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广州地区成人年龄、性别骨密度关系。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随机抽取了188名女性122名男性,年龄为17~88岁广州地区居民。采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量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25(OH)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IN-terminalpropeptide,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β-CTX)。血清25(OH)D水平分为四个亚组:严重缺乏(〈10ng/mL),缺少(10~20ng/mL),不足(20~30ng/mL),充分(≥30ng/mL)。结果受试者平均年龄为(47.39±19.32)岁。女性血清25(OH)D水平(25.35±6.59)ng/mL明显低于男性(27.25±7.94)ng/mL,P〈0.05。男性25(OH)D严重缺乏(10ng/mL)比例为1.6%,女性为0;男性25(OH)D缺少(10~20ng/mL)比例为22.9%,女性为20.5%;男性25(OH)D不足(20~30ng/mL)比例为65.6%,女性为73.4%。男性血清25(OH)D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249,P〈0.01),而在女性中二者没有相关性(r=0.130,P〉0.05)。血清25(OH)D水平与老年妇女(分别为r=0.382,P〈0.01;r=0.384,P〈0.01)、青年男性(分别为r=0.332,P〈0.05;r=0.260,P〈0.05)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呈正相关。当校正年龄因素后,血清25(OH)D水平与老年妇女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之间仍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325,P〈0.05;r=0.323,P〈0.05)。但年龄校正后血清25(OH)D水平与年轻男性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r=0.278,P〈0.05),与股骨颈骨密度没有相关性(r=0.165,P〉0.05)。校正年龄后血清25(OH)D水平与中青年妇女中老年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无相关性。无论是否校正年龄,血清PTH水平和其他骨代谢指标均与受试者血清25(OH)D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有超过2/3广州居民存在维生素D不足。血清25(OH�

  • 标签: 25(OH)D 年龄 骨密度 骨代谢标志物
  • 简介:目的采用大鼠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诱导老年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来评价从红曲提取含辅酶Q10洛伐他汀提取物对胫骨形态骨计量学作用,并与雌激素己烯雌酚比较。方法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去卵巢组(OVX),模型组(MOD),己烯雌酚组(DES)红曲胶囊组(RYR),连续给药60天。实验结束前第13、14天第3、4天皮下注射钙黄绿素7mg·kg^-1进行骨荧光标记。实验结束时,取右侧胫骨上段制成不脱钙骨切片,胫骨中段制成不脱钙骨磨片用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去卵巢合并皮下注射D-半乳糖可导致大鼠体重增加,胫骨松质骨骨量丢失严重,骨显微结构严重退化,胫骨皮质骨面积减少;含辅酶Q10洛伐他汀红曲提取物可使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大鼠体重明显减轻,胫骨松质骨以及胫骨皮质骨骨丢失明显减轻,骨量、骨微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可导致大鼠出现老年性骨质疏松,补充含辅酶Q10洛伐他汀红曲提取物可改善去卵巢合并D-半乳糖大鼠胫骨骨丢失,提示该提取物具有减肥及防治骨质疏松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辅酶Q10 红曲提取物 去卵巢 D-半乳糖 骨质疏松 己烯雌酚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对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水平变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雌、雄各150只,利用牙科钻建立颅骨骨缺损模型,模型动物完全随机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又将这两组分别分为3小组,每组50只。给药组灌服麝香,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7d、14d、28d血清中SDF-1、HGF变化,将所得OD值处理计算后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第7天SDF-1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第7天第14天HGF含量均增加(P=0.0158,P=0.0234),但第7天表达增加更加显著。结论麝香可促进大鼠颅骨骨缺损区愈合速度,而这种愈合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清中SDF-1、HGF水平有关。

  • 标签: 麝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肝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及腺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培养BMSCs,抽取静脉血制备PRP,以Ad-GFP-hBMP-2(BMP-2-BMSCs组)及Ad-GFP(对照组)转染BMSCs分别与PRP凝胶复合,继续培养。用扫描电镜、MTT检测PRP凝胶生物相容性,RT-PCR检测各组I型胶原、n型胶原、X型胶原、蛋白聚糖、SQX-9表达。结果扫描电镜及MTT检测证实PRP凝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RT-PCR分析表明,单层培养BMP-2-BMSCs组n型胶原、蛋白聚糖S0X-9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〇P<0.05),但I型胶原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尸<0.05),同时X型胶原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〇P>0.05);与PRP复合后,BMP-2-BMSCs组n型胶原、蛋白聚糖SQX-9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I型胶原X型胶原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染BMP-2BMSCs在PRP凝胶中生长良好,BMP-2基因转染能促进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

  • 标签: 细胞低氧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间质干细胞 骨髓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TH)及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于2型糖尿病(T2DM)并发骨质疏松症(OP)影响,并分析其对于疾病筛查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治329例T2DM患者,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124)、骨量减少组(B组,n=159)、骨质疏松症组(C组,n=46),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骨密度组及不同季节就诊患者间PTH、25OHD水平差异;探讨PTH、25OHD之间及与骨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间相关性;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TH、25OHD对T2DM并发OP影响,并观察其对于OP筛查价值。结果1.三组之间PTH水平比较,C组明显高于B组、B组明显高于A组;25OHD水平比较,C组明显低于B组、B组明显低于A组。2.秋季就诊者25OHD水平明显高于冬春季;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偏相关分析表明:PTH与PⅠNP、β-CTX呈明显正相关;25OHD与PTH、PⅠNP、β-CTX呈明显负相关。4.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TH、25OHD对于T2DM并发OP影响显示:PTH:OR=6.265;25OHD:OR=0.369。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TH、25OHD对于OP诊断截断点分别为:≥46.58pg/ml、≤14.70ng/ml。结论PTH水平增高患者更易患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是发病危险因素;而25OHD水平增高是发病保护因素。不同季节25OHD水平不同,应特别注意冬春季节25OHD补充。PTH、25OHD检测不仅有助于识别T2DM并发OP发病风险,还是疾病快速、无创、敏感筛查指标。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骨质疏松症 甲状旁腺激素 25羟维生素D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膳食营养与骨密度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骨外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20例,调查老年人膳食营养摄入情况,测定骨密度,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膳食营养与骨密度关系。结果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60岁~7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0例,占22.7%,71岁~8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6例,占30.8%,81岁~90岁组患骨质疏松症患者12例,占50.0%,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χ2=6.526,P〈0.05),即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老年人骨质正常与骨质异常膳食摄入情况比较:与女性组相比,男性在钙、VitC、蛋白质摄入量方面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性别健康组比,骨质正常组在钙、VitC、蛋白质摄入量方面高于骨质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膳食营养与骨密度存在一定关系,应注重老年人膳食营养。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膳食营养 骨密度
  • 简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以高血糖为主代谢性疾病。大量临床研究及动物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易紊乱,多发骨质疏松等疾病。胰岛素分泌对骨代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高血糖环境、胰岛素及高血脂环境对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影响进行详细综述,探讨其影响骨代谢、造成骨质疏松相关机制。此外,通过分析运动改善糖尿病患者骨代谢,为体育锻炼防治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高血糖 胰岛素 瘦素 脂联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门诊健康教育模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知识认知骨密度影响,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应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骨质疏松门诊、成立骨质疏松教育小组、建立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数据库、随访患者等。教育内容包括骨质疏松一般知识、预防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知识、骨折等并发症防治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诊断等。教育方式应用理论授课操作演示及患者现身说法;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俱乐部。12个月后对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掌握程度及骨密度等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性。结果患者在疾病知晓、疾病预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骨折等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诊断等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L1、男性60~69岁及70~79岁NeckL1骨密度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知识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骨密度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男性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粗隆间(InterTro)骨密度(BMD),探讨老年男性肥胖与骨密度关系。方法以我院273名年龄60~75岁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计算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骨密度,分析老年男性肥胖与骨密度关系。结果老年男性各部位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男性70~75岁组股骨颈粗隆间骨密度均低于60~64岁组(P〈0.01)。老年男性按不同年龄分组发现,肥胖者不同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对照者(P〈0.05或P〈0.01)。结论年龄体重指数是影响骨密度重要因素,老年男性肥胖者骨密度较正常体型者高,提示肥胖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老年男性 肥胖 骨密度
  • 简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G),是以朗格汉斯细胞增生为特征多系统侵犯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它属于3种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中一种,多见于小儿青少年,成人较少见,老年人罕见。症状性胸椎EG常引起背部疼痛,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脊柱失稳,甚至造成瘫痪二便功能障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一旦发生神经功能症状或脊柱不稳,需要及时通过外科手术来干预,以达到挽救濒临恶化神经功能。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肿瘤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胸椎EG患者28例,均采用一期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建脊柱稳定性,解决患者神经压迫症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外科手术
  • 简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后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患者骨折风险,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及时干预,大大降低其危害。国外有关FRAX应用研究逐渐精细深入,有关FRAX在不同疾病患者中适用性,及结合、不结合股骨颈BMD对FRAX预测结果影响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FRAX在国外类风湿关节炎、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现状进行综述,FRAX在不同病种应用为临床医生及护士积极采取防治及护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风险性 风险因子 FRAX
  • 简介:目的在中西医学理论以及计算机自适应指导下,运用经典测试理论现代项目测试反应理论进行研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方法通过成立研究组,制定量表基本特征,规范基本概念术语,构建量表理论框架,收集所有关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条目的相关文献,经过条目库构建和条目的初步筛选,初步概念框架修订,条目定性评阅,专家评阅,认知采访,制定出调查量表初稿,然后现场调查,收集3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报告条目以及92例健康者对照,进行定性研究,运用经典测试理论方法现代项目反应理论等方法综合筛选以得出最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O量表。结果经现场调查,整理数据,通过6种分析综合评价,从71个条目的调查量表中删除27个条目,最终建立建立了包括疾病生理、心理、社会、治疗领域4个领域,疾病表现、全身表现、心理表现、社会关系、日常活动能力、满意度等6个维度,共44个条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O量表。结论最终研制出包含1个疾病、4个领域、6个维度44个条目的骨质疏松症PRO量表。

  • 标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患者报告结局量表 量表 研制
  • 简介:化脓性脊柱炎,又称脊柱化脓性骨髓炎,占所有骨髓炎4%,包括椎骨骨髓炎、椎间盘炎硬膜外脓肿。该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但近年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或者免疫系统受损伤者也容易发生。化脓性脊柱炎发病多隐匿,症状不典型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一旦误诊漏诊,容易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确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化脓性脊柱炎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笔者就化脓性脊柱炎诊断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脊柱炎 化脓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通过调查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药物治疗现状,来寻找提高老年男性OP患者药物治疗率方法。方法对478例老年(≥70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骨密度检测,并调查OP患者用药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男性OP发病率高达25.31%,但OP患者药物治疗率仅为18.48%。医患双方OP防治知识欠缺,老年男性OP患者用药依从性低、治疗药物匮乏。结论老年男性OP患者药物治疗率很低,而加强OP防治知识宣教,提高OP患者用药依从性,不断丰富抗OP药物种类,可能是目前提高老年男性OP患者药物治疗率主要方法。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药物治疗 老年男性
  • 简介:目的探讨Ilizarov自体骨段延长技术治疗胫骨上段骨缺损疗效。方法10例骨创伤或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导致胫骨大段缺损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8.0±3.2)岁。全部患者采取大段病灶切除旷置,并进行骨缺损段相邻部分干骺端截骨,于手术7d后以每天1mm速度滑移,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制定每天调整次数,一般每日4~6次。结果1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感染完全治愈,带架时间7~14个月,骨延长长度6~13cm。10例患者均于骨会师后形成骨性愈合。其中2例针道感染,1例在骨延长期间偏离轴线,1例断端接触后6个月不愈合,经处理后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缺损 ILIZAROV技术 骨延长
  • 简介:目的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蛋鸡骨质疏松,为人类骨质疏松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用低钙日粮(钙含量1.5%),连续60d诱发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并设立对照组(钙含量3.7%),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含量;称量蛋鸡股骨胫骨重量;游标卡尺测量骨骼长度、宽度;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骨骼强度;并制作观察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分析骨切片上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变化。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钙日粮导致了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性增加,血清钙含量显著性下降,蛋鸡股骨胫骨重量显著性变轻,宽度显著性变窄,骨强度显著性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钙组蛋鸡股骨远端骨切片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含量均增加,但骨细胞含量减少。结论连续60d给蛋鸡饲喂低钙日粮可成功建立蛋鸡骨质疏松模型,且该模型为高转化型骨质疏松。

  • 标签: 笼养蛋鸡 骨质疏松 高转化型 碱性磷酸酶 病理切片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14例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肩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术治疗。术后2、4、6、8、12周,6、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指导功能锻炼,此后每年随访一次。分别在术前终末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Los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均给予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个月(6~36个月),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9.4±2.6)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6±1.2)分,功能评分平均为(4.2±1.4)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2.6±1.4)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2.8±0.6)分;手术后终末随访平均UCLA评分为(30.4±3.6)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8.2±1.6)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8士1.2)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4.9±0.4)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6±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本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85.7%。结论肩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治疗全面、术后恢复快,且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首选方式。

  • 标签: 老年 退变性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腰椎椎间盘MRI特点及相关退变规律。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12月来本院就诊成年男女患者各420例,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经史、职业等,每位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女性患者按照月经史分为5个组:绝经前组(n=76),绝经〉0年且〈6年组(n=98),绝经≥6年且〈11年组(n=82),绝经≥11年且≤15年组(n=80),绝经〉15年组(n=84)。用Pfirrmann分级系统对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男女患者年龄、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Pfirrmann分级≥Ⅲ级椎间盘比例高于女性(男78.2%,女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irrmannⅣ、Ⅴ级时差异更显著。在女性亚组中,绝经前组各椎间盘水平Pfirrmann平均分均显著低于各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15年时,绝经年限越高,L1/L2、L2/L3、L4/L5及L5/S1椎间盘Pfirrmann平均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11年且≤15年组与绝经〉15年组间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平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腰椎椎间盘退变较女性严重。绝经后女性腰椎椎间盘退变较绝经前严重,且在绝经≤15年时,绝经年限越长,退变越严重;绝经〉15年后,腰椎椎间盘退变进程减缓。因此,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腰椎椎间盘退变危险因素。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质疏松 绝经后 雌激素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影响及其与OPG途径关系。方法20只4周龄OPG^-/-雌性小鼠及20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四组(n=10):野生型安慰剂组(WT+saline),野生型地塞米松干预组(WT+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OPG^-/-敲除小鼠安慰剂组(OPG^-/-+saline),OPG^-/-敲除小鼠DEX干预组(OPG^-/-+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6周后处死小鼠,一侧胫骨行显微CT扫描分析。结果OPG^-/-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OPG^-/-+DEX组组织骨密度、骨小梁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均较WT及WT+DEX组降低(P〈0.05)。OPG^-/-组骨小梁模型因子及骨小梁分离度均较其他三组增加(P〈0.05);OPG^-/-+DEX组骨小梁模型因子及骨小梁分离度均较WT及WT+DEX组增加(P〈0.05)。WT及WT+DEX组之间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生长期小鼠OPG基因功能缺失时,地塞米松有部分拮抗骨量丢失作用,表明除了OPG/RANKL途径,地塞米松对骨代谢影响是多途径

  • 标签: 地塞米松 小鼠 护骨素 基因敲除 骨微结构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205例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男118例,女8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117例,右侧86例,双侧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37例,高处坠落伤53例,重物砸伤15例。开放性骨折90例(GustiloⅠ型38例,Ⅱ型29例,Ⅲ型23例),闭合性骨折115例。本组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14d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腓骨均用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钢板固定105例,髓内钉固定75例,外固定架固定25例。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周。按Johner-Wruth评分标准,205例中优132例,良47例,中18例,差8例,优良率87.3%。术后并发症:伤口不愈合,皮肤软组织坏死或缺损,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1~2疗程仍有骨、钢板外露25例,其中15例行远端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5例行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或推移修复,3例行远端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2例行交腿皮瓣转移成活;感染15例;骨折延迟愈合16例,骨不愈合5例。截肢2例。结论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可获得良好显露,避免在小腿前内侧皮肤作切口,保护了小腿内侧皮肤,减少骨、钢板外露,为骨折愈合保存血供,保护皮下血管网完整性,为胫骨骨外露进行皮瓣转移保存供区,较好地实现修复重建,取得了优良治疗效果。

  • 标签: 单切口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