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7±13.9)和(13.7±9.6)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AKI组预后不良5/17例(29.4%),包括死亡1例(同时符合尿量标准和SCr标准),放弃治疗4例(3例同时符合尿量标准和SCr标准,1例仅符合尿量标准);无AKI组预后不良2/13例(15.4%),均为死亡病例(均仅符合尿量标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按照SCr升高标准,符合AKI诊断的4/7例(57.1%)患儿预后不良,不符合SCr升高标准的3/23例(13.0%)患儿预后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在重度窒息新生儿中存在AKI的病例。SCr升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但由于样本量小,无长期随访资料,目前尚不能评价SCr和尿量是否为诊断新生儿AKI的最适宜指标。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功能衰竭 重度窒息 新生儿 血清肌酐 尿量
  • 简介:目的:研究板层蛋白在肾小球疾病时质或量的改变,探讨它们在肾脏中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学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板蛋白α1,α2,β1,β2,γ结构链为观察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他们在48例肾小球疾病病理人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是否发生质或量的改变。结果:LNα1,α2,β1和γ的mRNA在伴系膜增生的肾小球内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生的系膜细胞是主要的细胞来源,在肾小球系膜增殖节段和硬化病灶附近伴有LNα1和γ1的蛋白增多和α2,β1蛋白的异常表达,而LNβ2链在相应节段的系膜区和GBM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在系膜增生的肾小球疾病中,增生的系膜细胞是小内板层蛋白量的积聚和异常合成的重要细胞来源,在肾小球疾病中,板层蛋白的合成出现量和质的变化,这可能是肾小球疾病进展和恶化的物质基础。

  • 标签: 板层蛋白 肾脏 表达 儿童 MRNA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远端脾静脉静脉分流手术治疗肝外型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本组手术患儿15例,术前经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呈海绵窦样改变.术中首先经小肠系膜Ⅲ级静脉和脾静脉分支行静脉压力测定及造影.然后将胰腺上下缘及背侧游离;将胰腺内走行的脾静脉游离,结扎切断与胰腺之间的细小分支,远端至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近端至脾门;最后将脾静脉距肠系膜上或下静脉0.5cm处切断,闭合肠系膜上静脉侧断端,将脾静脉与左静脉端一侧吻合;同时结扎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和胃网膜左静脉而保留胃短血管.结果15例患儿实施远端脾-分流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5h,手术失血10~30ml;无需输血者.分流前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压力平均值分别为28.4cmH2O和28.1cmH2O,分流后平均值分别为24.7cmH2O和12.6cmH2O,脾静脉压力明显降低(P<0.01).分流后脾脏缩小,被膜皱缩.2例手术后患儿出现乳糜腹,保守治疗1个月后自然消失.患儿随诊6个月~2年无再发消化道出血者,脾脏大小均回缩.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水平.超声多普勒检查,脾静脉吻合口通畅.结论远端脾静脉-静脉分流术是治疗小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保留脾脏,贲门胃底血液可通过胃短动脉流向脾静脉使该区域保持低压状态,预防再发消化道出血,不降低肠系膜上静脉压力等优点.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外科学 脾肾分流术 外科
  • 简介:患儿,男,4个月,因腹胀、腹部包块5d,门诊以“腹胀待查,先天性巨结肠?”收住院。体查:发热,腹部膨隆(图1),腹肌稍紧张,压痛和反跳痛不明显,左侧腹部扪及明显包块,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出血点,直肠指检无明显裹指感,直肠前壁可触及包块,触痛明显,挤压包块见脓液自尿道口流出。

  • 标签: 婴幼儿 输尿管 腹部包块 重肾 积脓 先天性巨结肠
  • 简介:目前损害的实验室诊断多以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肌酐作为主要指标,然而这些项目难以发现早期损害和更有效监测药物性损害及肾病患者的转归.本文联合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尿免疫球蛋白G(IgG)及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亮氨酸氨肽酶(LAP)、尿酸(UA)试图早期发现肾脏损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尿酶 检测 早期肾损害 诊断
  • 简介:过去20年来,儿童结石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研究显示肾结石在儿童的发病率已经上升至5‰。儿童肾结石的治疗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各国地域不同,但是各国专家一致认为,面对高风险的儿童结石患病率及复发率,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肾结石 儿童 应用 结石患病率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母细胞瘤患儿血液中p73基因的转录表达、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二者之间关系。方法收集45例母细胞瘤患儿为病例组,以健康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的性别、年龄匹配的15例(排除肿瘤等恶性疾病)儿童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儿童外周血,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USP)法检测p73基因转录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病例组中p73基因的表达及甲基化与临床资料的关系,及p73基因的甲基化对其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病例组中p73mRNA的相对表达量(3.2±0.9)高于对照组(1.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p7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20%)低于对照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中甲基化p73mRNA的相对表达量大于非甲基化p73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且大于对照组中甲基化p73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非甲基化p73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0)。结论。母细胞瘤外周血中p7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是其基因表达调节方式之一,并与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发生甲基化的p73基因在母细胞瘤中有可能充当癌基因的角色,转录水平的过度表达与其甲基化状态有关

  • 标签: P73 肾母细胞瘤 外周血 启动子甲基化 转录表达 儿童
  • 简介:在家别太宠溺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 标签: 孩子 胆怯 公共场合 集体活动
  • 简介:婴儿纤维肉瘤(infantilefibrosarcoma,IF)又称为先天性纤维肉瘤(congenitalfibr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多发生于1岁以内,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占儿童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作者近期收治1例大腿婴儿纤维肉瘤,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先天性纤维肉瘤 婴儿型 软组织肿瘤 恶性肿瘤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总结核素动态显影在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52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肾积水患儿,采用^90Tcm—DTPA动态显影对52例患儿进行检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21例进行手术前后GFR比较。结果影像及图曲线随病情不同而出现特征性表现,GFR随病情的加重而出现显著性下降(P〈0.01),术后GFR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99Tcm-DRPA动态显影可作为诊断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术后病情观察的有效检查方法。

  • 标签: 输尿管梗阻/诊断 肾盂
  • 简介:目的探讨I胆管闭锁的外科治疗以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2011年,作者收治胆道闭锁患儿98例,其中伴有胆总管闭锁的I胆管闭锁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2~127d。行胆囊-空肠吻合术2例,肝管-空肠吻合术3例。结果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10d和术后17d(退黄标准为总胆红素〈20μmol/L);3例肝管-空肠吻合术患儿退黄时间分别为术后20d、1个月和2个月(退黄标准同前)。术后随访时间1—5年;2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患儿术后未见黄疸反复。3例肝管-空肠胆道重建手术患儿中,1例术后未见黄疸反复,1例术后5个月出现黄疸,诊断为胆管炎,经抗炎治疗后好转;1例反复发作胆管炎最终选择肝移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是诊断胆道闭锁的金标准;如果术中造影证实为胆总管闭锁,且胆囊与左、右肝管通畅,主张采取胆囊-空肠吻合术。肝管-空肠吻合容易造成吻合口狭窄;过度解剖肝门对于术后恢复不利。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胆汁淤积 肝内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