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纤维结构不良症(F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113例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为2~75岁的113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63例,平均发病年龄(26.0±16.3)岁,其中31岁以下占62.8%。主诉局部疼痛者79例,肿胀畸形者42例,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者19例,发生病理性骨折21例;其中单骨型91例(79.6%),共累及全身骨骼161块,以股骨最常受累;46例(40.7%)患者血碱性磷酸酶(ALP)升高,中位数为94IU/L,3例患者出现低血磷;X线表现为病灶部位呈毛玻璃样变、丝瓜瓤及囊性膨胀性改变等;骨核素显像(ECT)表现为特征性放射性浓聚。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于11~30岁之间,常单骨发病,股骨最易受累,因此,临床上对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的青少年,应及早行X线和血ALP等检查,以减少误诊。

  • 标签: 骨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与OPG途径的关系。方法20只4周龄OPG^-/-雌性小鼠及20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四组(n=10):野生型安慰剂组(WT+saline),野生型地塞米松干预组(WT+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OPG^-/-敲除小鼠安慰剂组(OPG^-/-+saline),OPG^-/-敲除小鼠DEX干预组(OPG^-/-+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6周后处死小鼠,一侧胫骨行显微CT扫描分析。结果OPG^-/-组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OPG^-/-+DEX组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WT及WT+DEX组降低(P〈0.05)。OPG^-/-组的骨小梁模型因子及骨小梁分离度均较其他三组增加(P〈0.05);OPG^-/-+DEX组的骨小梁模型因子及骨小梁分离度均较WT及WT+DEX组增加(P〈0.05)。WT及WT+DEX组之间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生长期小鼠OPG基因功能缺失时,地塞米松有部分拮抗骨量丢失的作用,表明除了OPG/RANKL途径,地塞米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是多途径的。

  • 标签: 地塞米松 小鼠 护骨素 基因敲除 骨微结构 骨密度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将骨胶囊(试验组)344例与骨松宝颗粒(对照组)121例进行比较研究。临床观察主要指标为骨密度测定、骨代谢指标、中医症状与不良反应等。结果①骨密度疗效:腰椎(L2-4)试验组总有效率59.8%,对照组总有效率60.5%;股骨颈试验组总有效率54.6%,对照组总有效率46.1%;Ward’s三角试验组总有效率56.4%,对照组总有效率40.2%;大粗隆试验组总有效率50.7%,对照组总有效率44.1%。Ward’s三角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部位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骨代谢指标:骨胶囊试验组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含量维持不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下降。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ITT和PP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88.2%和88.9%,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9%和72.5%,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④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骨胶囊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护骨胶囊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 简介:目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与脊柱侧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分三组,特发性脊柱侧凸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为56.8°,顶椎位于T7~12°其中Cobb角>50°11例,Cobb角≤50°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为66.7°,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侧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取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侧椎旁肌,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侧(P<0.05),对照组两侧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凸侧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50°的病例(P<0.05).结论脊柱侧凸两侧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 标签: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15只山羊,用直径1.2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和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L6/L7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内层损伤后3周均未愈合。损伤3个月及6个月时,在L6/L7椎间盘的右后外1/4区很容易检测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沿穿刺通道及周围组织向内生长。L4/L5/L6椎间盘相同区域未检测到相关免疫染色阳性反应神经纤维。结论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并出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 标签: 山羊 腰椎 椎间盘 神经纤维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研究OPLL的病理、生理及发生机制等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采集OPLL患者减压过程中未骨化的部分和颈椎外伤手术减压过程中正常后纵韧带,用原代培养的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泌形成钙结节的过程,并应用VonKossa方法染色;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特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和骨钙素(OC)测定比较病变组和正常组差别。结果:经VonKossa染色后镜下显示黑色结节,证实为钙结节;细胞数量从第3d开始明显增加,并快于正常组;病变组ALP分泌量为(28.564±0.65)U/gprot、OC分泌量为(1.044±0.14)ng/ml,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快,经培养后表达成骨细胞特性。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目的研究利用自组装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出HA/COL复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析HA/COL复合物的理化特性;采用MTT法及扫描显微镜分析HA/COL复合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HA/COL复合物微观结构与自然骨相似,胶原与HA之间产生了化学键合,晶粒尺度在纳米范围内,细胞毒性为0—1级,细胞在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结论自组装法制备的仿生HA/COL复合物骨材料,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组成成分和微观结构,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支架材料

  • 标签: 仿生材料 骨代用品 生物力学
  • 简介:自1984年Rokkanen等将可吸收内固定物用于治疗踝关节骨折以来,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可吸收材料从生物相容性、排斥反应、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等各方面弥补了金属材料的不足,由可吸收材料制成的内固定器随着置入时间的延长,逐渐被降解吸收,强度不断降低,使应力逐渐转移到骨骼上,

  • 标签: 骨代用品 生物降解 综述文献
  • 简介:目前因为髓核细胞在培养扩增时的表型去分化问题使髓核细胞移植受到限制。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FGF-2)已经被证明能促进单层软骨细胞扩增时的分化潜能,而FGF-2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力图阐明髓核细胞单层培养扩增时其表型的改变,同时观察FGF-2对髓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作用。

  • 标签: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移植治疗 髓核细胞 细胞增殖分化 FGF-2 体外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VPA)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应用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胎鼠大脑大脑皮层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加入bFGF和VPA,分为VPA+bFGF混合组,bFGF组和VPH组,观察各组神经干细胞球增殖的差异。结果:原代培养后第1d,混合组中神经干细胞球数量比VPA组和bFGF组中稍多(P〉0.05),但神经干细胞球直径相差并不明显(P〉0.05);第3d时,VPA和bFGF混合组中神经干细胞球数量比另两组中明显增多,直径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第7d和第10d时,混合组神经干细胞球直径大约是VPA组和bFGF组的1.5倍(P〈O.01)。结论:VPA能增强bFGF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

  • 标签: 干细胞 丙戊酸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arthritisfibroblast-likesynoviocytes,RA-FLS)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经原代培养,应用3~5代传代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按照不同方法处理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低剂量汉黄芩素组(终浓度为20μg/mL)、中剂量汉黄芩素组(终浓度为50μg/mL)、高剂量汉黄芩素组(终浓度为100μg/mL)、100μg/mL汉黄芩素+NAC组、100μg/mL汉黄芩素+SB203580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membranepotential,MMP),DCFH-DA染色荧光显微镜照相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species,ROS)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p38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剂量汉黄芩素均能够抑制RA-FLS细胞的增殖,增加其凋亡,降低MMP以及增加ROS水平,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关系。ROS清除剂NAC和p38抑制剂SB203580可以明显降低汉黄芩素诱导的RA-FLS细胞的凋亡,并且5mmol/LNAC下调汉黄芩素引起的p38MAPK磷酸化。结论汉黄芩素能够诱导RA-FLS细胞凋亡,ROS/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其凋亡的过程。

  • 标签: 汉黄芩素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细胞凋亡 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