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脊柱骨折(MSF)的诊断表述与手术治疗.方法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46例MSF,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MSF,累及椎体100个节,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82.6%).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B、C级术前与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的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19.3分和15.9分.结论MSF的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脊髓损伤的程度,以便于临床比较;固定节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节.

  • 标签: 多节段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 简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连续性颈椎病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在大多数病例中取得了满意疗效。而对于跳跃型多节颈椎病,由于其累及的节多、范围广、呈跳跃性,前路术式的合理选择就更为重要,但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总结2001年9月~2005年5月收治的17例跳跃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不同颈前路术式的治疗效果,并进行评价。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新术式(菊地法).方法手术适应证为合并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要点为多节椎板间开窗.共施术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42~77岁.手术前JOA评分为7~13分,平均9.2分.随访1~4年.结果手术后脊髓损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至最后随访时恢复率为14%~88%,平均为63.6%,其中优4例,良12例,可1例.无1人出现新发持续轴性症状.颈椎前凸指数与屈伸活动范围与手术前相差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板间开窗可维持颈椎前凸及活动度,防止手术后畸形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

  • 标签: 颈椎 椎管狭窄 脊髓压迫 手术
  • 简介:高位胸椎(T1~4)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较为棘手.尤其病变累及T2~5,手术要同时显露T1~6,且在置放内固定器时更为困难.我们将一例高位胸椎腺癌转移多节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中的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 标签: 高位 椎体 脊柱稳定性 多节段 切除 胸椎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及结果。方法本组56例多节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8例施行前路椎体及病灶切除减压+髂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30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Axis侧块钢板固定+关节突植骨。前后路联合手术8例,3例后路术后一期联合前路手术,5例为后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症状有加重,二期行前路手术。所有病例随访2年以上,采用JOA评分,观察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3种手术入路的减压效果。结果随访56例,颈前路患者的手术改善率69.69%;颈后路患者的手术改善率65.04%;前后路联合患者的手术改善率75.25%。3种术式存在显著差别。并发症发生率以颈后路手术者最低。结论多节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虽然以前后路联合手术为最好,但并发症发生率也最高,而颈后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因此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以及影像学表现仔细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外科减压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节与双节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节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双节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节与双节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与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与节多少无关.结论双节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目的: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多骨折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本组27例胫骨多骨折,采用单侧型Hoffmann外固定架固定,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骨折愈合率为88.9%,平均愈合时间为62个月,优良率为88.89%.结论:外固定架对各种胫骨多骨折均适用,尤其是开放性骨折.

  • 标签: 胫骨多段骨折 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的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3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节的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节退变的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的趋势。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譬拿竺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多骨折12例。结果本组经6~1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达骨性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多骨折,能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多段骨折 骨切开术
  • 简介:目的介绍椎管减压短节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性截瘫32例.方法依据骨折类型,神经致压骨块位置及椎管狭窄程度,分别选用不同短节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间接复位减压,并通过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椎管直接探查减压.以影像学Wolter分类结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价.结果经椎弓根短节后路骨折内固定方法安全性好,椎管减压充分,Cobb′s角术前平均28.5°,术后恢复至6.5°,29例(90.63%)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管减压术对外伤性不全截瘫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的间接椎管减压与稳定的三维固定作用及伤后早期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 标签: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 并发症 不全截瘫 椎管减压 内固定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脊柱后路减压方法治疗胸腰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6年3月~2002年6月收治的胸腰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76例,按不同减压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切除一侧或两侧椎板、椎弓根或部分关节突行侧前方环状减压AF内固定者40例,为直接减压组;体位复位结合AF器械矫正复位36例,为间接减压组.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中晚期并发症,根据是否有腰背痛,下肢根性痛、麻木无力,两便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生活能力按FIM评定.结果两组病例获6个月~5年随访,结果表明,术前脊髓完全性损伤,术后均无恢复;术前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直接减压组高于间接减压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间接减压组好于直接减压组.结论间接减压手术方法治疗胸腰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不失为一种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减压 胸腰段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并发症 术后 脊柱后路
  • 简介: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例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行侧前方椎管减压、自体骨植骨融合.Kaneda器械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1-6年随访,脊椎后凸畸形由术前平均25.1°提高到术后平均13°,平均椎管占位率由术前45%提高到最终随访的10%。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示,提高1级者有12例,2级者有4例;14例膀胱/直肠障碍者有5例完全恢复,8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经侧前路减压融合、Kaneda内固定器可较好地提供脊柱的即刻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有利于早期下床行走和防止继发性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大多数不全性神经损伤的患者,其神经功能至少可提高1级,而脊髓圆锥创伤的患者可表现为部分直肠和膀胱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运用5种椎弓根短节内固定器(Pedicleshortsegmentfixation,PSSF)(Dick,RF,SF,Steffee,APF)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PSSF治疗57例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随访总结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失误原因.结果:随访6~60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满意,优良率80%;主要并发症有:螺钉位置不当、断钉、螺钉松动、钉杆连接松动、植骨不融合、再度失稳等,发生率为29.8%.结论:(1)PSSF较适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症;(2)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操作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各种PSSF自有特点,只有充分理解其设计原理,准确应用,操作合理时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复位、固定目的.

  • 标签: 胸腰椎 脊椎滑脱 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 治疗 胸腰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