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完全恢复全标准是TOF比值≥0.9,TOF值〈0.9可视为有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在临床工作中,全麻恢复期能观察到有残余肌松阻滞,为了降低PORC发生,使患者完全恢复骨骼肌收缩功能和反射活动,以抗胆碱酯酶药作为拮抗剂拮抗残余肌松。但抗胆碱酯酶药有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衡量肌松拮抗利弊,并做出合理决定,对麻醉医师来说尤为重要。本篇就术后肌松残余阻滞作用肌松拮抗应用方面的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术后残余肌松箭毒化作用(PORC) 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 SUGAMMADEX
  • 简介:术后残余肌松作用在术中应用肌松药病人很常见,是麻醉恢复期病人发生低氧血症、上气道梗阻,误吸和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不良事件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应用中、短效肌松剂,加强神经肌肉功能监测和正确应用肌松拮抗剂等措施来降低残余肌松发生

  • 标签: 肌松药 残余肌松作用 术后呼吸功能
  • 简介:目的:末梢灌注指数(tipperfusionindexTPI)是将指(趾)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采集容积波形用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后转化成数字为0-100指数,本研究通过体位改变探讨TPI用于监测交感张力变化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健康自愿者50,依次行坐,蹲,站,躺,坐体位改变,每间隔2秒记录一次SpO2,HR和TPI,每种体位改变后记录30秒;计算体位改变前后HR和TPI最大变化值(△HR和△TPI)和相应时间(T△HR和T△TPI)。以△HR或△TPI变化幅度>5%定为HR或TPI反映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时HR反映交感张力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时HR反映交感张力变化灵敏度为84.5%,TPI为98%,△TPI变化幅度明显大于△HR变化幅度(P<0.05)。而T△TPI和T△HR(P<0.05)。△HR和△TPI之间呈负相关(r=-0.721,p<0.01);△HR和T△HR之间△TPI和T△TPI之间呈正相关(r=0.437和0.0414,p<0.01)。结论:TPIHR变化均可反映交感张力变化,而且TPI比HR更迅速,灵敏。

  • 标签: 体位 心率 末梢灌注指数 交感张力 临床监测
  • 简介:目的:探索可早期预测脓毒症预后临床指标。方法:前瞻性观察脓毒症病人期28天,分析预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共观察42,其中19(45%)死亡,一些临床指标水平在死亡者生存者间差别较大,其中包括血总胆红素、PH值、红细胞压积、氧合指数、动静脉血氧差(AVDO2)、四项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SIRS)指标积分和一些血流动力学指标等。结论:脓毒症时感染所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紊乱、酸中毒和缺氧状态影响病人生存,脓毒症发生初期一些临床指标水平有助于早期进行预后评估。

  • 标签: 脓毒症 临床指标水平 预后 红细胞 氧合指数
  • 简介:麻醉安全近几年倍受医患双方重视,本文从影响麻醉安全因素,外科医生配合对保证麻醉安全重要性如何争取外科医生配合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麻醉安全外科医生配合关系

  • 标签: 麻醉 安全 外科医生 配合 关系 病人因素
  • 简介:本综述将重点介绍术后慢性疼痛流行学定义;分别描述不同手术类型术后慢性疼痛发生;阐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可能机制并大致介绍目前一些预防性治疗措施。

  • 标签: 术后 慢性疼痛 发生率 预防措施
  • 简介:随着临床监测控术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 心跳骤停 低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相关性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StateIndex,CSI)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出手术室时(t6)CSI和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和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脑电双频谱指数 镇静深度
  • 简介:目的:探讨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安氟醚闭环靶控麻醉反馈控制变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60择期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两组均以BIS值55为控制麻醉深度目标,试验组采用吸入麻醉药闭环靶控系统实施麻醉深度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手动调控安氟醚挥发罐实施麻醉深度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时BIS值、血压、心率、辅助药剂量、安氟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和术中知晓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BIS基本在预定值55上下波动,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存在差异,闭环靶控组在安氟醚吸入后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在切皮后血压上升幅度则对照组明显偏低,手术过程中血压也较对照组者维持较低。安氟醚闭环靶控组安氟醚总用量和辅助药使用量均明显低于手动控制组。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在剖胸后单肺通气条件下,安氟醚闭环靶控系统能保证麻醉过程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 标签: 安氟烷 闭环靶控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BIS)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应用 安氟醚
  • 简介:气管导管套囊内充气容量大小,套囊内压高低直接相关,而套囊内压高低气管黏膜局部压迫缺血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临床上通常都凭经验,在正压通气情况下,当套囊充气至听诊恰好“无漏气”声响时,即认为是套囊充气容量最恰当,即可产生防漏气功效,此时充气容量是最小有效充气

  • 标签: 气管导管 套囊内压 气道内压 充气容量 粘膜损伤
  • 简介:心脏破裂是外科危重急症,麻醉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存和预后。麻醉处理重点在维护心、肺、脑、肾功能,控制休克,防治DICMSOF。作者自1998-2004年期间曾处理9心脏破裂麻醉,今报道处理体会如下。

  • 标签: 心脏破裂修补术 麻醉处理 危重急症 MSOF 肾功能 DIC
  • 简介:传统急性肺水肿(APE)病理生理研究中,忽略了肺水肿发生后呼吸动力学改变对APE促进作用。忽略肺水肿后缺氧以及患者精神,神经因素致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对APE控制不利影响,从而在治疗中仅仅关注引起APE心血管因素,忽略了APE后呼吸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改变会成为APE恶性循环原因。近年来国外对机械通气(MV)应用于APE研究表明,机械通气能够迅速改变APE后不利呼吸动力学状况,在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改善心功能。并通过麻醉镇静剂应用以及改善缺氧,阻断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对APE不利作用。随着机械通气技术逐步普及,MV应该成为APE抢救中重要措施,为对于重症APE,有创通气优于无创通气。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肺水肿 麻醉
  • 简介:纵隔肿瘤是一组病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胸部肿瘤,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性,易于侵犯邻近器官和结构,根治切除极为困难。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难度。我院近期对3巨大纵隔肿瘤施行手术治疗,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巨大纵隔肿瘤 麻醉处理 肿瘤切除 胸部肿瘤 解剖部位 邻近器官
  • 简介:臂丛神经由颈5-8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出椎间孔后在横突面被纤维束膜和椎间筋膜紧密固定,在腋窝处又被腋窝筋膜紧密固定,由此在不适宜体位下,可以导致臂丛神经过度被压和牵拉而引起损伤,临床表现为上肢发麻、针刺感和位置感丧失,重者可致上肢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 标签: 全麻手术 臂丛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发病原因 药物治疗