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异醚(I)、地醚(D)或异丙酚(P)对单肺通气(OLV)期间出现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和肺内分流(Qs/Qr)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需施行OLV的肺癌、食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I组、D组和P组,每组12例。静脉诱导快速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分别吸入1.3MAC的异醚、地醚或静脉滴注异丙酚6mg/(kg·h)维持麻醉。三组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双肺通气(TLV)20min、OLV20min和恢复TLV20min时,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Qs/Qb值。结果:与TLV时相比,OLV期间I组、D组和P组的PaO2显著下降(P<0.05);OLV期间肺内分流明显增加(P<0.01)。与P组比较,I组和D组OLV时的Qs/Qb明显高于P组(P<0.05),但I组和D组同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异醚和地醚均有抑制HPV的作用,临床吸入1.3MAC时未发生低氧血症,可安全用于单肺通气的开胸病人;异丙酚抑制HPV的作用明显小于异醚和地醚,更适用于单肺通气病人。

  • 标签: 单肺通气 异氟醚 地氟醚 异丙酚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 简介:目的:观察丁丙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效果与副作用。方法:选择40例中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于术毕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含丁丙啡3μg/3kg的生理盐水4ml;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4ml。观察其镇痛效果与副作用。结果:观察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完全无痛率高,持续时间长达15.23±7.64h,但副作用也明显增多。结论:丁丙啡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镇痛时间长,副作用发生率较高,需加强防治。

  • 标签: 丁丙诺啡 硬膜外腔 术后镇痛 上腹部手术 生理盐水
  • 简介: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是一种新型μ受体激动剂,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苏醒快,作用可被纳洛酮拮抗,异醚具有麻醉诱导及苏醒快,致吐作用轻,循环稳定,扩张冠状动脉,肌肉松弛良好等优点。本文将瑞芬太尼辅用于异醚吸入全麻,观察瑞芬太尼与异醚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瑞芬太尼 异氟醚吸入 全麻 苏醒 效果观察 Μ受体
  • 简介:吗啡类药物术后硬膜外腔持续镇痛(PCEA)效果肯定,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也颇为常见。我院从2001年8月1日至2002年2月28日期间对472例术后PCEA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两种镇痛药液配方,观察哌利多在预防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吗啡副作用的效果。

  • 标签: 氟哌啶 PCEA 吗啡类药物 术后 硬膜外腔镇痛 肤瘙痒
  • 简介: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应用布芬、吗啡控释片预先镇痛的价值。方法:选70例腹部手术病人,其中上腹部手术40例,分为二组:上腹对照组(Ⅰ组,10例),仅给常规术前用药;观察组(Ⅱ组,30例),除给常规术前用药外,术前晚口服布芬600mg,术前90min口服吗啡控释片30mg。另30例为下腹部手术,设为下腹对照组(Ⅲ组),术前用药与Ⅱ组完全相同。观测三组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血儿茶酚胺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镇痛药应用情况。结果:三组各时点的儿茶酚胺变化不尽一致(以Ⅰ组较高,但P>0.05)。三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有较大差异(P<0.05),Ⅲ组比Ⅱ组好,Ⅱ组比Ⅰ组好,镇痛药的应用时间也相应延后。结论:布芬、吗啡控释片预先镇痛对加强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有限,似不可取。

  • 标签: 上腹部手术 控释片 吗啡 预先镇痛 术前用药 术后镇痛
  • 简介:目的:观察地醚吸入麻醉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时间血管紧张素I(AT-I),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内皮素(ET)的变化。探索新型吸入麻醉药-地醚在动脉瘤夹闭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吸入地醚维持麻醉,三组呼气末地醚浓度分别维持在1.0MAC、1.3MAC、1.5MAC。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开硬膜,夹闭动脉瘤时及夹闭动脉瘤后30分钟四个时间点采血,测定血浆中AT-I,AT-Ⅱ和ET的浓度,同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的变化。结果:各组内皮素在术中都比诱导前显著降低(P<0.05);1.0和1.3MAC组AT-I在开硬膜时比诱导前显著增加(P<0.05),1.5MAC组术中各采血点AT-I比诱导前,及1.0和1.3MAC组显著增加(P<0.05),1.0和1.3MAC组AT-Ⅱ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5MAC组术中各采血点AT-Ⅱ比诱导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用1.0和1.3MAC地醚维持麻醉,循环较平稳,可以显著抑制ET的分泌,具有生理活性的AT-Ⅱ与基础值比较水平相近,可减轻血管收缩,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利于脑保护。

  • 标签: 地氟醚 麻醉 血管紧张素 内皮素 影响 吸入麻醉
  • 简介:恶心、呕吐是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易发生于术后阿片类药镇痛的病例.恶心呕吐病人难以忍受,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外科并发症,甚至引起误吸窒息死亡。哌利多具有较强的抗呕吐作用,本文拟通过硬膜外腔预注哌利多,观察其对静脉输注芬太尼术后镇痛期间预防恶心、呕吐的效应,以提供临床应用做参考。

  • 标签: 术后恶心呕吐 硬膜外腔预注 氟哌利多 预防 术后镇痛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安醚闭环靶控麻醉反馈控制的变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BIS值55为控制麻醉深度的目标,试验组采用吸入麻醉药闭环靶控系统实施麻醉深度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手动调控安醚挥发罐实施麻醉深度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时的BIS值、血压、心率、辅助药剂量、安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和术中知晓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的BIS基本在预定值55上下波动,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存在差异,闭环靶控组在安醚吸入后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在切皮后血压上升的幅度则对照组明显偏低,手术过程中的血压也较对照组者维持较低。安醚闭环靶控组的安醚总用量和辅助药使用量均明显低于手动控制组。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在剖胸后的单肺通气条件下,安醚闭环靶控系统能保证麻醉过程及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 标签: 安氟烷 闭环靶控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BIS)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应用 安氟醚
  • 简介:目的:比较硬膜外腔不同剂量哌利多用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以控制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效果及其适宜剂量。方法:12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术后随机分为四组,施行0.5%曲马多和0.075%布比卡因混合液PCEA(n=30)。组1~组4于镇痛液(100m1)中分别加入哌利多0,2.5,5和10mg。PCEA设置:背景剂量1ml/h,按术单次剂量5ml,镇定时间30min。观察术后24h及48h的VAS镇痛评分;总按压数(Demand)与实际给药次数(Deliery)比值(D/D);PCEA药物消耗量及恶心、呕吐、镇静评分,以及其它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病人术后24h及48h镇痛评分、D/17)比值、PCEA药物消耗量无显著性差异。PCEA24h时恶心评分组1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48h时则无显著性差异。PCEA24h的恶心发生率在组1、组4、组2和组3分别为45%、26.6%、0%和0%。PCEA24h的呕吐评分在组1与组2和组3之同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组4无显著性差异;PCEA48h时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CEA24h时的呕吐发生率在组1、组4、组2和组3分别为30%、20%、0%和0%。PCEA24h及48h的镇静评分在组4与其他三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过度镇静(镇静评分≥2者)的发生率在组4、组3、组2和组1分别为92.9%、33.3%、25%和20%。四组病人均未兄维体外系症状以及血压较基础值显著降低等情况。结论:较小剂量派利多配伍曲马多和布比卡因混合液施行^1PCEA可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对镇痛效果及镇静评分无显著影响。较大剂量派利多(10mg/100m1)配伍曲马多和布比卡因混合液施行PCEA,其镇静程度显著加深,但抗恶心呕吐作用反而弱于较小剂量哌利多组。

  • 标签: PCEA 评分 恶心呕吐 氟哌利多 曲马多 镇静
  • 简介:硬膜外腔注入小剂量马啡施行术后镇痛,已证实安全有效,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有时会影响术后镇痛的质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哌利多,有利于提高镇痛效果,同时也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本文对术后硬膜外腔马啡镇痛的病人,在镇痛前虑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哌利多,观察对比两者对减少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今报道如下。

  • 标签: 恶心呕吐 氟哌利多 地塞米松 观察 硬膜外腔术后镇痛 静脉注射
  • 简介:背景:β淀粉样蛋白(Aβ)的过度蓄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异烷是一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曾经有异烷可增加嗜铬细胞瘤细胞内Aβ的寡聚化反应和细胞毒性的报道。为了探讨异烷在AD发病机制和术后认知障碍(POCD)中的可能作用,我们研究了异烷在临床应用浓度(2%)下是否能诱导过度表达人APP的人H4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改变APP加工处理过程和增加Aβ的生成。

  • 标签: 异氟烷 淀粉样Β蛋白 吸入麻醉剂 诱导凋亡 AD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